首页 理论教育 潼川三台,水中之名-蜀韵纪事.第二辑

潼川三台,水中之名-蜀韵纪事.第二辑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潼川府、潼川府路均治郪县。“郪为江名,以此名县,犹梓州、潼川以梓潼水名也。”寥寥数字,道出了郪县、梓州、潼川名称的缘由。此时,三台境内无县级行政机构,由潼川州直管。清雍正十二年,潼川州升为潼川府,在原潼川州直辖地设三台县。潼川府辖三台、射洪、中江、盐亭、蓬溪、遂宁、安岳、乐至、潼南9个县。钱轮任潼川州知州时重加疏凿,又于城东筑堤三十余丈以抵御水患。赵德宏筑潼川城为今三台县城奠定了基础。

潼川三台,水中之名-蜀韵纪事.第二辑

文/冉进财

与潼川有关的辉煌和厚重,都已停留在了古籍里。这段历史太久远了,远到只能从浩瀚的文字里去捕捉,去抚摸,去感知历史尘烟的一声一息。偶尔回望,久久凝视,纵有万般思绪亦难以勾勒其踪。

潼川古城

潼川身世之谜

北宋重和元年(1118年),梓州被改为潼川府,梓州路也变成了潼川府路。潼川府、潼川府路均治郪县。古代对于一个地方的命名不外乎以方位、以山、以水、以形、以事迹这几种,抑或以具体的地理实体为名等。梓州以梓潼水命名,潼川呢?“郪为江名,以此名县,犹梓州、潼川以梓潼水名也。”寥寥数字,道出了郪县、梓州、潼川名称的缘由。

潼川府路曾辖潼川府、顺庆府等二府九州三军一监,潼川府辖郪县、涪城等10县。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潼川府路治所从郪县迁往泸州

蒙古中统二年(1261年),潼川府路改为潼川路。元朝至元二十年(1283年),撤潼川路,将涪城县并入郪县。

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改潼川府为潼川州,同时撤郪县并入潼川州。此时,三台境内无县级行政机构,由潼川州直管。潼川州辖射洪、中江、盐亭、蓬溪、遂宁安岳、乐至、潼南8个县。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潼川州升为潼川府,在原潼川州直辖地设三台县。潼川府辖三台、射洪、中江、盐亭、蓬溪、遂宁、安岳、乐至、潼南9个县。

民国二年(1913年),潼川府被撤销,至此,潼川延续了800年。

潼川筑城记

古人将城市描述为“聚之为村,易而为市,置镇于三江口岸,筑城于通衢要道……”,历朝历代都重视对城市的修筑。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设郪县,县城所在地在今郪江镇。郪县是今三台境内第一个县级行政机构。

东汉时,今三台县城所在地还仅仅是一个叫平阳的小乡。南朝刘宋时,在此修建北伍城县县城,因"左带涪水,右挟中江,居水陆之要冲",之后三台县城为县、州、郡、府、路治所,其城“状若蛇盘,与西川龟城对峙”。县城虽经历朝历代官员培修、改建、扩建,城隍设施、城市规模等有所变化,但城池基址至今未变。(www.xing528.com)

北宋时,先后有卢知原、李至等修城,但城垣多系土筑,极易损毁。南宋嘉泰元年(1201年),潼川府提刑王勋于城东筑堤3601尺(约1000米)防洪。南宋嘉定八年(1215年),四川简阳人许奕任潼川知府,到任后见城墙年久失修,日晒雨淋倒塌太甚,基本失去防御功能,遂加以新建,但仍为土筑。

宋元时期,每到夏秋时节,涪江、凯江江水暴涨,洪水肆虐,损坏庄稼,伤害百姓,冲刷城郭。据旧志记载,宋元时期,涪江、凯江特大洪水就达10余次之多,潼川府城在毁废和培修中循环。

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广东始兴人谭道生出任潼川州知州,在任七年,廉洁为官,做事干练。他深感州城损毁严重,于是“代石更修”,在原州城旧址上筑起“高一丈六尺,周九里,计一千六百二十丈”的石头城。其后,潼川州知州江苏武进人蒋容在此基础上又对州城的布局及河道、堤防等设施,进行了完善和扩建。钱轮任潼川州知州时重加疏凿,又于城东筑堤三十余丈以抵御水患。

明朝嘉靖年间,云南鹤庆人赵德宏任潼川州知州,在任期间对州城进行加固、扩建,并完善州城功能,作《修城碑记》:“州城高一丈六尺,周九里,状若蛇盘。计一千六百二十丈,石拱四门,东曰东流,南曰南薰,西曰通蜀,北曰川北,谯楼重檐,墙飞女堞。环城有池,阔四丈,引西溪九曲水注其中。又于城东砌石堤防洪,植柳万株于其外。”赵德宏筑潼川城为今三台县城奠定了基础。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县令徐世楹修城,《修城记》载:“城高一丈四尺,厚六尺,墩高一丈七尺,周九里三分,计一千三百二十八丈一尺,炮台九垛,堞口二千零五十三个。仍为四门,四谯楼:东曰凤山,南曰印台,西曰龙顶,北曰涪江。东门至西门二里而强,南门至北门三里而强,城东砌石堤,高二丈五尺,长三十五丈,名曰万年堤。西门与东门相对,直出拱向三台山。又改建西门(今老西门),逼近牛头山,而旧西门废。”万年堤成为护卫府城及百姓的一道坚固屏障。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六月,山洪暴发,涪江水暴涨,16、17日,洪水高丈余,越过万年堤,从城门门缝中涌入府城,潼川府城一片汪洋,大半被淹,百姓纷纷爬上城墙躲避洪水,潼川府城经受住了考验。

清咸丰元年(1851年),知府杨玉堂重修旧西门,历时两年竣工,名曰来仪门,县城始有五门。今天的新西门,实为旧西门原址。

一路走来,潼川古城辉煌与灾难同行,喧嚣与静谧交织,一座座现代化高楼拔地而起,古城流韵萦绕在楼宇间,钢筋混凝土的城市,早已突破了潼川古城的规模。不过,留存至今的东城门、南城门及2000余米长的城墙仍然傲然地矗立着,向世人诉说着过往的繁华与沧桑。

潼川余韵耀三台

三台依偎在涪江、凯江的怀抱里,在这片承载着2000多年厚重历史人文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古郪国、郪县、北伍城县、涪城县、梓州、潼川,像匆匆而去的过客,在这里有过或长或短的停留,他们的足迹布满了2600多平方千米的每一寸土地。潼川从北宋重和元年(1118年)首次出现,到民国二年(1913年)消失,历经八百载。岁月斑驳了古城墙,流逝了光阴,却飞逝不了繁华、伟岸、厚重、喧嚣和静谧,其余韵深深地扎根于这片土地。

涪江对岸的东山,是历代文人墨客吟诗作赋之地。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高24米的楼阁式东塔,矗立山巅。山腰石碑上的书法,或洒脱飘逸,或古朴遒劲,苏母教子的故事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薛涛与元稹爱情被传为千古佳话。“紫气映东山,人和物阜;文光联北极,凤舞鹰扬”,建于清朝嘉庆年间的北塔与东塔遥相呼应,注视着古城的变迁,将风光尽收眼底。

蜀中第二大道教圣地云台观,是问道的极佳去处,距离古郪国都城2千米,始建于南宋,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遗存,殿堂、楼阁、长廊、华表、铜钟、匾对,尽显古朴,众多未解之谜,等待人们去探寻、去触碰、去品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