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永康村:上谢的起源故事

永康村:上谢的起源故事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月亮弯唯一的住户倪胜,是去桐琴钓鱼时与谢良开相识的。谢良开是黄岩人。谢良开救下将被充作官奴的摊主女儿徐贞双,经歇客店老板指点,连夜逃往永康。元朝至正年间,谢良开辞世。谢景铭与谢弥回到村里,见到了崭新的模样。祖父谢良开建造大厅堂的宏愿已经实现。谢家兄弟请族侄谢弥把家搬到谢村,专门负责买田。谢村与下谢有上下承传关系,谢村建村更早,地势更高,于是谢村便顺理成章地改为上谢。

永康村:上谢的起源故事

谢良开初访月亮弯,见环山拱卫,翠林鸟鸣,芳草菲菲,土地肥沃,就认定此地是宜居的风水宝地,子孙必定兴旺富足。他尤其看中那棵高十几丈、树干要四五人才能合抱的巨松,喜欢那枝繁叶茂、高出周边大半截、一副傲视群雄的模样。古松后来被尊为神树“国龙树”。

做了几年小生意,积了些银两,谢良开委托倪胜主持打理,在月亮弯造了四间有雀替花窗的高质量楼房,并把中心的地基留出来,规划给儿孙造大厅堂。

月亮弯唯一的住户倪胜,是去桐琴钓鱼时与谢良开相识的。

谢良开是黄岩人。由于元兵进犯,伯父思环参加文天祥勤王义军,兵败后外逃,一直遭官府追捕。祖父被抓死于牢中,二位叔父也外出避难。谢家从小康陷入困顿。官府种族歧视,欺压百姓,谢良开实在难以忍受,便离家欲投奔逃亡缙云的伯父。

然而刚到壶镇,就遇见几位公子哥骑着高头大马在街上跑,马后拖着一位绑着双手的男子。听人说是缙云达鲁花赤(督官)的公子鲁衙内一行到此游玩,突然一阵大风,刮得街边摊上的灯草乱飞,惊了衙内的马。衙内摔下马来,引起路人一阵哄笑。衙内恼羞成怒,暴打摊主之后犹不解恨,还将他绑在马后,扬言要拖死他。

谢良开救下将被充作官奴的摊主女儿徐贞双,经歇客店老板指点,连夜逃往永康。当时,贞双才8岁,两人以兄妹相称。

随后,兄妹俩在朋友朱绍钟夫妇及永康宗亲的帮助下,在赵宅对面的江中荒岛上,含辛茹苦建房造田,创建了一个村子叫桐琴。

月亮弯楼房造好后,谢良开与徐贞双搬离桐琴到月亮弯与倪胜为邻。贞双与倪胜的儿子倪亮一起在倪胜的教授下读书。待贞双成年,良开与贞双举办婚礼,这对生死相依的义兄妹终于结为夫妻。

婚后,贞双夫妇生了三个儿子原善、原远、原厚,一个女儿明月。期间,倪胜到外村当教师,搬离了月亮弯。

元朝至正年间,谢良开辞世。儿女都到了不惑之年,但除出嫁的明月儿女双全外,谢家只有原善留有一女,三兄弟所生的孩子都早早夭折。

一日,原善与原厚收工回家,走到马凳桥,见一游方道士醉醺醺地横躺在桥上拦住归路。原善“道长、道长”叫了几声叫不应。原厚抬腿欲跨过去,忽听道士迷迷糊糊地说:“不能跨,不能跨,跨过家中没小丫。”

原善见道士说得蹊跷,就与弟弟搀起道士,扶回家中,泡茶招待。

道士说:“好茶好茶!紫燕窝有好茶!”

贞双问原善怎么带个疯道士回来,原善说了原委。贞双听了,吩咐儿媳烧鸡子索面给道士吃。

道士吃饱,起身要走。原善赶忙拦住施礼:“请道长指点迷津,何为紫燕窝?何为跨过家中没小丫?”

道士说:“此地非为紫燕窝?白蛇进燕窝,雏燕岂能活?”

原善又问:“白蛇来自何方?”

“石板路通向何方,白蛇来自何方。”道士说罢,拂尘一甩而去。

三兄弟和母亲一起,琢磨道士的话,逐渐把思路捋顺:月亮弯像个紫燕窝。石板路直通千井潭,从千井潭出来一条蛇妖,爬进紫燕窝,吃了雏燕。道士横卧马橙桥阻止蛇妖进燕窝,保住了小燕子。道士口里的小丫,就是原善的女儿。(www.xing528.com)

贞双说:“月亮弯,有国龙神树坐镇,三面有金宝岭卧虎山桐园护卫,就村口这面缺少神灵保佑。”

原善接着说:“蛇最怕朱雀,我们就在村口竖立一对朱雀,日夜守护着村庄,以保大家安宁。”

于是,谢家寻石材找石匠,做好各种准备,择黄道吉日,在村前路口两边,各竖立了一根顶端立着朱雀的六棱石柱,一边的朱雀爪下抓一条蛇,雀嘴对蛇狠啄;另一边的朱雀虎视眈眈地盯着石板路,防范着一切妖孽。谢家还在石板路口,横向砌一块长石板,作为镇妖石。

贞双说:“有了朱雀门,等于东西南北都有了护卫,月亮弯就安全了。月亮弯这地名虽然好听,却不接地气,改个名吧。”

原善说:“那就改为谢村吧。”

从此,月亮弯改为谢村。

不久,贞双寿终正寝。原善三兄弟老来得子,景钟、景铭、景文、景和等相继出生。待景钟、景铭这代成家立业,早已是明朝朱姓的天下。

谢家和睦相处吃穿不愁。不甘平淡度日的谢景铭,告别家人只身到大都(北京)闯荡。

景铭在大都盘缠用尽,在困窘中遇上微服私访的朱盐政官,朱盐政官赏识他的才能,把他推荐到盐行当总管,年薪2000两银子,另外还有分红。盐行利润丰厚,加上有盐政官照顾,生意更是兴隆。

过了四年,朱盐政官离任回应天府(南京),谢景铭搭便船带回10多万两银子,让兄弟买田置地造房子。

谢景铭在家过了个热热闹闹、高高兴兴的喜庆年,待二月开春,便回到大都。恰巧,前盐政官朱大人出任大兴县令。朱县令了解到大兴没有像样的盐行,谢景铭便又在大兴县开了个盐行。

靖难之役”后,朱棣称帝,改元永乐,天下回归太平。大都盐行的总管、大兴县盐行的老板谢景铭,再次回乡,绕道黄岩拜访宗亲,所以路过壶镇。天太热,谢景铭到壶镇桥下去洗脸。在桥下,谢景铭遇到了正在乘凉的族侄谢弥。谢弥代他在壶镇买了近20万把良田,上岸时两人边说边笑。脚夫问:“如此高兴,客官在桥下捡到宝贝了?”谢景铭答道:“捡到了一箱田契。”脚夫信以为真,当成一桩奇事传扬开去,还把谢景铭误传为“谢景林”。

谢景铭与谢弥回到村里,见到了崭新的模样。

矗立在村中央的“城西第一厅”,前厅中厅富丽堂皇,香火厅庄严宽敞,两排厢房雕梁花窗,两条长廊朱柱纱灯,前前后后一如王府气派。祖父谢良开建造大厅堂的宏愿已经实现。

谢家兄弟请族侄谢弥把家搬到谢村,专门负责买田。他们不仅前前后后买了几十万把良田,还雇人在谢村周边以及谢村到桐琴之间开垦田地

已经开垦的有塘后畈、油草塘畈、长塘畈、范宅畈、杨埠畈、泷泉畈、大泉畈等等。有些田畈离村远,需有人定居那边,处理耕种、收租、仓储、运输以及其他事宜。谢家特意留出一大畈田,拟名为下谢畈,拟将派到下谢畈的谢家子弟聚集成的村落叫做下谢村。下谢是先有村名而后才有村落的。

谢村与下谢有上下承传关系,谢村建村更早,地势更高,于是谢村便顺理成章地改为上谢。

(陈顺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