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草原之旅:巴丹吉林的魅力

草原之旅:巴丹吉林的魅力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海森楚鲁不但风光奇美,也蕴藏着草原丝绸之路中的青铜器文化、玉石文化。我们所走道路也是玉帛之路草原道的一条,大海与沙漠隔空相会,金玉与荒漠喜结良缘,与沧海桑田变化相辅相成,惊心动魄而又意味隽永。历史上游牧在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崇拜金属,留下很多金饰、铜饰文物。显然,该牌饰是匈奴人占据祁连山期间或被汉朝击溃撤离前留下的证据。

草原之旅:巴丹吉林的魅力

2016年4月14日,我沿巴丹吉林沙漠南缘、龙首山、合黎山之北的公路前往东风航天城。骆驼在空旷荒漠中游荡,它们开始脱毛了。

海森楚鲁怪石

从沙漠向南进入河西走廊,从东往西依次有四个山口:通过龙首山红寺湖山口到山丹;通过合黎山与东大山之间的人祖山口进入张掖,地图上显示从北边进入山口处有个叫阿拉腾朝克的地方,有路口;通过合黎山杨台子山口进入临泽板桥;通过合黎山沙门子到高台。此外,通过合黎山中的正义峡也可通往北漠。

途中考察了海森楚鲁。“海森楚鲁”为蒙古语音译,意为像锅一样的石头,之所以把怪石比作锅,乃是因为岩石间布满大大小小的锅状坑窝,光滑圆润,造型奇特,像雄鹰、蘑菇云狗熊大象、蟒蛇、鲸鱼、长龙、刺猬、野猪……形态各异,不一而足。据考证,很早以前这里是海底,花岗岩石经过海水长期冲刷,形成圆形、椭圆形或雏形;后来由于地质变迁,海底上升为陆地,岩石经过风力剥蚀,形成怪异形状。

沙滩上,一株巨大的、不知名的野生植物顽强生长,绽放着动人的艳丽小花。邻近处,还有一棵饱经严寒和寂寞的灰柴,傲然独立

走过梦幻般的“海床”状巨石,上到山顶,临风远眺,西边是逶迤起伏的荒漠,海森楚鲁犹如一尊神话,从海底冒出。这部分怪石城还保持着海底状态,沟壑纵横,岩石光滑。其中一尊最大的巨石突出很高,岩体上海水与风力先后冲刷、侵蚀的痕迹令人心悸。我们仿佛看到岁月之手紧握的无形雕刀。从南边看,巨石像猛犸象;凑近看,旋涡状坑洼又像北魏时期具有印度风格的石雕佛像头部,不知道那时代的雕刻家是否受到大自然杰作影响。(www.xing528.com)

海森楚鲁不但风光奇美,也蕴藏着草原丝绸之路中的青铜文化玉石文化。据传,清朝时高台县府在此开金矿。海森楚鲁怪石城中的黄金与沙漠戈壁里的玛瑙相映生辉。古代将玛瑙、珠宝钻石等统称为“玉石”,东方崇玉,西方崇金,青铜、黄金文化从西方传入。我们所走道路也是玉帛之路草原道的一条,大海与沙漠隔空相会,金玉与荒漠喜结良缘,与沧海桑田变化相辅相成,惊心动魄而又意味隽永。

历史上游牧在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崇拜金属,留下很多金饰、铜饰文物。紧邻城以北90公里处戈壁深处北山连绵起伏、东西延伸,是甘肃金塔县和内蒙古额济纳旗分水岭。1987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文物工作者在邻近阿右旗的金塔县城东北戈壁沙漠中发现四坝文化类型的火石梁冶铜遗址,采集两把石勺,类似冶炼工具坩埚。遗址内东北部灰堆中埋藏有大量炭结块、孔雀石和碎铜片。接着,在距火石梁遗址以东约7公里处发现缸缸洼冶铜遗址,地表密布夹砂红陶片、彩陶片和破碎石器,东部风蚀台上有冶铜遗址,地表有大量铜矿石、碎铜块和炭釉结块。这些表明,缸缸洼是一处烧制陶器和冶炼铜器的冶炼场所。2011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在北山发现白山镗古铜矿遗址,中心位置遗存有一处新石器时期原始矿井,矿井壁面有原始工具凿挖痕迹,属青铜器时代四坝文化类型(相当于商周时期)。古铜矿遗址为研究中国北方古代铜矿开采、选矿、冶炼、铸造技术及发展水平提供实物证据,同时也为研究古代冶铜业的萌芽和发展状况提供了很好的依据。汉代元狩二年(前121),霍去病击破匈奴休屠王,夺走匈奴人珍宝“祭天金人”,放置在陕西淳化西北甘泉山甘泉宫内。祭天金人是匈奴人铸造的祭天核心道具,反映出他们对金的崇拜—“—拜金主义”盛行,必须有冶炼技术、矿藏支撑。

海森楚鲁怪石

甘肃金塔县境内的这些史前和古代铜矿必然会对生存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游牧民族产生重大影响。2016年11月中旬,我在青海省博物馆看到一件出自青海祁连县的西汉时期鄂尔多斯风格的狼噬牛金牌饰,很惊喜。张掖博物馆编辑的《张掖文物》上也登载有几件鄂尔多斯风格牌饰。鄂尔多斯风格铜牌饰与斯基泰人关系密切。斯基泰人居地从今俄罗斯东部欧洲部分一直到内蒙古和鄂尔多斯沙漠,他们是史载最早的游牧民族,同黑海沿岸希腊城邦、波斯以及中亚各族有贸易往来,他们饲养马、 牛、羊、狗,精于制造手工艺术品,通过锻、铸、镶压、刻等多种手法,用金、银、铜等材料创造出狮、虎、驯鹿、马、麋、食肉鸟以及其他想象动物的生动浅浮雕造型,统称为“动物纹”或“野兽纹”。斯基泰艺术通过北方游牧民族(尤其是匈奴)深刻地影响到中原地区。夏商时期,羌人(西戎)在祁连山水草而居。秦汉时,大月氏活动于敦煌与祁连之间。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匈奴王冒顿击败月氏人,占据河西走廊及祁连山一带。 自然而然,大批匈奴人涌入。他们来时的迁移路线可能是:阿右旗—红寺湖山口—山丹—扁都口—俄博镇—祁连县。关于匈奴在祁连山活动的文献资料比较多,但出土实物少见。这类金牌、铜牌大都为战国到秦汉时期的,“屠各匈奴”曾占据祁连山。显然,该牌饰是匈奴人占据祁连山期间或被汉朝击溃撤离前留下的证据。汉武帝时,霍去病攻下焉支山和祁连山,匈奴人又纷纷撤退到漠北

如果说鄂尔多斯高原是青铜文化经陇东、陕北及陇山两侧南下的重要支撑地,那么,巴丹吉林就是这种底蕴深厚、魅力超群的文化穿越北山各大山口,进入、经过河西走廊继续南下或东传的重要地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