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巴丹吉林:活跃群众文化、促进民族融合

巴丹吉林:活跃群众文化、促进民族融合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阿右旗,许多蒙古族人学会了汉族的方言和厨艺;不少汉族群众也学会了蒙古语,学会了蒙古族歌曲和舞蹈,甚至出现了不少高水平的蒙古语歌手。他说有一半是汉族,这里各民族的文化是相互影响的。在几天的相处中,我们深深感受到阿右旗蒙、汉民族之间自然和谐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

巴丹吉林:活跃群众文化、促进民族融合

阿右旗和甘肃的民勤、金昌相接,由于历史原因,甘肃民勤的移民成为当地主要的汉族人,民勤人的勤俭、吃苦精神早已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民勤方言也成为当地民间主要的交流语言。走上街头,如果只听当地人说话,会让你误以为自己身处甘肃民勤。采风团中有一位年逾七旬的当地蒙古族诗人,几天的相处中,他不时用蒙古语和民勤方言与人交谈,纯正的民勤方言让人惊讶,乍看恍若两人。后来我才知道,陪同我们的当地蒙古族作家中有好几位都是如此了得。在阿右旗,许多蒙古族人学会了汉族的方言和厨艺;不少汉族群众也学会了蒙古语,学会了蒙古族歌曲和舞蹈,甚至出现了不少高水平的蒙古语歌手

参观社区文化活动也是这次采风的一项内容,那天下午,我们走进巴丹吉林镇一个社区参观,这是立夏的第一天,连日的西北风终于停了,虽然还有些凉意,但天气晴朗,令人心情舒爽。社区在一个叫“马鞍子”的广场对面。走进一楼,靠墙的椅子上端端正正坐着一排身穿鲜艳蒙古袍的老人。社区工作人员介绍,这里年纪最大的“演员”已经80多岁了。老人们见到我们先是鼓掌,而后又给我们唱蒙古族传统欢迎歌曲,声音十分洪亮,让人不敢相信这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发出的声音。据说这些老人们每天都来唱歌、跳舞,他们中有蒙古族,也有汉族,许多是退下岗位的工作人员,有的人还曾经是旗上的各级领导。右旗人把职位看得不重,陪同我们采风的有一位叫孟和巴图的老人,他原先是阿右旗人大的一位领导,退下来后除了写作,还跟民间艺术家学会了陶不秀儿说唱表演,几天时间,我们就看到他和民间艺术家的多次表演。右旗人对“上”与“下”的达观态度让人敬佩。

社区二楼是一间几十平方米的演艺厅,台上铺着木质地板,从舞台前额的旧横幅可以看出这家社区的文艺活动在当地是有些名气的。我们进门时,20多位身穿红色蒙古袍的阿姨们早已在此等候。(www.xing528.com)

简短的介绍之后,她们表演了蒙古族传统的安代舞。安代舞是蒙古族传统民间舞蹈,是古代“踏歌顿足”等集体形式的演变和发展,跳起来需要一定体力。这些演员都在60岁左右,每人手拿两条红绸和着欢快激越的旋律翩翩起舞,动作轻盈。我问身边的孟和巴图先生这些跳舞的演员是否全是蒙古族。他说有一半是汉族,这里各民族的文化是相互影响的。孟和巴图先生还告诉我,在一次国内的蒙古族萨尔登舞比赛中,阿右旗得了大奖,导演还是汉族。在几天的相处中,我们深深感受到阿右旗蒙、汉民族之间自然和谐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他们之间没有语言交流的障碍,大家不分你我,像一家人一样坐在一起闲聊、玩笑,百无禁忌,随意轻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