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水利工程带来明显经济社会效益

水利工程带来明显经济社会效益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发挥有效作用,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防洪治涝水利工程显现出了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堤防的屏障作用。“十一五”时期,湖北水利防洪工程减灾社会效益显著,防洪减灾效益累计达934.1亿元,其中2010年达到652亿元[14]。据测算分析,“十一五”时期与“十五”时期相比,湖北全省因暴雨洪涝造成受灾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分别减少14.4%、3.3%,再次显示了水利基础设施具有投入少,社会效益回报率高的显著特性。

水利工程带来明显经济社会效益

(一)发挥有效作用,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

防洪治涝水利工程显现出了三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堤防的屏障作用。长江堤防配合运用荆江分洪区、三峡工程,可抗御百年一遇的洪水汉江堤防配合杜家台分洪区和丹江口水库的拦洪调蓄作用,也可抗御近百年一遇的洪水。江河防洪体系保护着43个市县、约2 500万人口、200多万公顷耕地以及武汉、黄石、荆州等重要城市和交通干线的安全。

二是水库的拦蓄作用。以全省300多座大中型水库为骨干,100多万处塘堰和水小库为基础,有效拦截上游洪水,如2007年,湖北全省水库拦洪错峰上游来水189.3亿立方米,调泄洪水122.1亿立方米,最大削峰率为83%,有效地保护了下游城乡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再如,2010年汉江在7月下旬发生罕见洪水,若没有丹江口水库拦蓄,将导致中下游干流水位超高,当时长江干流高水位顶托,汉江洪峰难以顺利过境,杜家台分蓄洪区及6个民垸难保,在此处境下,长江防总适时启用丹江口水库拦蓄上游洪水保全分蓄洪区和民垸,有效减轻中下游防洪压力

三是泵站的抢排保安作用。如2007年,在防洪抗灾中,沿江滨湖地区高峰开启大型骨干泵站49台,累计排水入江26亿立方米,及时解除17.33万公顷农田的渍涝灾害,为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安全创造条件[12]。武汉、襄阳等城市还及时开启泵站,抢排了30多条重要路段的积水,保证了城区正常的生活、生产、交通秩序。

上述三大水利工程体系的有机结合,在全省范围内初步形成了能蓄能泄、灌有水源、排有出路的新水系。全省143.53万公顷易涝面积中,已有120.53万公顷得到初步治理,其中达到10年一遇以上标准的40余万公顷,5~10年一遇标准的有54.133万公顷。

在战胜1998年等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斗争中,上述水利工程发挥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仅1998年防洪减灾效益就达1 009亿元[13]。1999年防洪减灾效益也达到723亿元。“十一五”时期,湖北水利防洪工程减灾社会效益显著,防洪减灾效益累计达934.1亿元,其中2010年达到652亿元[14]。据测算分析,“十一五”时期与“十五”时期相比,湖北全省因暴雨洪涝造成受灾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分别减少14.4%、3.3%,再次显示了水利基础设施具有投入少,社会效益回报率高的显著特性。主要年份防洪减灾效益见表4-8。(www.xing528.com)

表4-8 湖北省部分年份防洪减灾效益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①《湖北水资源公报》(2002—2012);
②湖北省防汛办等相关网站。

(二)保障了沿江地区的投资建设

长江堤防加固,为沿江两岸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安全屏障,也为招商引资创造了条件。如湖北荆州段,长期以来是国家重要的分蓄洪区,也是长江防汛的最前沿,多年来饱受水患之苦,为保证江汉平原和大武汉的防洪安全做出了巨大的牺牲,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把发展的战略重心向沿海转移,而对荆州这样的内地工业城市发展投资也大幅度减少,因为防洪的需要大项目、大产业也不能布置这一地区,荆州市的有关统计资料显示,1998年汛后,全市没有引进一家外资企业,而到了1999年7月,大规模堤防加固后,有9家外商到该市投资办企业,当年协议引进外资600万美元[15]。三峡工程的全部建成大大增强了荆州段的防洪能力,荆州的发展环境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1年,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实施“壮腰工程”、加快荆州振兴的决定,荆州“壮腰工程”全面开始实施;2012年2月荆州成为中部地区第三个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当年全市10个开发区完成投资481.24亿元,投资增长幅度高达69.3%。再如,长江边防洪战线长的嘉鱼,长江堤防加固也为招商引资创造了条件,葛洲坝水泥扬子江客车、江苏三木等一大批省内外大型知名企业集团纷纷来此安家落户,谋求发展,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建设

但是,湖北江河防汛还存在三大问题。一是湖北长江段和荆南四河的重点崩岸已达23处、长21.7千米,这些险情有的已危及堤防安全,亟待整治;二是荆南四河和汉江等连江支流和中小河流的堤防尚未实施整治,高标准的防洪保护圈尚未形成,如遇长江大洪水,连江河流防守压力大,稍有闪失,就会形成洪水包抄后路的危险局面;三是湖北大小水库6 000多座,其中有近2 000座“带病”,列入国家规划整治的就达700多座。这些水库大多居高临下,其下游交通干线纵横,村镇众多,一旦出了问题,后果不堪设想。[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