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著述思想:立言不朽与立言为公解读

中国古代著述思想:立言不朽与立言为公解读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不朽”说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深远,在评价和征引这一思想时,学界已经形成一种认识泛化和思维惯性,使得“三不朽”成为一个无须进一步剖析的常识性思想范畴。一说到“三不朽”,就要与个体人生价值观相联系。此外,“三不朽”中的“立言不朽”是中国古代较早的、成系统的、有明确概念内涵的关于著述思想的论述,其排名在“立德”与“立功”之后。

中国古代著述思想:立言不朽与立言为公解读

三不朽”说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深远,在评价和征引这一思想时,学界已经形成一种认识泛化和思维惯性,使得“三不朽”成为一个无须进一步剖析的常识性思想范畴。在它面前,似乎只有“获取人生永恒价值”“注重主体精神的永存”这一种解读方法。一说到“三不朽”,就要与个体人生价值观相联系。这种认识显然不全面。没有回到其产生的原始语境里去具体理解问题,是造成这种认识上偏差的原因之一。笔者将回到产生“三不朽”的原始语言环境,逐一梳理、分析组成它的各种精神元素,希望不仅能得出与现行主流认识不同的结论,而且可以对先秦的公私观念进行重新梳理和认识。

此外,“三不朽”中的“立言不朽”是中国古代较早的、成系统的、有明确概念内涵的关于著述思想的论述,其排名在“立德”与“立功”之后。这种排序不仅仅显示出世界观和价值判断的先后顺序,还昭示着“立言”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立德”和“立功”的影响,所谓“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论语·宪问》)。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将此种观点表达得更为淋漓尽致、清楚明白:“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昔杨子云先朝执戟之臣耳,犹称壮夫不为也。吾虽德薄,位为蕃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留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若吾志未果,吾道不行,则将采庶官之实录,辩时俗之得失,定仁义之衷,成一家之言,虽未能藏之于名山,将以传之于同好,非要之皓首,岂今日之论乎!”[1]即使同是“立言”,也有价值判断上的高低优劣,如中国图书四分法中的经、史、子、集的排序,其中的关键在于“立言为公”,即倡导一种群体、社会价值观高于个人思想、情感表达的“为公”的著述思想与观念。(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