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韩非子:君主应以实际功效为准则

韩非子:君主应以实际功效为准则

时间:2023-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选自《韩非子》第三十二篇《外储说左上》,题目为编者所加。“仪的”的意思是准则和目标。在本文中,韩非子以“仪的”为核心,强调君主应该以是否具有实际功效为准则,来统一衡量臣下与民众的言语和行为。有常仪的,则羿、逢蒙以五寸为巧;无常仪的,则以妄发而中秋毫为拙。对此,韩非子有着异常清醒的认识。这,就是韩非子呼唤标准的根源所在。韩非子认为是现实功用。

韩非子:君主应以实际功效为准则

【题解】

本文选自《韩非子》第三十二篇《外储说左上》,题目为编者所加。“仪的”的意思是准则和目标。在本文中,韩非子以“仪的”为核心,强调君主应该以是否具有实际功效为准则,来统一衡量臣下与民众的言语和行为。

【原文】

夫新砥砺杀矢,彀弩而射,虽冥而妄发,其端未尝不中秋毫也,然而莫能复其处,不可谓善射,无常仪的也;设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非羿、逢蒙不能必全者,有常仪的也;有度难而无度易也

有常仪的,则羿、逢蒙以五寸为巧;无常仪的,则以妄发而中秋毫为拙。故无度而应之,则辩士繁说;设度而持之,虽知者犹畏失也,不敢妄言。

后羿射日雕像

今人主听说不应之以度,而说其辩,不度以功,誉其行而不入关。此人主所以长欺,而说者所以长养也。(选自陈奇猷《韩非子集释》卷第十一《外储说左上》)

【注释】

①砥(dǐ)砺(lì),在磨石上打磨。杀矢(shǐ),猎杀所用的箭。②彀(gòu),使劲拉弓。弩(nǔ),一种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泛指弓。③冥,通“瞑”,闭上眼睛。妄,胡乱。④中(zhòng),射中。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后用来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⑤复,重复。处,地方。⑥常,固定的。仪的,目标。仪,准则。的(dì),箭靶的中心。⑦设,设置。⑧引,后退。⑨羿(Yì),即后羿,传说中夏代有穷国的君主,善于射箭。逢,通“逄(Páng)”。逄蒙,与后羿同时代的神箭手,传说是后羿的徒弟。⑩度,标准。⑪巧,精巧。⑫拙,笨拙。⑬应,衡量。⑭繁,烦琐的言辞。说,进说。⑮持,坚持。⑯知,通“智”,智慧。失,失误。⑰说,通“悦”,喜欢。辩,言辞动听。⑱誉,赞赏。入关,合乎准则。⑲所以,……的原因。长,长期。欺,受欺骗。⑳养,被供养。

【品读】

为了达到既说清楚自己意思,又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目的,韩非子在文章中常常会讲一些历史典故和寓言故事。那么韩非子最理想的读者应该是谁呢?当然是君主。君主的地位非常特殊,所以对君主进谏必须要讲究方式、方法,否则不仅达不到目的,而且还会带来无法预料的祸患。对此,韩非子有着异常清醒的认识。

本文谈论了一个关于标准的问题。韩非子并没有开门见山地指出什么是标准,标准有什么用,如何来坚持标准,而是以迂回的方式从世人皆知的生活常识谈起,因为是常识,所以容易达成共识,只有先达成共识,才能保证他和君主之间的进一步沟通。

韩非子说,假如没有固定的箭靶做目标,只要箭足够锋利,即使闭着眼睛乱射,也能射中细小东西;在没有固定箭靶的情况下,如果射箭的人不能两次射中同一个地方,就不能说他善射。但是有了固定的箭靶,那就完全不同了。在有固定箭靶的情况下,除非是后羿和逄蒙这样的神箭手,否则是不可能全部射中的。设靶射箭特别困难,无靶射箭非常容易。设靶射箭,后羿和逄蒙射中哪怕五寸直径的范围都算精巧;无靶射箭,胡乱射中即使再细小的东西也只能叫运气。由此可见,做事不能没有标准。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了一则寓言。郑国有两个人争论年龄大小。一个说,他和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唐尧同岁。另一个说,他和人文初祖黄帝的哥哥同岁。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为此争执不下,最后只能是谁先停下来谁就算输了。很显然,两个人都是在撒谎,但是因为缺乏一个标准去衡量,彼此自然无法说服对方,于是,一场辩论最终只能以体力耗尽的方式宣告结束。韩非子借用这则荒诞的寓言故事,就是要告诉我们,如果没有一个标准去衡量,国家和社会将会同样荒诞。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还有另外一则寓言。齐王问一名画工画什么最难,画工回答说画狗和马最难。齐王又问画什么最容易,画工说画鬼和怪最容易。猛然一听,画工的说法不可思议,但细细一想,他说的确实没错。因为狗和马是人所熟知的,画得像与不像一目了然,所以难画。而鬼和怪是无形的东西,可以随心所欲地画,谁也没有见过,画出来谁也不能说像还是不像,所以容易画。这个故事同样强调了关于标准的问题。的确如此,世人衡量画工画得像与不像的标准,不过是以画中事物在现实世界中的原型作为参照物。(www.xing528.com)

就这样,韩非子从日常小事着手,自然而然地得出了标准异常重要的结论。然后,他才开始进入正题。

因为标准非常重要,所以韩非子认为,如果君主没有设定具体的标准加以衡量,善辩之人就会用花言巧语向君主进说;而如果能够设置具体的标准并坚持到底,即便是很有智慧的人也怕言辞有失,不敢在君主面前信口雌黄。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韩非子时代的君主,要么是喜欢动听的言辞,要么是赞赏违规的行为,都不是用一定的标准和最后的功效去衡量、检验。这,就是韩非子呼唤标准的根源所在。那么,这个需要君主设立,并始终坚持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呢?

韩非子认为是现实功用。不管你说得天花乱坠,不管你做事的方法途径,只要能产生实际的功效,就应该肯定。一句话,任何人的言论如果对君主有用就值得赞赏,否则一概禁绝。

【扩展阅读】

导言:在听取言论之时,如果君主听信花言巧语,而不以实际功效作为衡量的标准,那就会被进言之人所欺骗。喜好精巧之物的燕王,如果不是铁匠及时劝谏,他必然无法识破卫国人声称能在荆棘末梢雕刻沐猴的圈套,原因就在于他缺乏一个衡量事物的正确标准。

棘刺母猴

燕王好微巧。卫人曰:“能以棘刺之端为母猴。”燕王说之,养之以五乘之奉。

王曰:“吾试观客为棘刺之母猴。”

客曰:“人主欲观之,必半岁不入宫,不饮酒食肉,雨霁日出,视之晏阴之间,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燕王因养卫人,不能观其母猴。

郑有台下之冶者谓燕王曰:“臣为削者也。诸微物必以削削之,而所削必大于削。今棘刺之端不容削锋,难以治棘刺之端。王试观客之削,能与不能可知也。”

王曰:“善。”谓卫人曰:“客为棘削之?”

曰:“以削。”

王曰:“吾欲观见之。”

客曰:“臣请之舍取之。”因逃。(选自陈奇猷《韩非子集释》卷第十一《外储说左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