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韩非子》-品读,宰相选拔与猛将挑选

《韩非子》-品读,宰相选拔与猛将挑选

时间:2023-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选自《韩非子》第五十篇《显学》,题目为编者所加。“课”和“试”均为检查、验证的意思。①锻,把金属放在火里烧,然后用锤子打。宰相,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是国君之下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孔子学生有三千人之多,其中有成就的被称为七十二贤人,澹台子羽便是其中之一。所以韩非子说英明的君主任用官吏的时候,宰相一定要从地方官员中予以选拔,猛将一定要从作战士兵中进行挑选。至月余,匈奴斩山头而去。

《韩非子》-品读,宰相选拔与猛将挑选

【题解】

本文选自《韩非子》第五十篇《显学》,题目为编者所加。“课”和“试”均为检查、验证的意思。韩非子认为,主观的臆测不可靠,仅仅去观察也不可靠,唯有在实践中得来的结论才正确,才可靠。

【原文】

夫视锻锡而察青黄,区冶不能以必剑;水击鹄雁,陆断驹马,则臧获不疑钝利。发齿吻形容,伯乐不能以必马;授车就驾而观其末涂,则臧获不疑驽良。观容服,听辞言,仲尼不能以必士;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

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选自陈奇猷《韩非子集释》卷第十九《显学》)

【注释】

①锻,把金属放在火里烧,然后用锤子打。锡,一种金属,银白色,质软,富延展性。青黄,指火焰的颜色。②区(Ōu)冶,即欧冶子,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越国人,中国古代铸剑的鼻祖。必,完全判定。③鹄(hú),天鹅。④驹,小马。⑤臧(zāng)获,古代对奴婢的贱称。钝,不锋利。⑥“发齿吻形容”,当为“发齿吻相形容”,据陈奇猷说。发,打开。吻,嘴角。形容,容貌。⑦伯乐,姓孙名阳,善相马,春秋时期郜(Gào)国(今山东省菏泽市一带)人。⑧授,给。末,最后。涂,通“途”,路程。⑨驽(nú),劣马。良,好马。⑩服,服饰。⑪仲尼,即孔子,其名丘,字仲尼。⑫课,考察。攻伐,功劳。⑬庸人,见识浅陋的人。⑭宰相,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是国君之下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州部,指古代基层的地方行政单位。⑮卒伍,泛指军队。卒,士兵。伍,行伍。⑯爵,爵位。禄,俸禄。厚,丰厚。劝,鼓励。⑰迁,升迁。袭,照样继续下去。⑱大,当为“厚”,据陈奇猷说。⑲王(wàng),称王。

【品读】

法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务实,韩非子尤其如此。正是因为务实,他非常反对“前识”。那么,什么是“前识”呢?韩非子所说的“前识”,就是缺乏依据而做出的胡乱猜度。

《韩非子·解老》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詹何坐着,弟子侍候,有牛在门外叫。弟子说:“这是头黑牛而有白额。”詹何说:“对,这是头黑牛,但白色不在额上而在角上。”叫人去看,果然是黑牛,只不过用白布包着角。詹何是战国时期楚国哲学家,他的思想接近道家,擅长推理。乍一看,这个故事似乎是在赞赏詹何未卜先知的才能,但实际上韩非子是用它来批判詹何放弃实践、独凭主观推测的做法。他认为像这样的问题根本就不需要瞎猜,派人出去一看便知。在韩非子看来,只有对现实生活深入观察,上升到理论高度之后,才能把握蕴藏在事物中的规律而有所作为。这种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的指导思想,便是韩非子思想中的实践论

因为反对“前识”,韩非子主张想要了解生活,一定要注意观察。比如铸剑,一定要观察各种金属的比例、成色,并根据火焰的颜色把握火候;比如相马,一定要打开马口通过牙齿查看岁数,并观察整体外形。但是,观察只是第一步,更为重要的是实践,因为凭观察得到的结果并不一定可靠。就像那已经铸成的剑,只有使用了才能判断出它是否锋利;已经相过的马,只有在路上才能判断出它的快慢优劣。如果人们仅仅局限于观察而不去检验,那就意味着理论与实践完全脱节,最后得出的结论往往是站不住脚的,就算是孔子也不能例外

孔子学生有三千人之多,其中有成就的被称为七十二贤人,澹台子羽便是其中之一。韩非子说因为子羽有着君子的仪表,孔子信以为真君子,就收他为徒。相处了一段时间,却发现他的品行和他的容貌很不相称。孔子还有一个弟子名叫宰予,他说起话来非常文雅,孔子相信他是真文雅,就收他为徒。相处时间一长,却发现他的智力远不及他的口才。因此孔子说以貌取人在澹台子羽身上行不通,以辞取人在宰予身上行不通。这说的就是观察与实践之间的巨大出入。

这样看来,不光是“前识”靠不住,用眼睛看、用耳朵听也一样靠不住,因为这些毕竟都是非常感性的判断,要得到正确的结论,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实际生活中去检验,通俗地说,叫“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遛”,正式地说,叫“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生活如此,政治生活也是如此。所以韩非子说英明的君主任用官吏的时候,宰相一定要从地方官员中予以选拔,猛将一定要从作战士兵中进行挑选。因为他们无论是文官还是武职,都在实际工作中经过了长期历练,积累了许多丰富而宝贵的工作经验

【扩展阅读】

导言:韩非子主张做事务求实效,其实是很有道理的。因为理想往往很丰满,但现实却常常很骨感。如果不到实际生活中去真实感受一番,而一味地沉浸于古人理想化的希冀,或许永远都不会发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究竟有多大。博士狄山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可惜为时已晚。(www.xing528.com)

空 论

匈奴求和亲,群臣议前,博士狄山曰:“和亲便。”

汉代“单于和亲”瓦当

上问其便,山曰:“兵,凶器,未易数动。高帝欲伐匈奴,大困平城,乃遂结和亲。孝惠、高后时,天下安乐,及文帝欲事匈奴,北边萧然苦兵。孝景时,吴楚七国反,景帝往来东宫间,天下寒心数月。吴楚已破,竟景帝不言兵,天下富实。今自陛下兴兵击匈奴,中国以空虚,边大困贫。由是观之,不如和亲。”

上问汤,汤曰:“此愚儒无知。”

狄山曰:“臣固愚忠,若御史大夫汤,乃诈忠。汤之治淮南、江都,以深文痛诋诸侯,别疏骨肉,使藩臣不自安,臣固知汤之诈忠。”

于是上作色曰:“吾使生居一郡,能无使虏入盗乎?”

山曰:“不能。”

曰:“居一县?”

曰:“不能。”

复曰:“居一鄣间?”

山自度辩穷且下吏,曰:“能。”乃遣山乘鄣。

至月余,匈奴斩山头而去。是后群臣震詟。(选自班固汉书》卷第五十九《张汤传》,中华书局,197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