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平衡并优化功能分区

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平衡并优化功能分区

时间:2023-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功能分区的优化原则功能分区的实质是根据风景名胜区内风景资源保护的要求以及提供旅游机会的能力和适宜性,对风景区土地进行分类管理的方法。表7—2秦岭自然保护地的功能分区模式在此基础上,针对功能进行次区划分。在此区域应对用地类型予以限制,环境及景观加以保护,对建设活动加以控制。

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平衡并优化功能分区

(一)功能分区的依据

(1)规划应基于现状,尽可能地利用现状有利因素、改善现状不利因素,并保持发展的连贯性。

(2)资源评价:主要用于明确哪些类型的资源是重要又敏感的,具体分布在哪些区域,哪些类型的资源是相对重要的,敏感度又相对低的,具体分布在哪些区域。这样,规划者对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程度有一个初步认识。

(3)空间发展战略和对于分区空间落实具有决定性作用。

(4)此外,还应认识到景区内是否有社区,例如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景区内有个居民点的分布,蓝田县的九间房乡、孟村乡等公园边界范围内,在分区的时候应该给予考虑。

(二)功能分区的优化原则

功能分区的实质是根据风景名胜区内风景资源保护的要求以及提供旅游机会的能力和适宜性,对风景区土地进行分类管理的方法。通过功能分区使得风景区中各个区域都具有明确的、可以操作的管理目标,并且反映出相应的保护与利用程度的关系。规划分区分类主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将保护与利用统一在同一个空间内统筹考虑,突出了保护和利用的管理政策的相互呼应和系统性;

(2)根据保护对象的不同特征对用地进行更详细的分类,并落实相应的保护措施;

(3)根据不同的旅游方式对用地进行更详细的分类,并落实相应的设施建设管理措施和游客管理措施;

(4)根据社区资源价值和区位的不同,对社区及其生活生产用地进行更详细的分类,并落实相应的社区发展和管理措施。

(5)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配备多学科人才共同完成分区。

(6)对于具体分区应提出相应的具体的规划措施,将分区管理落到实处。

(三)功能分区的“1+1”优化模式

所谓“1+1”优化模式中的“1”,一个是指保护,一个是指利用,改善之前的分区方式,分区要结合保护与利用两个方面,即按照保护力度从强到弱、开发建设强度由弱到强的梯度顺序,将分区依次分为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区、资源低强度利用区、资源高强度利用区、发展缓冲区(表7—2),其中核心保护区和重点保护区要占面积的绝大部分,90%以上,其余的区域占用面积非常少。(www.xing528.com)

表7—2 秦岭自然保护地的功能分区模式

在此基础上,针对功能进行次区划分。核心保护区又分为核心生态区、核心景观区、核心史迹区三个次区;重点保护区分为重点生态区、重点景观区和重点史迹区;

1.核心保护区

即对人类活动及设施建设高敏感的区域,且区域内具有高质量的生态、自然景观人文史迹等资源特征。核心保护区分为核心生态区、核心景观区、核心史迹区三个次区。核心生态区内实行严格的资源保护措施,严格禁止游人的进入,禁止设施建设活动;核心景观区域核心史迹区允许适当游览观光活动,严格限制游人数量,游人活动只限于参观游览。

2.重点保护区

即对人类活动及设施建设较敏感的区域,且区域内具有较高质量的生态、自然景观、人文史迹等资源特征。重点保护区又分为重点生态区、重点景观区和重点史迹区三个次区。重点生态区可进行试验、研究、科学参观等活动,公众参与是在工作人员指导下有序进行的;重点景观区可进行观光游览体验、提供露营等简单设施及必要的服务设施;重点史迹区为游人提供游览机会,使他们能在逼真的历史环境下了解历史,可对历史建筑及环境进行适当建设修整,在不破坏历史资源的前提下提供相应设施。

3.资源低强度利用区

在资源保护的前提下,允许较低强度的资源利用,主要为旅游活动。允许适当游览观光活动,只能建设必要的基础设施,严格限制游人数量,游人活动只限于参观游览。

4.资源高强度利用区

即对人类活动及设施建设敏感性较差的区域。该区又分为旅游服务区和居民控制区两个次区。旅游服务区可进行开发强度较大、建筑密度较高的建设,为游人提供相对齐全的服务和设施,允许开展一定的商业活动;居民控制区应对其规模、发展进行控制引导,在不破坏风景名胜区保护的基础上进行设施的完善,具有历史人文价值的村落、古镇等可对游人开放。

5.发展缓冲区

位于风景名胜区的外围,对于风景区与周边地区起到分隔、过渡的作用,对风景区的完整性和延续性起到重要作用。在此区域应对用地类型予以限制,环境及景观加以保护,对建设活动加以控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