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产业分析

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产业分析

时间:2023-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受制于秦岭地区的生态环境条件、农业发展环境和农业管理体制与政策,秦岭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其次为畜牧业。秦岭自然保护地体系区域内,生态旅游业近年来已经呈现出爆发式发展的特征。到目前,洋县已成为西北地区知名的有机产品聚集区。西安市周至县的“周至山茱萸”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汉中市洋县的“洋县黑米”被命名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产业分析

(一)生态农业发展势头强劲

农林牧渔业作为第一产业生产总值持续增长,从2000年的195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1070亿元,年均增长12.9%。受制于秦岭地区的生态环境条件、农业发展环境和农业管理体制与政策,秦岭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其次为畜牧业。例如,灞桥区、眉县、太白县的种植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比重超过70%,华州区则超过80%;渭滨区、太白县和宁陕县林业相对发达,其林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10%以上,其中渭滨区林业产值比重最高,达到16%。秦岭北麓地区的种植业以粮食作物、蔬菜作物为主,两者的播种面积占到90%以上。秦岭南麓地区主要以粮食、烟叶、油料、蔬菜、瓜果、药材6种农作物为主。安康、商洛地区主要以粮食、蔬菜、油料、烟叶、药材5种作物为主。

畜牧业是秦岭地区的重要传统产业,灞桥区、周至县、眉县、太白县、留坝县和华州区外其余县(区)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均在20%以上,陈仓区、金台区、丹凤县、商南县山阳县、柞水县和西乡县畜牧业产值比重超过40%。秦岭地区水资源丰富,但渔业产值所占比重较小,除宁陕县、石泉县渔业产值比重达到9.32%、5.09%之外,其他县区都在5%以下。农业服务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最高的是鄠邑区,达到10.96%,其他县区均在10%以下。为有效保护秦岭地区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及野生动植物资源,为珍稀动物营造良好的栖息环境,秦岭县(区)注重控制化肥农药、农用塑料薄膜的使用。2014年秦岭地区化肥、农药及农用塑料薄膜施用强度分别为331.18千克/公顷、1.44千克/公顷、4.43千克/公顷,分别比陕西省平均水平低209.62千克/公顷、1.46千克/公顷、5.3千克/公顷,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1.23千克/公顷、9.48千克/公顷、11.17千克/公顷。

(二)生态休闲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近年来秦岭地区旅游业发展迅猛,2009年底,秦岭地区旅游接待人数达到2364万人次,根据《陕西省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陕西省国内游客量年均增长率为20.59%,2014年秦岭地区的生态旅游就已经取得了迅猛发展,实际接待人次已近1.74亿人次,这个接待量相当于陕西省旅游接待总量的一半以上,旅游收入达到近850亿元。秦岭自然保护地体系区域内,生态旅游业近年来已经呈现出爆发式发展的特征。(www.xing528.com)

与此同时,与农产品种植相结合的休闲观光旅游业初具规模:安康汉阴县着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油菜花旅游、乡村旅游等,将农业和观光业有机融合,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绿色产业;汉中西乡县积极发展果园休闲农业和全城旅游产业,承办“2021年中国最美油菜花海”汉中旅游文化活动;鄠邑区、灞桥等则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葡萄产业与休闲观光游结合的农业观光产业。以陕西省秦岭南麓的洋县为例,在2015年,由于大力打造以最美油菜花海为代表的生态旅游产业,当年可统计入境旅游人次突破900万,创造的旅游业总收入45 000万元左右,与2000年相比增加了整整20倍以上。

(三)绿色食品加工和生态旅游迅猛发展

秦岭地区在诸多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特色,例如依赖秦岭地方资源的旅游业以及依赖秦岭丰富物产的食品加工行业,都在蓬勃发展。近年来,秦岭地区畜牧、茶叶魔芋、烤烟等特色高效农业快速发展,在太白县,当地农民开创了干鲜蔬果种植基地,大力宣传绿色食品消费理念,在市场上得到了良好的反响。城固柑橘略阳天麻杜仲,留坝的西洋参、黄姜,汉台区的观光农业,勉县的蚕桑,佛坪的山茱萸宁强食用菌和芸豆、荞麦等产业基地,紫阳的富硒茶等初具规模和影响。凤县地区在保证其本土农副产业(如苹果产业、党参产业、蜂蜜产业、大红袍花椒产业等)占据市场优势的同时,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建设了紫柏山、通天河森林公园嘉陵江源头等诸多景区,吸引着省内外大量游客光顾,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眉县以太白山生态探险旅游和汤峪温泉疗养久负盛名;商洛、安康等地也利用优良的秦岭山水资源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等。与此同时,随着网络传媒技术的发达,许多地区旅游宣传部门开始借助各类新兴网络媒介平台来包装和宣传本地的优质农副产品和旅游资源,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例如商洛地区在网络短视频应用上宣传金丝峡国家森林公园、太白地区为其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提出了“雪域太白,秦岭夏都”的宣传口号,凤县地区则另辟蹊径,以其拥有的秦岭森林资源为依托,提出了将凤县作为“大秦的深处的会客厅”这一宣传口号。这些地区的宣传手段和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为省内外潜在消费者了解这些地区的产品提供了近距离的接触渠道,对树立地区品牌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较为典型的是洋县朱鹮稻田栖息地建设模式。为了给朱鹮提供良好的生境条件,洋县早在1981年就在朱鹮保护区内全面禁止使用农药、化肥。1990年,禁令推广到全县3000多平方千米。到目前,洋县已成为西北地区知名的有机产品聚集区。洋县地区的特色产品是绿色有机大米,在绿色消费理念盛行的今天,这一产品在市场上颇受欢迎,且价格相较于普通大米价格高了6倍,仅有机大米这一项,就让签约农户每家增收4000多元。宝鸡市眉县于2015年被命名为“中国猕猴桃之乡”“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区”,“眉县猕猴桃”荣获“2015年最具投资价值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15年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50强”等荣誉。西安市周至县的“周至山茱萸”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汉中市洋县的“洋县黑米”被命名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