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秦岭北麓表现层发展状况分析: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秦岭北麓表现层发展状况分析: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3-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人口发展以人口总数为指标,分析秦岭北麓的人口发展状况,结果见表6—6。(二)经济发展以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和农业总产值三大指标为对象,分析了秦岭北麓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在西部大开发和陕西省“一线两带”建设的发展机遇的推动下,秦岭北麓各区县的发展速度将会更加迅速。图6—8秦岭北麓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1.人民生活水平选择农民人均纯收入和职工年平均工资两个指标来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状况。

秦岭北麓表现层发展状况分析: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一)人口发展

以人口总数为指标,分析秦岭北麓的人口发展状况,结果见表6—6。

表6—6 秦岭北麓人口发展状况

续表

从表6—6可见,90年代之前,各区县人口发展度(γ)基本上都大于0,表明人口在不断增长,但发展度逐渐减少,说明人口增长率减少,其中华县在20世纪90年代还出现了负向发展,说明人口有可能在不断降低,或者在某一年出现了较大的偏低数值。因为其发展稳定度为-0.48,说明这是一种不稳定的发展,因此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在某一年出现了偏低值。各区县的发展稳定度R都比较高,说明总体上人口增长一直比较稳定。渭南市临渭区的发展度最高,而且发展稳定度也比较高,在20世纪90年代依然保持了0.83的发展速度,稳定度也达到了0.99,这说明该区人口增长趋势并没有被控制下来,控制力度不够。华阴市在50年代出现负增长趋势,尔后是缓慢稳定的增长,到90年代虽然依然在增长,但增长态势不太稳定。总体而言,整个秦岭北麓的人口是在稳步增长的,但人口增长率是在减小的。

(二)经济发展

以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三大指标为对象,分析了秦岭北麓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结果如下:

1.国内生产总值

从表6—7、6-8可以看出,各区县生产总值在80年代之后的发展速度很快,而且很稳定。从鄠邑区和潼关两个县的时间段序列发展情况看,80年代之前发展也很迅速,但是稳定度不如80年代之后的趋势稳定。在西部大开发和陕西省“一线两带”建设的发展机遇的推动下,秦岭北麓各区县的发展速度将会更加迅速。

表6—7 秦岭北麓国内生产总值发展状况

表6—8 秦岭北麓国内生产总值发展状况

2.工业总产值

从表6—9可以看出,秦岭北麓各区县工业总产值的发展速度都比较高,这一规律性很明显,除了60年代,可能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该年代几乎各区县都出现了负向发展,但这种发展是暂时性的不稳定的发展,因为,当时正处于“文革”时期,在此不多探究。眉县和渭南市临渭区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出现了负向发展的势头,而且负向发展的速度也很高,皆为-1.57,但不稳定,稳定度分别为-0.07,-0.39,数值都比较小,所以可能反弹,仍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发展的稳定度规律性没有发展度的规律性明显,各区县不同时代情况不一,这说明工业增长的速度不稳定。大部分的区县在50年代工业发展稳定,可能是工业发展初期的缘故,60年代之后下降,70年代之后发展的稳定性稳步下降,可能是因为工业已经形成了一种规模,潜力发挥之后后起之势自然没有前期高,所以稳定性逐渐降低。

表6—9 秦岭北麓工业总产值发展状况

3.农业总产值

从表6—10可见,在发展度上,秦岭北麓各区县发展度都比较高,无论是50年代还是60年代,直到现在农业发展一直势头良好;就发展的稳定度而言,基本上是一种稳定、迅速的发展,波动不大。关中地区“八百里秦川”,土壤肥沃,自古农业发展的历史就很悠久,这是该区农业发展的一大优势,因此整个秦岭北麓地区才会出现这种稳定的农业发展态势。

表6—10 秦岭北麓农业总产值发展状况

(三)社会发展

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了图6—8所示的指标体系。

图6—8 秦岭北麓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1.人民生活水平

选择农民人均纯收入和职工年平均工资两个指标来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状况。具体结果如表6—11。(www.xing528.com)

表6—11 秦岭北麓人民生活水平状况

续表

从表6—11可见,秦岭北麓各区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和职工年平均工资的发展度均较大,且发展的稳定度也较高,表明在此期间人民生活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2.社会财富

选择粮食产量、固定资产投资、客运量、货运量、地方财政收入等指标来反映社会财富状况。具体结果见表6—12、6—13、6—14。

表6—12 秦岭北麓社会财富状况:粮食总产量

续表

表6—13 秦岭北麓社会财富状况: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

表6—14 秦岭北麓社会财富状况:地方财政收入

续表

秦岭北麓粮食产量的总体表现趋势是:增长迅速,但是增长不稳定,特别是90年代之后增长的稳定性普遍有下降趋势,长安区和陈仓区下降趋势严重,已出现负增长现象。长安区和陈仓区的变化有可能与其划县为区有关,行政级别不一样,土地利用的类型有可能会发生某些变化,从而导致其粮食产量的变化。其他各区县产生不稳定现象的原因可能有:①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粮食的产量;②退耕还林的实施,使耕地面积减少;③农业结构调整使得用于种植粮食的耕地面积下降;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可避免的占用了部分耕地。

秦岭北麓粮食产量的变化状况和其林牧业发展状况大致是相反的,因为二者之间有关联性,林牧业发展状况在此不一一列出表格,大致情况如下:林业增长速度呈现上升趋势,稳定性也逐年增加,这与退耕还林有关,当然也与秦岭北麓区县的自然条件有关系;牧业缓慢增长,稳定性有所下降。

固定资产投资各区县基本上都是保持一种平稳的增长速度;客运量有增有降,大部分是增长趋势,只有陈仓区和潼关县出现了降低的趋势;货运量稳中有增,客货运量的变化趋势与出行人数和货物流动有很大关系,所以趋势不太容易控制;邮电业务总量都在稳步增长,这与当前的邮政电讯市场有很大关系。

地方财政收入的状况基本上和工业总产值的状况类似,60年代异常,其他各年代都保持一种较为稳步的增长速度。渭滨区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财政收入处于低谷,发展度达到-1.57,说明财政收入降低很快,又因它的发展稳定度达到-0.72,说明这种降低态势是很稳定的,这种状况不是暂时的,至少连续几年都是这样。

3.文教卫生

选取历年在校学生数、医院病床数和卫生技术人员数等指标来反映文教卫生方面的状况(表6—15)。

从表6—15可见,在校学生数在80年代有减少趋势,到了90年代又出现了一个正向的发展,这可能与人口总数、生育期高峰,以及年龄结构有关。病床数与卫生技术人员的配备呈相关关系,变化趋势基本上一样,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自身身体健康以及医疗卫生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这两项指标大部分区县都呈稳步增长态势。

表6—15 秦岭北麓文教卫生状况

以上分别分析了秦岭北麓的人口、社会与经济发展状况,结果表明,从50年代至今,秦岭北麓的人口、经济以及社会基本上保持了一种比较稳定的发展势头。因此以传统的发展观而言,秦岭北麓的发展是可持续的。但这种发展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呢?要解决这一问题,正如前面所述,还需要再分析一下支持层的发展状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