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业功能分区:实现农业多功能目标的重要基础

农业功能分区:实现农业多功能目标的重要基础

时间:2023-05-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农业功能分区的背景与意义20世纪80年代在农业资源调查的基础上,中国制订了综合农业区划以及一系列专项区划。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应当以最有效地实现农业的各类功能为目的,而合理的农业功能分区是确定不同地区农业多功能目标的重要基础。农业功能分区是制订区域农业政策、协调区域农业发展、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规划农业生产能力建设布局的基础。同时,还分析了制约农业功能发挥的主要外部因素的地域分异。

农业功能分区:实现农业多功能目标的重要基础

(一)农业功能分区的背景与意义

20世纪80年代在农业资源调查的基础上,中国制订了综合农业区划以及一系列专项区划。这些区划针对农业的生产功能,以农业自然资源为基础,遵循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异规律,因地制宜地提出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国综合农业区划是中国农业综合分区的代表性的成果,概括地揭示了中国农业最基本的地域差异,对因地制宜地指导中国农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30多年来,中国区域农业发生了一些突出变化。北方尤其黄淮海平原和东北平原的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销格局由南粮北运转变为北出南进;棉花生产中心区由长江流域转到黄淮海平原,进而又转到新疆;传统农产品生产基地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胶东半岛属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农业比较效益不断下降,大宗农产品生产萎缩。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建立,中国越来越着眼于农村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农业各项非生产性功能的实现,农业的多功能特性与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受到普遍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农业发展进入新时期,农产品实现供需基本平衡,丰年有余,21世纪初中国政府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三农”的政策措施,保障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有效供给,确保农业不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实现农业区域协调,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面向区域主体功能,推进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分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已成为新时期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目前中国各地都在进行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调整中出现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结构趋同。区域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的立足点是全国、全社会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调整的结果应当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应当以最有效地实现农业的各类功能为目的,而合理的农业功能分区是确定不同地区农业多功能目标的重要基础。

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不同地区在农业功能上的偏向,各地在实现功能时所遇到的制约因素也各不相同。制订农业功能区划,可以从不同层次上把握中国区域农业功能需求和实现的特点、方向,避免农业结构调整中的盲目性,为全国农业的协调发展提供翔实的科学依据。

农业功能分区是制订区域农业政策、协调区域农业发展、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规划农业生产能力建设布局的基础。

(二)农业功能的地域分异特征

深入分析农业各类功能的地域分异特征是进行农业功能分区的基础。本文着眼于农业在整个社会中所起的功能作用,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主要研究农业在农产品供给、就业社会保障文化以及生态等4方面功能的地域分异特点。同时,还分析了制约农业功能发挥的主要外部因素的地域分异。

1.农产品供给功能地域分布

农业的基本功能是为全社会提供农产品,其主要目标是确保国家食物安全,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材料,生产能够进行国际贸易的商品。产品包括粮食、油料、棉花、畜产品、园艺产品等。这不仅有经济作用,还具有重要的社会作用和政治作用。

在农产品供给功能方面,从产品生产目的上可以分为商品性供给和非商品性供给。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多地少、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相当一部分农产品(尤其是粮食)是农户自己消费的,属于非商品性供给。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非商品性粮食生产的比重会逐渐减小。从供给范围上可以划分出全国性供给和区内消费供给两类。无论如何划分,不同类型的供给共同保障着国家的食物安全和经济安全。本文首先考察具有全国意义的重点商品性农产品供给地的区域分布特征。同时,还从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出发,分析那些具有相当规模人口和粮食生产量的区内消费型供给地的区域分布特征。

(1)主要农产品供给地域分布

将农业资源条件、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作为识别主要农产品供给地域分布特征的基本标准,主要从人均耕地,复种指数,人均粮食,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产品产量占全国比重,大地貌单元、自然地域范围等因素进行空间特征分析,结果显示全国性农产品供给功能地域主要集中分布在5个地区。

①东北地区

三江平原片:主产稻米玉米大豆

松嫩平原片:主产玉米、大豆、稻米、甜菜、奶类、肉类。

辽河下游平原片:主产玉米、稻米。

东北半农半牧片:主产玉米、甜菜、奶类。

②黄淮海地区

黄淮海平原片:主产小麦、玉米、棉花、油料、肉类。

胶东片:主产园艺产品、油料、肉类。

③长江流域地区

江淮平原片:主产稻米、小麦、淡水产品。

江汉平原片:主产稻米、棉花、淡水产品。

洞庭湖平原片:主产稻米、肉类、淡水产品。

鄱阳湖平原片:主产稻米、淡水产品。

长江三角洲片:主产淡水产品。

红壤丘陵片:主产稻米。

四川盆地片:主产稻米、肉类、淡水产品。

华南地区

热带片:主产橡胶、其他热带作物。

滇桂粤西片:主产甘蔗、其他热带作物。

珠江三角洲片:主产淡水产品、热带作物。

潮汕闽南片:主产热带作物。

⑤西北地区

渭北陇东片:主产小麦、玉米。

内蒙古河套与土默川灌片:主产小麦、玉米、油料、甜菜、奶类。

宁夏河套灌片:主产稻米、小麦、玉米。

河西走廊片: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吐哈盆地片:主产特色园艺产品、棉花。

天山北坡西部片:主产棉花、小麦、甜菜。

伊犁河谷片:主产甜菜、小麦。

天山南坡及喀什三角洲片:主产棉花、小麦。

(2)重要区内消费型粮食生产地域分布

主要根据区域人口规模和粮食生产规模等因素,识别中国重要区内消费型粮食生产地域的分布特征。分析结果显示,区内消费型粮食生产地域主要有2类。(www.xing528.com)

北方以玉米、小麦为主的地区:晋陕黄土丘陵片、晋东豫西山地丘陵片、陇中丘陵区、内蒙古中部旱地农业片。

南方以水稻为主的地区:伏牛大别山区片、武陵山区片、滇黔桂岩溶区片、南岭山地丘陵片、滇桂热区片。

从中国的现实出发,在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需要由农业提供就业,农业还要在许多农村地区承担主要的社会保障任务。

2.生态功能地域分布

农业的生态功能基本上分为两大类型:城市区域农用土地的人工绿地功能,水稻种植区域的人工湿地功能。

(1)人工绿地功能

人工绿地功能地域分布特征识别主要考虑城市规模、城市密度等因素,此功能较为突出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京津地区、辽东半岛、胶东半岛、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城市化地带,以及一些城市人口200万以上的大城市郊区。

(2)人工湿地功能

人工湿地功能地域分布特征识别主要考虑水田比重、淹水时间等因素,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具有突出的人工湿地功能。

3.文化功能地域分布

农业的文化功能主要包括休闲、审美、教育,保存文化物质遗产,保护文化多样性等三个方面。

(1)休闲、审美、教育功能

农业的休闲、审美、教育方面的功能是普遍存在的,但在都市群区域和大城市郊区比较突出。

(2)文化物质遗产保存功能

农业的文化物质遗产保护功能以其独特性为主要参考量,如滇桂少数民族的梯田水稻景观、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景观、新疆的坎儿井宁夏平原关中平原的古灌溉渠系等,一般其实际尺度较小,且散布在较大的地域空间内。

(3)文化多样性保护功能

在我们这个有着几千年农业文明的国家,农业不仅是一种生产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是许多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形成和存续的基础。此外,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还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农业的文化多样性保护功能则着重于考虑目前与农牧业关系密切的部分少数民族文化。

农业的文化功能主要集中分布在8大地区:

内蒙古牧区:蒙古族游牧文化。

青藏高原牧区:藏族游牧文化。

青藏高原农区:藏族农耕文化。

伊犁及北疆牧区:哈萨克族游牧文化。

南疆、喀什、吐鲁番哈密盆地绿洲区:维吾尔族农耕文化。

南疆西部牧区:柯尔克孜等民族游牧文化。

西南滇桂黔区:多民族山地农耕文化。

长白山地区:朝鲜族稻作文化。

(三)农业功能分区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1.分区指导思想

落实区域和谐发展观,从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现实与未来发展总体要求出发,立足国内农业功能地域分异特征,兼顾国际农业分工,统筹农业多功能,科学划定中国农业多功能综合区,合理定位区域主体功能,规范农业发展空间秩序。

2.分区目标

统筹区域功能,划分农业主体功能区,制定与区域主体功能配套的支持保护标准和政策;建立起符合农业功能区划的农业发展秩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农业的需求。

近中期,加强中国农业功能区划的实施管理,逐步调整不符合农业功能区划的工程项目,实现重点区域开发基本符合农业功能区划要求,抑制农业发展在空间上的无序竞争和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

中长期,实行严格的农业功能区划制度,农业区域发展、农业区域专业化符合农业功能区划,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3.分区原则

遵循以下四项基本原则,进行全国农业功能区划分。

(1)区内相似性与区间差异性

相似性是指区域内农业功能构成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实现功能的外部制约因素具有相对一致性。区内相似性是产生区内凝聚力的基础,共同的特征将有利于专业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农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和区域政策的实施。与其他区域之间的差异性,是构成区际合理分工、协作的基础,只有合理的区际分工,各地区才能建立优势互补的农业功能空间结构。

(2)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分析单元

在分区过程中适当兼顾行政区域的完整性,有利于区划方案的实际应用和普遍接受。以县级行政区作为分区的基本单元,可比较好地揭示全国农业功能的宏观地域特征,满足国家层次区域农业多功能统筹管理政策制定的需要,也有便于完整系统资料的获取和分区研究工作的展开。倘若分区基本单元过细,分区建立在更次一级行政区划(如乡镇)框架上,虽可以提高分区的精度,但由于资料的限制,分区难以进行。倘若分区单元过粗,分区建立在更高一级行政区划(如省)框架上,势必降低农业功能分区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3)建立多指标体系

区域农业功能的形成是自然条件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等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很难采用某种单一指标来揭示农业功能的地域分异特征,应建立主导指标与参考指标相结合、数量指标与描述性指标相结合的多指标体系,全面系统反映农业功能的区域类型差异。

(4)参考相关分区成果,综合确定分区界线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国内开展了全国性的农业资源调查与农业区划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对农业功能区划研究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参考借鉴价值。如,《中国综合农业区划》以及省(市)级农业区划,《中国经济区划研究》、《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等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尺度研究了区域农业发展方向、发展途径等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