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CG动画发展现状及三维动画制作教程

国内CG动画发展现状及三维动画制作教程

时间:2023-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中国的CG产业起步比国外晚了近10年,但发展后劲十足。虽然当下我国的CG事业发展得如火如荼,但与国外相比,中国的CG产业尚处于初级阶段。比如现在国内动画产业普遍存在的加工动画现象,所谓的“加工动画”,就是绝大部分的工作只是画动画而已。随着国内电影、动画行业的发展,中国的三维动画技术有了长足进步,虽然还没有达到世界的先进水平,但相信这一天不会太远。

国内CG动画发展现状及三维动画制作教程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一种新的艺术表现与制作形式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它就是CG艺术(Computer Graphics Art),又称计算机图形图像艺术。

CG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大约是从1994年开始的,随着普通家庭逐渐拥有了电脑,更重要的是国外优秀的电脑游戏以及好莱坞电影的大量进入,使得国人逐渐开始对CG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而电脑游戏的进入更是激发了年青一代的计算机从业人员投身于CG行业的热情,并对国内的电脑游戏市场进行了开发。目前,随着我国动漫、游戏爱好者队伍的不断壮大,巨大的动漫、游戏市场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有人估算,国内动漫、游戏市场蕴藏着每年近10亿元的巨大商业空间。

国内的CG制作技术水平这些年来也在不断提高,上海早在2003年就建立了CG动画和特效制作基地,如今中国很多影视导演也已经开始考虑使用中国的CG团队来创作电影特效了,更值得一提的,国外很多著名的CG动画片中其实早就有很多中国人的身影了。如今的CG特效已经融入影视、广告、建筑汽车互联网等众多领域,无论是技术发展的推动也好,还是人们审美观的改变也罢,总之CG技术已经悄悄地渗透到了我们的身边,CG已变得无处不在。我国的CG产业以及动漫教育近年来呈现出的繁荣景象就是印证(图1.1.1、图1.1.2)。

图1.1.1

图1.1.2

就目前而言,CG的从业人员主要还是由原先的计算机专业和美术专业人员构成,他们有着相对成熟的技术和艺术创作经验,是中国CG行业的先锋,全国CG行业专业从业人员总数近10万。虽然中国的CG产业起步比国外晚了近10年,但发展后劲十足。据权威部门统计,10年来我国数字娱乐产业发展迅猛,2003年全国动漫产业总收益已开始超过电影业;2004年,我国网络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到24.7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47.9%;网络游戏玩家有2000万之多,对通信业务收入和IT产业的直接贡献分别为150.7亿元与63.7亿元;2003年,国内手机游戏产业正式启动,用户增长十分迅速,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手机游戏用户就增长到200万,2005年,中国手机游戏的整个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0亿元左右。到2010年,中国手机游戏用户数量突破1.2亿,同期手机游戏市场规模达到9.175亿。而网络游戏行业市场收入规模则达到78.19亿元,其增长速度可见一斑。

虽然当下我国的CG事业发展得如火如荼,但与国外相比,中国的CG产业尚处于初级阶段。比如现在国内动画产业普遍存在的加工动画现象,所谓的“加工动画”,就是绝大部分的工作只是画动画而已。浅显地说,就是两个关键帧之间的过渡部分,这部分属于繁重的“体力活”,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中国有着相对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业内一些资深的从业人员认为,加工动画各有利弊。利端,在于培养许多高素质的动画人才及中期创作队伍,同时还能带进国外比较好的动画制作模式。但是,弊端的影响也是难以忽略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由于加工动画行业的收入普遍比制作国产动画高,造成了部分人才的流失;二是加工动画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制作人长期在模式化的操作中磨去了动画人的原创能力;最后就是由于加工的工序问题,动画人缺少整体驾驭动画的能力,而只专注于某一环节。尽管存在着种种问题,但靠加工动画培养出来的基础扎实的动画人会越来越多,国产动画也将会慢慢走上主力的位置,这也不失为一条发展国内动画的道路。

中国CG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形势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走出中国的特色,对我们无疑是更大的挑战。CG设计者们应在学习技术的同时,不断地补充艺术修养,两者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做出真正的精品。从学习、模仿到独立原创,国家已经用政策来支持CG产业的发展,重点支持原创力量的发展,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创造一批具有中国风格和国际影响的动漫品牌,建立成熟的CG产业链。相信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国产原创CG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不断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指日可待。

目前,数字化三维角色的应用,可以分为商业和非商业两种。非商业化的如军事医疗机械等行业的科研过程中都大量地应用了三维技术,而数字化三维角色在安检、性能测试方面更是有着不可取代的位置,尽管真正的三维技术实际是起源于这些领域,但这些非商业化的应用离我们普通人还是太过遥远。人们对数字化三维角色的商业化应用最熟悉的要属电影和游戏了,在近些年的“大片”中,三维角色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要素。由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电影《恶灵骑士》,其中的恶灵变身部分就是由数字化三维角色来完成的,因为现实世界中是无法找到这样的替身的(图1.1.3)。(www.xing528.com)

而在一些科幻、神话题材的电影中,三维角色的人气甚至超过当红影星,成为真正的主角,如2007年最火的科幻电影之一《变形金刚》。电影《变形金刚》的宣传海报,其中的正面主角擎天柱(左)和反面主角威震天(右)都是由电脑制作出来的数字角色(图1.1.4)。

图1.1.3

图1.1.4

在图1.1.5中可以更明显地看出另一主角大黄蜂的电脑制作痕迹,虽然在拍摄中使用了一比一的实物模型,但大黄蜂大部分的“戏份”都是由数字角色完成的。

随着国内电影、动画行业的发展,中国的三维动画技术有了长足进步,虽然还没有达到世界的先进水平,但相信这一天不会太远。

周星驰是一位喜欢探索新领域的导演,他执导的影片,从《少林足球》到《功夫》都大量使用了电脑特效,而在2008年的贺岁大片《长江七号》(图1.1.6)中更是使用了全三维制作的“外星小狗”作为主要演员。

国内的一些制作人也一直在尝试制作中国自己的全三维动画电影,无论是已经上映的《摩比斯环》,还是呼之欲出的《图兰朵》,不管结果如何,相信努力总有一天会有回报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