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音乐艺术创作方法实践探究

高校音乐艺术创作方法实践探究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音乐作品在内容、角度、结构、表现方式等方面极为丰富多样,但从音乐艺术的创作方法上看,不外乎分为现实主义创作和浪漫主义的创作。现实主义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都具备可识别性,应用这种创作方法创作的作品与表现客观对象基本相似或极为相似。在音乐艺术中,通过具象创作,同样体现对客观现象的真实描述,如我国的唢呐曲《百鸟朝凤》,通过不同的唢呐演奏技法,刻画出布谷鸟、小燕子、公鸡等形象。

高校音乐艺术创作方法实践探究

虽然音乐作品在内容、角度、结构、表现方式等方面极为丰富多样,但从音乐艺术的创作方法上看,不外乎分为现实主义(具有具象特征)创作和浪漫主义(具有抽象特征)的创作。

(一)现实主义的创作

现实主义艺术创作,指对自然或当代生活做准确详尽和不加修饰的描述,摒弃理想化的想象。现实主义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都具备可识别性,应用这种创作方法创作的作品与表现客观对象基本相似或极为相似。欧洲古代音乐起源的模仿说(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就把艺术的本质看作是模仿)以及中国古代的应物象形说,都是这一创作方法的印证。

例如,中国工笔画使用尽其精微的手段,通过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获取神态与形体的完美统一。在工笔画中,无论是人物画,还是花鸟画,都是力求于形似,“形”在工笔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水墨写意画不同,工笔画更多地关注细节,注重写实。

在音乐艺术中,通过具象创作,同样体现对客观现象的真实描述,如我国的唢呐曲《百鸟朝凤》,通过不同的唢呐演奏技法,刻画出布谷鸟小燕子公鸡等形象。尤其在表现蝉鸣时,应用忽强忽弱的力度变化和循环呼吸的长音奏法,把夏日的蝉声表现得形象逼真;再如贝多芬在《第六田园交响曲》的第二乐章结束部分,通过木管乐器奏出夜莺鹌鹑杜鹃的叫声音调;还有法国作曲家圣·桑创作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通过不同的乐器组合,形象地刻画了狮王、公鸡、母鸡、袋鼠等动物形象,使之成为一首雅俗共赏的名曲。

这里所讲的具象创作方法,只是从音乐表现对象的声音特征出发,进行模仿性的音乐创作。这种伴随着生活经验的直接对应的创作方法,对于听众理解音乐所表现的对象非常有效,但这不是音乐创作的主要方法。(www.xing528.com)

(二)浪漫主义的创作

这里所讲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相对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而言,即不是以模仿(拟)、表现客观对象的外显形象特征为己任,而是抽去其形象,以通过各种音乐要素来表达情感、情绪等无形性的心灵诉求。

音乐擅长表情,拙于造型。适宜于音乐表现的只有完全无对象(无形的)的内心生活,即单纯的抽象的主体性。正因如此,音乐家在创作中,往往不会纯粹去表现某个具体的有形的客观对象,而是着力去组织音乐艺术的特殊材料——声音,使其通过一定的方式展现给我们,通过听觉使内心波动,产生共鸣。

音乐内容的非视觉性、非语义性,决定了音乐艺术创作方法的抽象性。因此,作曲家就需要具备音响对听觉刺激而引起其他感官感觉(联觉)的经验。比如音乐与视觉亮度、与情感兴奋性之间的联觉,音强与情感强度、与空间知觉距离之间的联觉,等等。格罗菲的管弦乐作品《大峡谷》中“日出”一段的开始处,作者用极低和极高两个音区的对比,营造了黑暗中一丝光明的感觉,进而低音区逐渐上升,同时高音区声部增加,使人产生明亮感越来越强的联觉,直到弦乐的主题强奏出现,使人产生太阳喷薄而出,大地一片光明的联想。这个段落由于准确应用了音高—明亮、音低—黑暗的联觉规律,成功地使听众感受到了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再如,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号子般的开始主题,由弱渐强,给人一种船夫由远而近艰难地行走的联想。

这种亮和暗是看不见色彩的,远和近也是没有画面的。人们对音乐的理解通过联觉这座“桥”来完成,而且每个人通过听觉感受到的色彩和距离是不一样的。正因为如此,这种创作方法对作曲家而言,更具挑战性,也更具诱惑力。在作曲家的音乐作品中,用这种方法创作的占绝大多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