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方高校工程实践教育师资团队问题分析

地方高校工程实践教育师资团队问题分析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再次,国家缺少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激励和支持机制。最后,校企合作培养教师缺少行业组织的监督和引导。总之,诸多问题致使我国高校与企业界在教师培养层面的合作较少,更何谈建立高等工程教育教师培养机制。我国有相对完整的高等工程教育教师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但专门针对高等工程教育教师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并不完善。

地方高校工程实践教育师资团队问题分析

(一)高等工程教育教师的特征规格界定不清

高等工程教育教师既要具有从事工科专业教学的素质和水平,又要有在企业相关专业岗位工作的经验,并能从事专业实践教学。但目前学界及相关管理部门对高等工程教育教师的特征规格界定仍然不清,没有突出强调高等工程教育教师应具备工程教育教学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双重特征规格。

(二)高等工程教育教师来源渠道单一

高等工程院校引进人才的主要渠道就是选留毕业于本校本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而直接从企业、行业部门引进具有丰富实践工程经历的人才比例很小。这种“近亲繁殖”的选聘方式使得教师的来源越来越单一、学缘结构越来越不合理,使得整个教师队伍的学术视野狭窄、思想观念封闭,不利于形成良好、开放、自由的学术氛围,不利于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另外,我国高校传统的教师遴选标准看重其理论水平,而轻视其工程实践能力,一方面导致实践能力强而学历较低的人才无法被遴选入校任教,另一方面导致一些虽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但不满足传统的聘用标准的杰出工程师、高级技术人员难以融入高等工科学校的教师队伍,这些情况严重束缚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多样性和实践性的发展。

(三)高等工程教育教师培养机构不健全

我国现有培养教师的专门机构主要是师范类高校,其主要为基础教育培养教师,而专门为高等工程教育培养教师的机构几乎没有。虽然师范院校中也会建立非师范专业,但非师范专业的学生不修与教学相关的如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课程。即使高等工程教育教师到高校后会接受相应的岗前培训,但由于大部分高校的青年教师在工作的第一学期就承担了一定量的教学任务,接受培训的时间缩短,致使岗前培训流于形式,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师范专业培养出来的教师很难胜任工科院校的教学工作,而从工科院校毕业直接到工科任教的教师又缺乏基本的教学及教学研究能力。(www.xing528.com)

(四)高等工程教育教师校企产学研合作培养机制不灵活

从理论上讲,教师下企业为其科技创新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企业应该很乐意为高校提供先进的生产设备、资金支持和培养教师实践能力的实训基地和联合培养人才基地。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校企双方并没有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产学研结合的模式没有形成一定规模。校企之间即使有少数合作,也未完全落实在制度层面,形成长久有效、系统全面的教师培养机制。

首先,部分青年教师刚进校任教就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他们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学术研究上,根本顾不上参与企业的工程实践。即便有教师到企业进行工程实践锻炼,持续时间也较短,无法在短时间内为企业解决一些技术上的难题。其次,学校也没有为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参与生产实践和科技开发提供充足的经费,教师接受培训的时间更无法保障。再次,国家缺少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激励和支持机制。最后,校企合作培养教师缺少行业组织的监督和引导。究其原因,大部分企业和学校之间缺少利益互补的联系,没有建立一套切实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

总之,诸多问题致使我国高校与企业界在教师培养层面的合作较少,更何谈建立高等工程教育教师培养机制。

(五)高等工程教育教师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教师在取得教师资格证书以后,除了一部分接受学历教育以外,一般很少接受在职培训。近年来,我国虽然启动了继续教育工程,但是大多数教师并没有认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没有真正体验到继续教育的实效性。各高校对教师的培养教育,缺乏科学的方案和行之有效的制度,缺乏对教师职前、入职、在职教育的全程规划设计,没有建立起教师教育各个阶段相互衔接的既各有侧重、又有内在联系的体系。我国有相对完整的高等工程教育教师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但专门针对高等工程教育教师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并不完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