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沃土灵秀:陕北人文历史探微-地藏庵的历史与现状

沃土灵秀:陕北人文历史探微-地藏庵的历史与现状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光绪《米脂县志》记载,地藏庵为“艾环洲输宅捐建”。清同治六年县团防总局设于地藏庵,并保存有城防建设所需的物资和钱粮。民国二十六年地藏庵被改作省立民教馆址。明嘉靖年间艾希淳创修,清康熙年间艾环州捐其祖宅创建地藏庵地藏庵今尚存正殿5间,东西小房两间,东房原为艾氏宗祠。20世纪90年代后,印刷厂从地藏庵迁出,只留照门人居住,房檐破旧,凄凉萧条,房舍空闲,杂草丛生,风雨已将它摧残得体无完肤。

沃土灵秀:陕北人文历史探微-地藏庵的历史与现状

地藏庵外景

位于东大街路北,安巷则路口西侧,东临孔庙,南凭银河,面向文屏山,背依红花坪山麓,整体建筑结构紧凑,布局合理,为二进四合院,总占地面积约3000余平方米,主体建筑坐北向南,采光充足,是米脂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处明清建筑。

相传该建筑为艾希淳修建的大宅院,据说明嘉靖年间,艾希淳在山西为官,为孝敬守寡多年的母亲(高氏,诰赠一品夫人),择吉地修建宅院。前庭三间,后殿五楹,竣工不久,前院及大门等建筑尚未动工,便有奸佞之人,在京告黑状说,艾希淳贪污受贿,用不义之财在家乡大兴土木,逾制营造宅第,画梁雕栋,前庭后院,超出百官宅第的修建标准,一时谣言四起,朝廷遂派官吏来查,不仅没查出问题,反而说艾希淳为人正直,清廉爱民。按明时百官宅第,“三品至五品,厅堂五间,七架,屋脊用瓦兽,梁栋檐角,青碧绘饰,门三间,三架,黑油,锡环”。时艾希淳为三品大员,其宅院规模并未逾制,也无贪污之嫌,不久便以政声擢为二品大员。此事端后,该宅院便由艾希淳兄艾希清居住,空闲之地,再未修建,延续到清初,由艾希清重孙艾环洲(七世)管产。艾环洲,艾应午三子,字蓬海,贡生,任西安府蓝田县教谕。据光绪《米脂县志》记载,地藏庵为“艾环洲输宅捐建”。又据邑岁贡李汝义,道光二十五年(1845)撰《重修碑记》,“初康熙年,邑善士艾环洲,曾捐城东街其祖宅遗产,创建地藏庵,后殿释迦牟尼佛,既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准提菩萨、观音菩萨。正殿地藏释王菩萨,故名地藏”。《地藏十轮经》说:“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地藏。”据说地藏王的誓言比观音还大,他不仅能超度众生,而且还要把地狱之鬼渡往佛土。因此,信徒把之看作司命地狱的神。在封建社会里,无论是作恶多端者,还是受苦受难者,都幻想“来生”,这完全是统治者所设的骗局。

嘉庆年间,碑记又说:“际风雨乌,鼠摧残凋,惫净地鞠为茂草,时邑武生艾之建勇,系环洲族孙,目睹心感,力为己任,既募捐整理,墙垣复拟兴养,先从后殿改作,筑阶为基……次年其哲嗣武生肇商,缵成厥考,爰筑砖窑五孔……”于是把原来后殿修筑成5孔窑洞,外观仍为房屋结构,廊柱撑檐,顶布筒瓦,硬山顶,五脊六兽,山墙缠腰,饰灯笼墀头,雕磨细腻,门面以廊柱分为5间,故称砖窑5孔,使庙貌焕然一新。与今保存的后殿完全相若。

20余年后,庙殿砖瓦日益见衰,廊檐难为风雨之蔽,艾环洲后裔崇峨,每议修葺,而因经济拮据未遂。从中也可以看出,清末艾环洲后裔经济状况日渐衰落。再据碑文:“继有邑太学生高衍基,愿为倡首,与同事诸绅矜,而莫不勉为赞襄,共成盛举,各持缘簿,四处募捐,不悼艰难,不辞辛苦,不再年而共捐得资一千七百余串……按庙殿原貌补修,院内厢窑也建以瓦脊,树以楹楚,左像药王,右像财神……重门外左右为钟鼓楼,再前遂改作山门焉……”一时,“佛法之事通广大,菩萨之威灵昭显”。清同治六年(1867)县团防总局设于地藏庵,并保存有城防建设所需的物资和钱粮。香火一直延续到民国年间,日渐凋零。民国二十六年(1937)地藏庵被改作省立民教馆址。新中国成立后,曾为米脂县委驻地,并增建临街大门、窑洞,后为县剧团办公场所。“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成为县内“101”造反派拷打刑问反对派“筹委会”的场所,后为县印刷厂厂址。(www.xing528.com)

明嘉靖年间艾希淳创修,清康熙年间艾环州捐其祖宅创建地藏庵

地藏庵今尚存正殿5间,东西小房两间,东房原为艾氏宗祠。两厢各为一间硬山顶瓦房,正殿3间,进深约7米、宽9米,硬山顶。梁架支撑,飞檐廊柱,博风雕版,古朴流畅,各尽其妙,两侧留有过道,过道以外又各为3孔窑洞,穿廊虎抱,庭院宽阔。整体仍以“明五暗二”布局。清朝至民国年间,米脂东街高墙低檐,长街短巷,院落庙宇林立,学宫文庙聚集,各阶层人士摩肩接踵,云集斯地。有名的儒学巷,便因相邻圁川书院而得名,一时成为文人雅士云集聚会的重要处所。纵观陕北古香古色的建筑群,领略它们所表现的地方文化使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博大精深、凝重厚朴的陕北文化的内涵。

20世纪90年代后,印刷厂从地藏庵迁出,只留照门人居住,房檐破旧,凄凉萧条,房舍空闲,杂草丛生,风雨已将它摧残得体无完肤。2016年,县政府出资数百万余元买下产权,收回管理,若再不进行管理修缮,百年古庵将毁于一旦。2018年,县人民政府出资给予修缮,使之面貌一新,另作他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