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黄河大合唱》:英雄旋律和红色故事重逢

《黄河大合唱》:英雄旋律和红色故事重逢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就这样,光未然和冼星海又在延安相见了。躺在病床上的光未然,口述了四百多行的《黄河吟》八段歌词,由队员笔录成稿。1939年3月31日,冼星海将《黄河大合唱》的八首歌的曲谱交给邬析零。1945年10月30日,冼星海在莫斯科病逝,年仅40岁。党和人民为冼星海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仪式。著名作曲家李焕之回忆当年在延安演出《黄河大合唱》时,有这样一段生动描述:在物质条件极为缺乏的边区,要组成一支完备的乐队是谈不上的。

《黄河大合唱》:英雄旋律和红色故事重逢

1939年初,光未然在吕梁山游击区骑马行军时,不慎摔伤了左臂。因为战场前线医疗救治条件很差,组织上便安排他到延安治疗。就这样,光未然和冼星海又在延安相见了。冼星海说:“我们合作过,我现在想写点东西,你能不能给我一点歌词啊?”光未然说:“好啊!”后来两人商量,第一段是什么,第二段是什么,一共有八段,有独唱、对唱、齐唱、合唱,还有朗诵。

躺在病床上的光未然,口述了四百多行的《黄河吟》(后更名为“黄河大合唱”)八段歌词,由队员笔录成稿。光未然把稿子拿到演剧三队去朗诵后,大家高兴得不得了,认为非常感人。冼星海从他手中夺过歌词说:“我有把握把它写好。”

冼星海在鲁艺山坡上的小窑洞里开始创作。当时,他的夫人钱韵玲还怀着孩子。她为冼星海做了一块小写字板,他就坐在土炕上面写。创作达到忘我之境时,他竟然把手中的烟斗敲断了。

邬析零回忆,他受邀到冼星海家,向对方介绍抗敌演剧三队的渡河实况、壶口壮景和吕梁山根据地的战斗情况。在四个多小时的交流中,冼星海要他不厌其详地描绘。他一边哼唱一边解释,一时忽然好像有所感悟,赶忙拿起铅笔刷刷地在纸上记下好几个动机音型。

一天,光未然来问他:“星海,昨天‘开夜车’了吧,怎么样了?需要给你煲汤吗?”冼星海说:“不要煲汤了,你给我买一些水果糖吧。”广东人爱吃糖,但全延安从东到西、从南到北都买不到。最后,光未然把借到的两斤白糖送去。累了,冼星海就一边吃白糖,一边作曲,不知不觉写出了60多页手稿,堆在桌上。

1939年3月31日,冼星海将《黄河大合唱》的八首歌的曲谱交给邬析零。邬析零回忆,那份手工装订成册的曲谱,用白粉莲纸抄写,字迹清晰秀丽,通篇一字不涂,每个字都在规定的位置上。就这样,一部壮丽的音乐史诗在延安诞生了。(www.xing528.com)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描写船夫拼着性命与惊涛骇浪搏斗,就好似从民族心灵深处生发的雷鸣。他们与恶浪奋战的形象,表达了人民大众和日本侵略者决战的信念。第二乐章《黄河颂》,表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性格和无坚不摧的力量。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哭诉民族的灾难,升华了黄河的形象。第四乐章《黄水谣》、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第六乐章《黄河怨》,通过河东民众痛苦的呻吟、黄河边两位老乡的对唱和一位妇女悲惨的吼声,一字一泪地控诉了日寇的滔天罪行,表现了人民大众的反抗精神。第七乐章《保卫黄河》、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以高亢明亮、壮丽雄浑的颂歌基调和气象万千的风格刻画了咆哮的黄河、怒吼的黄河,描绘了亿万军民奋勇抗战的壮丽画卷。

1940年,中共中央决定派电影导演袁牧之音乐家冼星海等艺术家莫斯科完成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的后期制作。冼星海于1940年5月4日离开延安,几经辗转,1940年11月才到达。等他完成任务返回时,边境被封锁了。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后,冼星海试图取道今天的蒙古国和哈萨克斯坦返回祖国,终因各种原因未能成功。颠沛流离中,他的健康每况愈下,只好回到苏联。1945年10月30日,冼星海在莫斯科病逝,年仅40岁。治病期间,他用生命最后的时光,对《黄河大合唱》简谱手稿重新做了加工、修订,增加了《序曲》,写成了五线谱版的《黄河大合唱》。

今天,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纪录片《黄河大合唱》,是1955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由解放军总政文工团演出。这部纪录片,保留了冼星海在莫斯科增加的《序曲》部分。

当年,冼星海病逝的噩耗,使整个延安沉浸在哀痛之中。党和人民为冼星海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仪式。

著名作曲家李焕之回忆当年在延安演出《黄河大合唱》时,有这样一段生动描述:在物质条件极为缺乏的边区,要组成一支完备的乐队是谈不上的。当时,有什么乐器都尽可能地用上……没有低音乐器,就自己动手制作。你看,那乐队的右角,立着一具新的“武器”,那是用汽油铁桶改造的低音胡琴,它发出了雄浑且带有金属共鸣的声音,歌唱黄河的宏伟气概。你再看,在这具新式“武器”的侧面,又是一具新型“武器”,它是一个大号的搪瓷缸子,里面摆了十几二十把吃饭用的勺子。当《黄河船夫曲》的朗诵“那么你听吧!”一完,指挥者的手臂一挥,这具新式打击乐器就发出“哗啦哗啦”之声,与管弦、锣鼓齐鸣,配合着合唱队的“咳哟,划哟!……”,烘托出万马奔腾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