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区域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关于黄河变迁与水利开发的成果

区域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关于黄河变迁与水利开发的成果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区域开发的历史过程中,人类活动给黄淮海平原的环境带来了影响,这种影响主要反映在河流、湖沼和植被的变迁方面。出于治河防洪目的的人工筑堤,给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带来影响。开凿运河对水系的变迁也有影响。战国以前,黄淮海平原上还有不少的地方没有开发,植被破坏的程度还是较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黄河、淮河、海河进行大规模的治理,并以改土治水为中心,进行了群众性的农田基本建设,自然灾害才大为减轻。

区域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关于黄河变迁与水利开发的成果

在区域开发的历史过程中,人类活动给黄淮海平原的环境带来了影响,这种影响主要反映在河流、湖沼和植被的变迁方面。

出于治河防洪目的的人工筑堤,给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带来影响。黄河下游由多股分汊河道的河型演变成为单股的河道,这是一个大的变迁,其变迁的主要原因虽是由于黄河不断改道和大量泥沙淤积,但人工筑堤也是促成这种变迁的原因之一。在筑堤以前,黄河呈多条汊道在华北平原上四散分流。如战国以前,黄河曾往返更迭多次走过《汉书·地理志》、《山经》、《禹贡》所记载的三条道,或同时存在的二,三条道[30]。战国筑堤以后,黄河在好些历史阶段仍有分汊河道。如《汉书·地理志》记载黄河两岸的分汊河道有十余条。又如宋代黄河有“东流”、“北流”两支,金代黄河曾分走三条道,元代黄河曾分为多支。明代后期,潘季驯提出“束水攻沙”的建议,在下游两岸高筑堤防,藉以“束水攻沙”,后代亦大都遵循他的办法,以后黄河下游就不再出现分汊河道。

开凿运河对水系的变迁也有影响。如战国时开凿鸿沟,将黄河和淮河的丹、濉、涉、沙、颍诸支流联系在一起,组成一个水网,形成所谓鸿沟水系[31]。又如曹操修白沟、平虏渠、泉州渠和新河等运河后,使河北平原上的许多大河的主流相互连通,并且逐渐合流于现在天津附近入海,从而形成了海河水系[4]。(www.xing528.com)

古代黄淮海平原存在着很多湖泊沼泽、现大都消失,主要是由于黄河不断决溢改道,大量泥沙沉积,使湖沼湮废,但人为筑堤,排潦垦殖也是使湖沼消失的原因之一。如在今荥阳县境的荥泽,就因在东汉以后,济、汴一带筑了堤防,注入荥泽的水源减少,很快就变成了浅平的洼地。又如在今梁山,郓城等县的梁山泊,在明代还是一大片浅水洼地,其后因黄河长期南流入淮,北岸多筑堤防,不使北决,梁山泊来水短缺,渐为沿湖居民垦为农田。到清代初期,就全成陆地[32]。人类活动有时也能促使个别的湖泊扩大,如洪泽湖在元代还不很大,当时还在洪泽进行屯田;至明代,修筑高家堰,抬高洪泽湖的水位,湖面才迅速扩大[33]

地区开发对植被变迁也带来一定的影响。战国以前,黄淮海平原上还有不少的地方没有开发,植被破坏的程度还是较轻的。从战国开始,迄至两汉,由于农业的发展,城市的兴起,以及矿业、手工业的发展,植被破坏的程度就相当严重。西汉时平原中、南部已出现“曹、卫、梁、宋,采棺转尸”[34]。连做棺材的木料都很缺乏。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仍,人口逃亡,大片农田荒芜,转变成为次生的草地和灌木丛;加以西北游牧民族的内徙,还有不少的农田,当时曾成为牧场,如北魏时曾“规石济(在今延津东)以西,河内(在今沁阳)以东,拒黄河南北千里为牧地”[35]。因此,植被又有所恢复。从隋唐迄至清代,其间虽因战乱而使植被有一定的恢复,但总的趋势是,随着封建社会由发展逐渐进入停滞,人口急剧增长,单一的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小农经济不断扩张耕地,促使植被破坏愈趋严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再加上河患的影响,使黄淮海平原长期以来成为洪涝、干旱、盐碱、风沙等多种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黄河、淮河、海河进行大规模的治理,并以改土治水为中心,进行了群众性的农田基本建设,自然灾害才大为减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