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陈独秀教育思想:学战风潮与改革

陈独秀教育思想:学战风潮与改革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战”口号的提出,缘于清末人士对社会现实的认识。鸦片战争之后,洋务派的“兵战”与早期改良派的“商战”均未能救中国于水火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学战”开始被诸多人视为救国救民的途径。在“学战”思潮大作的背景之下,创办新式学堂,采用新式教育制度,实施科学、军事等多方面的教育作为响应“学战”思想的行为,被大力提倡。

陈独秀教育思想:学战风潮与改革

甲午战争之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率先在社会上产生较大的影响力。改良派主张从各个层面对社会进行革新,其中教育层面的改良便是社会改良的重要组成部分。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内忧外患,外有各列强国家的入侵,内有不堪的社会现实。在这种情况下,有识之士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革新之风。陈独秀留日之后,国内局势的急转直下使得世人逐渐看清了清政府的本质,于是以推翻清政府为宗旨的革命派应运登上历史舞台,且影响力不断扩大。

陈独秀留日期间,革命派影响力不断扩大,并逐渐占领思想舆论主导地位。1903年6月,《苏报》刊登了一篇反对革命派的《革命驳议》,文章说道:“革命之说,非自今日始。然从前持此议者,仅三数人而已,近则其数渐多,血气未定膂力方刚之少年,辄易为所惑。又从前持此议者,仅自与其党议之于私室而已,近乃明目张胆于稠人广众之中,公言不讳,并登诸报章,以期千人之共见。是则主革命者,必以其说为不可易矣。”文章主旨虽在反对、批判革命派思想,却直接反映了当时革命派的强大影响力。革命派除了在海内外出版发行各类宣传革命的文章、著作外,亦主张通过“学战”全面地改造国人的思想。

“学战”口号的提出,缘于清末人士对社会现实的认识。鸦片战争之后,洋务派的“兵战”与早期改良派的“商战”均未能救中国于水火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学战”开始被诸多人视为救国救民的途径。《湖北学生界》刊登的《叙论》一文说:

以为今日言兵战,言商战,而不归之于学战,是谓导水不自其本源,必终处于不胜之势。[3](www.xing528.com)

彼时,人们多倾向于认为,中国的衰败缘于无学、无教育,将发展教育看作国富民强的根本。“无学问、无教育,则无民智、无民气;无民智、无民气,则无政治、无法律;无政治、无法律则无武备、无实业。学问、教育,三累而上,强国势之起点也。”[4]

文章指出了教育对于兴邦安国、富民强兵的重要作用。“农知学则收获增培蓗,工知学则能制造创新法,商知学则市场辟异境,此其明大验也……”[5]亦指出教育改造社会的重要作用。

在“学战”思潮大作的背景之下,创办新式学堂,采用新式教育制度,实施科学军事等多方面的教育作为响应“学战”思想的行为,被大力提倡。这一时期,因寄教育以广泛地、全方位地改造社会之厚望,故有识之士对于教育的提倡是多方面的,“欲养成国民,不可不注意于学校教育;欲改良风俗,不可不注意于社会教育”。[6]可见,彼时人们既力求发挥教育之教书育人之本职,又着力提倡教育化民成俗之功用。

可以说,20世纪最初几年,西方思想的传入、国内思想的多元化、国人对于教育的重视等可被视为彼时社会的总体环境。对于陈独秀而言,文化氛围相对自由的大批新式学堂,思想、见识均在不断更新的“新”学生,社会变更倚重教育的大背景,源源不断输入的先进思想及文化等,均可为其展开教育活动提供外部支持。自此始,陈独秀带着“化民”的理想开始大踏步地前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