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技发展与未来社会需求:实践教育新概念及课程结构

科技发展与未来社会需求:实践教育新概念及课程结构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要求纳入中小学课程的内容越来越多,但学制不能延长,而且这个突出的矛盾告诉我们,既要提高质量,又不能负担过重,出路只能是优化课程结构。结合我国的实际和未来社会的要求,关于课程结构的建构,总的来说应以发展个性为目的,在多样性上下功夫,处理好课程的广度和平衡、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从课程范畴上看,应注意显性(有形)课程与隐性(无形)课程相结合。

科技发展与未来社会需求:实践教育新概念及课程结构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要求纳入中小学课程的内容越来越多,但学制不能延长,而且这个突出的矛盾告诉我们,既要提高质量,又不能负担过重,出路只能是优化课程结构。结合我国的实际和未来社会的要求,关于课程结构的建构,总的来说应以发展个性为目的,在多样性上下功夫,处理好课程的广度和平衡、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

从课程形态上看,应正确处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注意克服我国中小学学科课程一揽天下的弊端。通过分析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树立学生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通过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树立活动价值观,发展学生个性特长。这样,课程既保持了应有的深度,又体现了广度及其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增强了操作性。在设置课程时应注意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保证核心基础学科课程(如语文、数学、外语等)的重要地位,以分科课程为主;第二,挖掘并充分发挥综合课程的功能,如有利于容纳科技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内容,有助于减少课程门类,避免重复,减轻学生负担,有助于扩大学生知识领域,形成整体认识事物的方法;第三,注意活动课程的建构,丰富其形式、深化其内容,使之与学科课程有机配合,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从课程类型上看,主要是协调好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课时是一个常数,如何科学合理地分配各个科目在学生活动中的比例,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一般来说,必修课为学生提供最必要、最基础的那部分知识和技能;选修课从拓宽或加深知识的角度为学生提供适宜个性发展的课程。二者的优化组合,可以较理想的解决课时有限和知识无限的矛盾,是解决共性与个性、打好基础与发挥特长、共同提高和因材施教等矛盾的重要途径。在实施时要注意多形式、多层次:一是必修课中分层次,共同必修课设有二或三个层次要求,这种分层的做法可解决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二是选修课中有梯度,分阶段设置选修课,课时比例可随年级而逐渐提高,在初中阶段占总课时的10%左右,高中阶段则应占20—25%,这样的课时比例对于切实保证发挥选修课的作用是必需的;三是选择适当形式的选修课。(www.xing528.com)

从课程范畴上看,应注意显性(有形)课程与隐性(无形)课程相结合。一是挖掘显性课程中隐含的德育因素及科学思想方法,使有形变无形,结合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二是要优化校园环境,塑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改善人际关系,树立良好的校园风气,使无形变有形,强化育人的整体效应。只有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辅相成,学校教育才能发挥最大的功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