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效果

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效果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政府部门和学区、学校为主体的实施、管理、监督机制,各自分工明确,使“两免一补”政策得到了顺利实施。政策实施以政府为主体,缺乏灵活性,导致一部分学生没有及时享受到“两免一补”政策。村民对“两免一补”政策理解有误。尽管采取了多种宣传形式和渠道,但是家长对“两免一补”实施情况并不是很了解。学生家长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理解有误差,认为“两免一补”是指自己学生不应该再交生活费。

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效果

在既定有限资源条件下,如何通过特殊机制的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完成一个既定目标的实施、管理方法,是一个项目或政策能否达到目标的关键所在。以政府部门和学区、学校为主体的实施、管理、监督机制,各自分工明确,使“两免一补”政策得到了顺利实施。多种宣传方式,有效让学生和家长了解基本情况,尤其是绝大多数学生都享受到了两免。但是这种方式出现了种种弊端:

(1)学校为实施主体确定“一补”政策受益人模式可能偏离政策目标

怎样决定及谁决定享受“一补”名单程序模式目前大致有四种:平均分配模式;补助到食堂模式;老师和校长确定模式;学生和家长确定模式。老师问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然后通过同学求证。学生认为老师不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学生不了解同学家庭经济情况;同学选举。学生选贫困生,老师监督。认为比较公平。问题是学生之间不完全了解家庭经济情况。存在学生放弃选举权的现象,因为不知道谁家贫困。平均分配模式使每个寄宿生均受益有限的补助生活费资金,但受益额很少,一学期20—30元,基本上不起什么作用。补助到食堂模式,可能提高了点学生的生活水平,但存在不明确具体补助多少,学生生活费用没有减少,学生和家长对此很不满意,认为应该发放到学生手中,学生自己决定怎样花费。学校领导、老师和同学确定“一补”受益人模式,存在“成绩好的优先”现象,并且老师和学生也不能完全了解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由于学校老师和校领导并不能完全了解每个学生家庭经济情况,村干部基本上不起什么作用,学生家庭和学校间缺乏沟通的机制,容易造成真正贫困的学生不能得到资助。(www.xing528.com)

(2)政策实施以政府为主体,缺乏灵活性,导致一部分学生没有及时享受到“两免一补”政策。享受“两免一补”的学生名额需要提前即上学期末提交到教体局,学校不能在上学期末把转学生名额上报教体局,导致转学生开学时不能及时地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复读生不能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在盐池外就读的,户口在盐池的学生不能享受“两免一补”政策。

(3)村民对“两免一补”政策理解有误。尽管采取了多种宣传形式和渠道,但是家长对“两免一补”实施情况并不是很了解。学生家长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理解有误差,认为“两免一补”是指自己学生不应该再交生活费。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是宣传内容和实际执行有偏差所致。宣传单上讲的受益群体是贫困家庭学生,但是宁夏“两免一补”执行力度比较大,2005年盐池县“两免”基本上覆盖了所有农村中小学生,可能因此家长认为所有学生也应该补助生活费。这种宣传方式尽管付出了很大力气,但由于计划和现实存在差距,而且没有及时把这种差距信息传达给学生家长,使家长对“两免一补”政策理解产生误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