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民族音乐:与传统文化互融的审美追求

中国民族音乐:与传统文化互融的审美追求

时间:2023-10-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传统音乐和传统绘画,都充分地运用了线的表现性来增强同一文化环境下的审美追求。如中国水墨画中重线条、重笔墨、重气韵、重变形的美学观,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得了尽情地发挥。这也就决定了中国传统音乐在韵律和表现形式上的线条化。

中国民族音乐:与传统文化互融的审美追求

人们听觉能够感受得到的频率范围是2万至16万周秒之间的频率,低于这个振动波,人耳就听不到了(如声波、超声波)。人的视觉能够感受得到的频率范围是450至750兆周秒之间的频率。牛顿就将自然界中的原色分类与音乐音相对应,他认为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原色,恰如C、D、E、F、C、A、B七个音,几乎与自然大调音阶形成同构的关系。

中国传统音乐和传统绘画,都充分地运用了线的表现性来增强同一文化环境下的审美追求。如中国水墨画中重线条、重笔墨、重气韵、重变形的美学观,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得了尽情地发挥。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集舞台表演和演唱为一身,常常以富于弹性的散板结构形成创腔,在行腔中追求一种“偏重心理,略于形式”的节奏开放性,再配以行云流水的身体律动和演员水袖轻挥的空间舞动,形成一种时间中音乐线条的丰富性。而中国传统的器乐曲则是在声乐曲或各式曲牌联缀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声乐旋律的限制势必影响器乐音乐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在中国民间,对这种器乐演奏中自由的心性发挥就有如二胡一条线,笛子点点打,洞箫进又出,琵琶筛筛匾,双清当板压,扬琴一棒烟的生动描述。

这也就决定了中国传统音乐在韵律和表现形式上的线条化。如海顿莫扎特的音乐作品,主题形象一般都比较单一,各主题间的对比也不甚尖锐,整体结构而言,主部、连接部、副部到结尾的篇幅也都不太长,因此表现出音乐情感内在精神的沉思,音乐线条清晰流畅,线条的伸缩是有控制、有节制的,恰如中国工笔画的线条规整而讲究修饰,在风格上与欧洲绘画中“新古典主义”派的普吕东、热拉尔非常接近。

“线”在音乐中是构成作品整体结构的基础,是作曲家表现客观世界生命线。如创作中“复调学”“曲式学”的研究,就是音乐中研究线的构成与相互关系的学问。(www.xing528.com)

正如前面行文中所指出的那样,乐音中的音色与绘画中的颜色都是由一种叫声波和光波的物质构成的,人们对音色与颜色的同构认识主要靠一种情感和直觉体验来形成。

首先是乐队中各种乐器音色的相互对比,然后是各种乐器在音区上的变换,再加上和声的配置,使得整个乐队音响纵横有序协调运行,以独具个性的和声语言和音响组合,散发出美妙的乐音和馨香,映射出光芒和阴影,变幻出暖调与冷色,创造出一个金光灿烂的和声秘境,一个绚丽的音响世界,一个新奇的意象世界,成为浓重厚实、光影交错的一幅又一幅“音响油画”。在音乐艺术的长河中,大凡能留下音响踪迹的优秀作品,它们都必然又是一幅高妙的绘画。如这种对各种音乐色彩的体验,源于人们长期的审美积累,使人们对某些较为固定的艺术表现手法形成一种心理惯性和心理暗示。音乐音响是作曲家内心深层结构的心灵构图,审美者又通过普遍的符号来构成穿过作曲家内心,又从内心走出来的“第三现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