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海顿交响乐创作的轨迹-《交响音乐史话》揭秘

海顿交响乐创作的轨迹-《交响音乐史话》揭秘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海顿的音乐遗产几乎涉及音乐领域的所有体裁。综观海顿的创作历程与成果,不难发现,交响乐是他艺术生涯中最辉煌的创造。这三部作品成为海顿交响曲进入创造性阶段的标志。这表明海顿交响创作伊始,就开始注意到了纯器乐作品的标题性。海顿交响曲中的标题,贯穿了他的整个创作过程。从交响乐形式的发展来看,曼海姆乐派的作品已以四个乐章构成的基本形式为规范。但海顿交响曲的早年之作,却迟迟没有进入“规范”。

海顿交响乐创作的轨迹-《交响音乐史话》揭秘

海顿音乐遗产几乎涉及音乐领域的所有体裁。据统计,他一生共创作交响曲一百二十五部(包括部分序曲);弦乐四重奏八十余部;协奏曲五十余部;钢琴奏鸣曲五十二部;钢琴三重奏三十五部;歌剧十八部;木偶戏四部;大型清唱剧两部;宗教声乐作品如弥撒曲、应时清唱剧、经文歌、圣母哀悼曲多部;次中音提琴乐曲一百七十五首;歌曲三十六首;民歌改编曲三百七十余首以及大量的嬉游曲、室内乐小品等。

综观海顿的创作历程与成果,不难发现,交响乐是他艺术生涯中最辉煌的创造

1759年,二十七岁的青年海顿写出了他的第一部交响曲——D大调《第一交响曲》。此时,他受雇于波希米亚马克西米利安·莫尔京伯爵。在这个贵族宫廷中任乐长。一个由十二人组成的管弦乐队与他一起为显贵提供消遣娱乐性的艺术服务。

有了管弦乐队,海顿着手写作了D大调《第一交响曲》。这部由三个乐章构成的交响曲从形式上看未脱离十八世纪中叶意大利作曲家萨马丁尼《音乐会序曲——交响乐》的结构方式,更与曼海姆乐派四个乐章的交响乐结构有所距离。而从音乐内容上看,消遣娱乐的创作主旨使其更富于嬉游曲风格,缺乏深刻的内容与情感。带着效仿前人的痕迹,一部从内容到形式、技巧尚不完善的交响曲毕竟让年轻的海顿步入了交响创作的殿堂。

在海顿整整三十六年的创作生涯中,有三十年是在匈牙利埃斯特哈齐公爵的廷堂中度过的。公爵专横至极——“只能遵从公爵大人的意旨作曲;创作新曲以后不得告之他人;未得大人事先知悉和准许,不得为他人作曲。”应当说,受雇于权贵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海顿的艺术个性和创造力。但是,相对安定的生活环境和公爵为他提供的较优越的音乐创作与演奏条件,又使海顿的交响乐在这三十年间创造了“辉煌”。

在海顿近五十岁的那一年(1790年),埃斯特哈齐公爵去世,做了三十年“音乐仆役”的海顿,此刻才开始走出樊笼,走出与世隔绝的狭小天地,呼吸外部世界的新鲜空气。一个“自由的海顿”焕发了艺术青春,创作出百余部交响曲中最有特色、最为著名的十二部《伦敦》交响曲。

在音乐发展史中,人们在追寻海顿三十余载的交响创作轨迹时,往往以十年为一阶段,从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共分四个时期。

海顿在1759年创作出第一部交响曲后,六十年代整整十年间,海顿创作了三十余部交响曲。与第一部以D大调谱写的交响曲一样,海顿的早期交响曲简单短小,仍保留古老传统的复调风格,如他的G大调《第三交响曲》最后一个乐章就是以古老的“赋格”曲形式写成。这些更多的带有室内乐情调,与后世交响曲的宏伟风格相去甚远。

从1761年开始,海顿在交响曲创作中开始步出仿效古老传统的困囿,进行多种类型交响曲写作的尝试。

在海顿最初的创作中,写于1761年的三首标题交响曲,不但是他的作品“标题”之始,而且也是他的第一个十年中所写的三十余部交响曲中最有影响的三部。它们是: 《第六交响曲》“清晨”、《第七交响曲》“中午”和《第八交响曲》“黄昏”。

在这三部最初的“标题”交响曲中,海顿承袭了巴罗克时期协奏曲以及嬉游曲的轻快宁静的风格特性,运用了以管乐器作为独奏乐器的乐器配置方式,奏出了纯朴清新的民间音乐的主题旋律。但与前人不同的是,海顿毕竟写的是交响曲,有强劲的力度对比和某些戏剧性交响因素。这三部作品成为海顿交响曲进入创造性阶段的标志。

“清晨”、“中午”、“黄昏”是海顿自己写上的标题。这表明海顿交响创作伊始,就开始注意到了纯器乐作品的标题性。

当时,交响乐中的“标题”并不时兴。海顿这一时期的作品却往往加上颇有兴味的文字标题。这些“标题”交响曲与浪漫时代“标题”交响曲不同。海顿的标题并不与作曲家创作的主旨、基本构思相联系,也不代表整部交响曲的特定内容。有的是后人根据作品某些片断的特征而命名,有的则是出版商加上的标题。比如海顿有一部交响曲叫做“熊”,这部作品的终曲乐章低音声部出现了笨拙的倚音,人们由此联想到了憨态可鞠的熊,于是给以标题。又如海顿的“雌鸡”交响曲,也只是在第一乐章中,副部主题有轻俏的装饰音,人们又联想到了雌鸡的啼叫之声,于是有了“雌鸡”的标题。再如海顿的《第八十五交响曲》,标题为“女皇”。有人认为在作品的第一乐章里,海顿采用了当时法国女皇喜爱的曲调,于是出版商在印行交响曲总谱时就加上了“女皇”的标题。海顿著名的《牛津交响曲》,其名称的由来,也有一段有趣的轶闻。写于1788年的这部作品,本来叫做《第九十二交响乐》,三年后,在英国牛津大学演出。其时海顿已被授予牛津大学音乐博士学位,他身着博士服指挥了这部没有标题的交响乐。以后人们“望曲生义”,就把这部作品称为《牛津交响曲》。

海顿交响曲中的标题,贯穿了他的整个创作过程。这些标题虽然与音乐本身并没有多少联系,但在那个时代,一个大型器乐形式有了标题也或多或少地增加了作品的通俗性,更何况海顿绝大部分交响曲的题材与内容还是比较轻松、明快和通俗的。

在十八世纪六十年代海顿的初期交响曲创作中,除了上述三部以晨昏变幻为题的交响曲外,另一部标题交响曲“号角”(《第三十一交响曲》)也是这一时期海顿的优秀作品。当然,这部交响曲从音乐上也与标题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是交响曲中运用四只圆号的“号角”片断,人们因此冠以“号角”的名称。

从交响乐形式的发展来看,曼海姆乐派的作品已以四个乐章构成的基本形式为规范。但海顿交响曲的早年之作,却迟迟没有进入“规范”。他的前三十首交响曲基本上是由三个乐章的协奏曲形式以及由四个或五个不确定乐章结构的交响套曲形式构成。直到《第三十一交响曲》(“号角”),海顿才使四个乐章交响乐结构固定下来,并且在四个乐章的规范天地中施展他的创作才华。

六十年代的十年创作中,海顿初期的交响曲从内容到形式并没有超出为埃斯特哈齐等宫廷显贵服务的范畴。作品“带有贵族宫廷音乐特有的浮华风格”(张洪岛)。海顿自己承认: “公爵阁下对我的所有作品都感到满意。我利用了他的支持,以乐队指挥的地位来进行各种试验,来观察我的作品所产生的印象以及弱点。”应该说,这一时期海顿的交响曲创作处于“试验”与“观察”阶段。

海顿的第二创作阶段正与十八世纪七十年代欧洲文化艺术界发起的“狂飚运动”同步。以歌德席勒为代表的这些激进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抒发了自由人性的敢喜敢悲敢怒敢反抗的鲜明情感,在艺术创作中更多地融入了个人或愤懑或伤感的多种情绪,使作品呈现出蓬勃的生气和丰富的色彩。“狂飚运动”与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一脉相承。启蒙学者的“提倡人道以反对神道,提倡人权以反对君权,提倡个性解放以反对中世纪的宗教桎梏以及一切残余”的主旨,也无处不浸透在社会生活与文学艺术之中。

海顿身居贵族显要的宅第,但深墙阻隔不住风起云涌的新兴文化思潮。在频繁的演出活动中,他往返于当时的文化中心维也纳与埃森施塔特城之间,领略了莎士比亚莱辛、歌德和席勒等人的剧作,受到这些文化先躯者思想与艺术的熏陶和启发。

进步思潮的影响改变了海顿的创作风格。早期贵族音乐作品中偏重于娱乐消遣和华丽轻俏的倾向已有改变。海顿写出了严肃和富于情感色彩的音符。他一向惯以大调的明快、明朗与明亮色彩作为其作品的基调,以表现贵族优越欢快的生活;但这时的海顿也以深沉忧郁的小调抒发出一种深切的情感起伏,写出了一些内容严肃的作品。海顿的音乐创作在七十年代出现了一个迥异于早期交响曲风格的转折。

这一阶段也是十年,海顿又创作了三十余首交响曲。如果说其中比较著名的标题为“狩猎”、“军队”、“皇妃玛丽亚”的交响曲,依然有豪奢华美的贵族风韵,那么,他的标题为“悼念”的e小调《第四十四交响曲》第二乐章所奏出的异常优美的伤感音符,表达了作曲家深沉的情感;他在1768年复活节所写的标题“受难”的f小调《第四十九交响曲》则把人类的悲哀表述在交响世界里,更深刻地展示了“狂飚”时代艺术的风格: 对人的真实情感与个性进行生动的描绘。

在七十年代中,海顿最有特色的作品是升f小调《第四十五交响曲》,标题为“再会”。这首写于1772年的交响曲完全出于对公爵的不满以及对自己和乐手生活境况的不幸而表达出一种反抗情绪。据说,埃斯特哈齐公爵有一个规定,每年从初春到晚秋,贵族们要到一个有凡尔赛宫建筑风格的夏宫避暑,而随同前往的乐手则不准携带眷属,孤居在绪第尔湖中的岛上。这样,乐队队员每年都有大半年时间远离亲人。他们心中充满不快与愤懑。海顿作为乐队长虽不属“禁令”之列,但他对乐手的境遇十分同情。于是,他寄情于音乐之中,写下了这部富于反抗精神的《“再会”交响曲》。这首交响曲最著名的是终曲乐章。在这个乐章里,海顿精心构思了一个慢板乐段。演奏中,各种乐器依次停止演奏,熄灭谱架前的烛台,离席而去。最后,只剩下两把小提琴孤零零地结束了这部交响曲。海顿以乐器退席形式暗示出告别之意,向公爵表示出乐队队员要回家的要求。据说,公爵理解了交响曲的含意,准许乐手返回维也纳与家人团聚。此后,这部交响曲就被人们称为《“再会”交响曲》。

一反海顿早期交响曲那种闲情逸致的风尚,这部为乐手请命的交响曲,接触了社会生活,揭示出了作曲家对于沉重的生活经历所产生的反抗与愤懑情绪。而在艺术构思上,则以轻快幽默的独特形式显示出作曲家驾轻就熟的艺术才华。此时,海顿已在欧洲乐坛有了显赫的声名。

十八世纪八十年代,奥皇为了维持贵族显要的政治势力,挽救芨芨可危的封建王朝,开始自上而下实行了一些“改革”。尽管改革并不彻底且有欺骗性,但这种“开明专制”却使阶级矛盾得到暂时的缓和。当时德奥一些启蒙思想家和知识分子对此抱以希望。于是,维也纳吸引了大批艺术家,他们云集在此,维也纳因此有了“音乐之都”的美誉。

虽然海顿依然生活在埃斯特哈齐的宫殿内,但他的才华和作品已在维也纳引起反响,声名远播欧陆。巴黎的“神圣音乐会”上演了海顿的《圣母悼歌》,引起轰动。此后,他的交响曲也出现在巴黎的音乐舞台上。

八十年代十年间,海顿约写有二十首交响曲。其中最著名的是六部《巴黎交响曲》。1786年,巴黎举办“奥林匹克会馆音乐会”,海顿为此创作了六部交响曲,由法国著名交响作曲家戈塞克指挥,演出受到热烈欢迎。于是,这六部作品就被加上“巴黎”标题而传之后世。这六部交响曲包括标题为“熊”的C大调《第八十二交响曲》,标题为“雌鸡”的g小调《第八十三交响曲》,标题为“女皇”的降B大调《第八十五交响曲》;没有标题的降E大调《第八十四交响曲》,D大调《第八十六交响曲》以及A大调《第八十七交响曲》。

此外,在这十年间他还创作了标题为“牛津”的《第九十二交响曲》,以及标题为“玩具”的无编序的交响曲。

这一时期,海顿的交响曲在继续保持其内容上的严肃性与深刻性以外,又唤回了自己固有的明朗与热烈的性格,但这已是在升华意义上的“回归”。在艺术上,海顿的交响曲已趋于成熟。结构上的四个乐章的规范形式,有机地融合为一体,乐器配置上管乐的灵活运用以及音色力度的对比层次更为丰富与精致。特别是在交响曲的音调中海顿运用了当时人们尚不使用的变化音,产生了新颖的效果;而由其组合的色彩绚丽的和声进行以及大小调并置的对照,使他的交响曲在维也纳乐坛令人耳目一新。

一个在海顿一生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刻终于到来。对于一个年近六十岁的音乐家此刻竟是他整个艺术生涯最辉煌的时代,这不能不让人们为他的强大的艺术潜力所惊异。(www.xing528.com)

1790年,埃斯特哈齐公爵去世,继承人不热衷于音乐。于是,宫廷乐队解散。继承人发给海顿养老金,把他辞退了。尽管仍有显贵希望海顿再入“樊笼”,但海顿在渴求已久的自由终于到来时,决定做一个“自由的海顿”。

“海顿重新见到了他的祖国。重新得到了安宁,重新与他的朋友们会面了,他非常高兴。在维也纳市郊,他买下了一座小屋和一个小园子,休养了一年半”(保·朗多米尔),然后奔波于维也纳与伦敦之间。

当时,英国是一个“充满歌曲的岛国”。他们缺少本民族的音乐会,常邀请欧洲各国有声望的音乐大师到英国进行创作和演出。海顿曾先后于1790年末至1792年上半年以及1794年年初至1795年8月以作曲家、指挥家和古钢琴家身份两次访问英国。当时英国小提琴家、伦敦音乐会的经纪人萨洛蒙亲赴维也纳,以丰厚酬金邀海顿赴英从事艺术活动。

在伦敦,海顿受到热烈欢迎。无论是上流社会还是平民百姓,都尊奉这位来自维也纳的音乐大师。三十年寄贵族篱下充当“音乐仆役”的海顿,第一次在人格上受到如此崇高的尊重,使他感到了自豪与幸福。

自由的天地和愉悦的心情也使海顿在艺术上进入了丰富的想象天地。特别是伦敦给海顿提供的管弦乐队,比埃斯特哈齐府上的乐队人数要多出一倍,由四十—五十人组成。这为海顿的创作又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施展才华的领域。此刻,海顿以一个“自由人”的身份,进入了自由创作的崇高境界。

在给维也纳友人的一封信中,海顿这样写道: “自由是多么甜蜜。过去我曾有过一位好公爵,可是,在那时候我必须依附于那些低微的灵魂。现在,虽然我的精神由于无数的工作而负担着重压,但当我意识到现在我已不再是一个被束缚的仆人时,什么辛苦都忘掉了。”

在伦敦,海顿写下了他一生中的最后十二首交响曲,这是他交响乐创作中最有成就的作品,是他音乐生涯的“极巅”。

《伦敦交响曲》,又称《萨洛蒙交响曲》,由十二首交响曲组成。海顿第一次赴英国时写下六首,第二次再赴英伦时又写出六首,十二首在伦敦竣笔的交响曲,统称《伦敦交响曲》。

这十二首交响曲包括:

1791年创作的D大调《第九十三交响曲》;

1791年创作的标题为“惊愕”的G大调《第九十四交响曲》;

1791年创作的c小调《第九十五交响曲》;

1791年创作的标题为“奇迹”的D大调《第九十六交响曲》;

1792年创作的C大调《第九十七交响曲》;

1792年创作的降B大调《第九十八交响曲》;

1793年创作的降E大调《第九十九交响曲》;

1793—1794年创作的标题为“军队”的G大调《第一○○交响曲》;

1794年创作的标题为“时钟”的D大调《第一○一交响曲》;

1795年创作的降B大调《第一○二交响曲》;

1795年创作的标题为“鼓声”的降E大调《第一○三交响曲》;

1795年创作的标题为“伦敦”的D大调《第一○四交响曲》。

这十二首交响曲中最负盛名的是惊“愕”交响曲。这首交响曲最让人难忘的是第二乐章: 在徐缓的音乐陈述中忽然加进了强劲的定音鼓和管弦乐全奏的短促和弦,让人感到“惊愕”。据说,在音乐会上一些附庸高雅的贵族夫人和小姐往往似懂非懂地听着音乐而昏昏欲睡。于是,海顿同她们开了一个高雅的玩笑,用出其不意的强烈音响把她们从梦中唤醒。这段有名的音乐后来还被海顿用在他的清唱剧《四季》中,模仿农人吹口哨的音响,风趣而幽默。

《伦敦交响曲》中的著名篇章还有无标题的《第九十九交响曲》。在作品中海顿第一次把两支单簧管写入交响曲总谱,自此,管弦乐队才有了双管编制。这部交响曲表明了交响乐队双管编制的开始。

标题为“军队”的《第一○○交响曲》配器丰富,管乐使用精当。尤其是第二乐章的主题旋律雄武威壮,有着鲜明的“军乐”风格。于是,才有了“军队”的标题。而随后标题为“时钟”的交响曲则由于第二乐章中的固定音型伴奏犹如钟摆摇动,发出有节奏的音响。.于是有了这部交响曲“时钟”的标题。至于早一些时候创作的“奇迹”交响曲,则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据海顿传记作家称,当这部《第九十六交响曲》初演时,大厅的吊灯突然坠落,但没有一个人受伤,人们惊呼: “奇迹!奇迹!”于是,这部交响曲就有了“奇迹”的标题。

《伦敦交响曲》还有一首著名的佳作,叫做“鼓声”。这是由于此曲开篇伊始,在第一乐章开头的几小节处,定音鼓连续滚奏出降E主音,像是为整部交响曲确定了主调性,又像是昭示着交响曲丰富的交响性。

海顿最后的交响之作《伦敦交响曲》,形式完整,规模宏大,配器丰富,代表了他交响创作的最高成就。此后,海顿再也没有写出一部交响曲。《伦敦交响曲》可以说是这位交响大师的终结之作。

不少传记中记载,海顿写有一百零四首交响曲,但还有人认为,海顿一生写作的交响曲,包括序曲在内共有一百二十五首之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