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音乐与绘画的同构组合在中国民族音乐与传统文化中的交流中的作用

音乐与绘画的同构组合在中国民族音乐与传统文化中的交流中的作用

时间:2023-10-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表现绘画意境的音乐听觉与视觉是可以相互转换的。由此说来,每一部音乐的音响都能表现出一定的绘画结构,只是每个听众对同样的音响组合所表现出的绘画意境有不同的理解和差异性。中国音乐与绘画在色彩运用上讲究的是“以墨调色”“以墨为主,以色为辅”的表现方式。音响的运动形态常常与绘画构图形成“同构”的关系,这是“格式塔”艺术心理学家们早已肯定了的结论。

音乐与绘画的同构组合在中国民族音乐与传统文化中的交流中的作用

音乐表现绘画,绘画表现音乐,这样的情形在艺术生活中俯首皆是一幅绘画的妙品,在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也能使人感觉音乐的旋律感和节奏感,从而产生丰富的联想。音乐可借助绘画的表现手法去加强作品音色明暗的对比度,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以此推动艺术创作的发展和创新。

(一)源于绘画灵感的音乐

受“音画相连”的影响,许多作曲家的音乐灵感直接源于绘画作品的美学意蕴。在这里,穆索尔斯基的那部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也许是将画意转化为音乐形象最为典型的例子了。作曲家将画展上的十幅绘画标题原封不动地移到音乐中来,分别用惟妙惟肖的音乐语言来表现了不同的主题形象,成为绘画之于音乐的另一个“版本”。

拉赫玛尼诺夫的管弦乐《死之岛》,创作灵感就源于瑞士著名画家波克林的同名绘画作品。

(二)表现绘画意境的音乐

听觉与视觉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听觉获得的信息可以通过大脑的处理传递给视觉,视觉审美经验的积累中可以将这种听觉信息转化为一定形象性的具象构图。由此说来,每一部音乐的音响都能表现出一定的绘画结构,只是每个听众对同样的音响组合所表现出的绘画意境有不同的理解和差异性。

如果这种理解是针对标题音乐,那么标题文字所揭示的音乐的内涵就容易与画面相联系,与听众形成共鸣。(www.xing528.com)

中国音乐与绘画在色彩运用上讲究的是“以墨调色”“以墨为主,以色为辅”的表现方式。中国音乐中传统的《流水》《平沙落雁》《潇湘水云》《渔舟唱晚》《春江花月夜》及近代的《牧童短笛》《北方森林》《云岭素描》等大批上品,它们都是一幅幅流动的“以神赋形”的中国水墨画,那乐音中呈现的散板、散拍、散节奏似绘画线条的飘逸气韵。

(三)用音响动态象征绘画的音乐

音乐音响结构中自由的素材组合和听众自由审美精神的融合,显示了音乐本体上通宇宙真谛,下接自然主体的美的内蕴。[2]

这是音乐给作家带来的富有幻想力的审美想象,是一种感性的体验与理性的领悟中获得的美的观照与升华。同样,这种想象在我们聆听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也会获得同样的感受。如副部主体中长笛与小提琴的节奏跳跃的华彩乐段,表现出梁、祝二人同窗共读的欢乐情景时,一幅越剧舞台上彩蝶纷飞、燕舞莺歌的场景就会呈现在我们眼前,而那一声撕心裂肺的大锣,暗示了宗法势力狰狞的面孔,使人不寒而栗。这种音乐中形象画面的表现是语言所无法替代的,甚至绘画本身也难以完成。

音响的运动形态常常与绘画构图形成“同构”的关系,这是“格式塔”艺术心理学家们早已肯定了的结论。

如果我们每个听众都能从音乐音响流动的建构中,如乐音组织强烈的附点节奏、起伏的旋律、连动的音型、变化的力度、变幻的和弦、交织的复调等等音乐语言的组合中,把听觉表象转化为视觉想象,那么我们从音乐中获得的审美愉悦就会更丰富、更自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