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景区游客高峰时段运营的实践探索成果

景区游客高峰时段运营的实践探索成果

时间:2023-10-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前国家旅游局2016年立项“景区游客高峰时段应对规范”行业标准的起草工作。相对完善的景区游客高峰时段运营管理的理论体系还未曾建立,这也是我们撰写此书的目的与初心。《景区游客高峰时段管理理论与实践》的面世,能够为景区游客高峰时段经营管理提供些许理论依据与实践对策,形成景区的“中国服务”模式。

景区游客高峰时段运营的实践探索成果

“景区游客高峰时段……”很具中国特色的一种旅游现象。查遍现有的旅游文献论文与著作,相关研究少之又少。究其背景,应该追溯至1999年,国务院公布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春节”“五一”“十一”三大节日各3天的休假时间与前后的双休日调整拼接,从而形成了长达7天的“黄金周”假日。2008年政策有所调整,取消“五一”黄金周假期。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旅游已经成为民众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普罗大众的刚性需求。春节与十一的出行高峰不降反升,从而形成了持续长达近十年的黄金周“游客高峰时段……”。由此,引发一系列游客旅游安全,体验质量;景区服务水平,资源保护;政府行业管理,高效有序等问题。前国家旅游局2016年立项“景区游客高峰时段应对规范”行业标准的起草工作。四川旅游学院项目团队通过长达1年零9个月的实地调研、专业论证、行业咨询等起草工作,标准于2017年12月17日正式发布,2018年5月1日在全国实施。

在标准的编制过程中,通过研究发现国内外的较多景区,尤其是访问量较大的著名景区,在游客高峰时段经营管理实际需求的驱动下,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如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实施旅游流的主动引导、分流、限流,有条件的景区进入制度,域内游客活动总量控制等,来加强景区游客高峰时段的营运管理,取得了部分令人满意的成果。但这种情况较为少见,仅限个别时段的热门景区。迄今为止,国内外专门针对景区游客高峰时段管理与运营的相关研究依然十分欠缺,大部分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为游客高峰时段景区拥挤(拥堵)问题及景区容载力等相关方面的研究。相对完善的景区游客高峰时段运营管理的理论体系还未曾建立,这也是我们撰写此书的目的与初心。

《景区游客高峰时段管理理论与实践》全书共分7章,从景区游客高峰时段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成因、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开始,在研究景区游客高峰时段与景区容量的辩证关系、高峰时段调控的理论和技术手段基础上,提出了景区游客高峰时段管理体系,并将调研中的部分景区游客管理实践汇编成章。本书是国家旅游行业标准《景区游客高峰时段应对规范》(LB/T 068—2017)编制工作的研究成果。

项目组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开展国家行业标准编制的前期研究,基于“问题导向”的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工作范式,从行业问题出发,通过梳理前人研究成果构建基本的理论分析框架,再通过实证性研究完成再实践过程,最终提出自己的创新管理体系并将其体现在《景区游客高峰时段应对规范》(LB/T 068-2017)之中。行业标准属于行业管理的实践范畴,必须兼有科学性和操作性双重属性,科学的研究范式为此提供了基本保证。(www.xing528.com)

通过对“景区游客高峰时段……”的管理能力与服务水平的研究,以期建立用互联网技术手段保证服务标准化的动态运营管理模式,试图解决这种游客高峰时段出行的景区管理“痛点”问题。是否算国内景区的中国服务模式?随着中国出境游人群的逐年攀升,也可以向境外输出这种“中国服务”。

《景区游客高峰时段管理理论与实践》的面世,能够为景区游客高峰时段经营管理提供些许理论依据与实践对策,形成景区的“中国服务”模式。能够为行业发展贡献智慧,我们将无比欣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