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积极学习心理效应:迁移的促进

积极学习心理效应:迁移的促进

时间:2023-10-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这种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初步的,仅局限于学生“掌握”和“会”的层面,并没有经过现实工作和生活情境的有效检验,即这种“掌握”和“会”并没有转化为学生相应的能力。这一“广告”即真实生活和工作情境下的问题呈现,让学生将游戏中“掌握”和“会”的知识、技能与生活、生产实际连接,以解决真实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深化学习,促成学习目标的深度达成。

积极学习心理效应:迁移的促进

(一)从游戏情境向生活情境迁移

微型游戏项目教学将知识与技能嵌入游戏中,让学生在玩游戏中完成项目学习。这样就淡化了教学的痕迹,隐藏了教学的意图,有效规避了学生消极的学习心理。当学生会玩游戏、会做游戏、会“解剖”游戏时,其已经掌握了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也已经初步达成。然而,这种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初步的,仅局限于学生“掌握”和“会”的层面,并没有经过现实工作和生活情境的有效检验,即这种“掌握”和“会”并没有转化为学生相应的能力。

学习显然不能局限于游戏,必须从游戏的虚拟情境中回到现实的生活情境或工作场景中,实现有效迁移。要想实现游戏情境向现实情境迁移,就必须用游戏中“掌握”和“会”的知识与技能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即必须让学生适时地从游戏中走出,回归现实的生活世界。在微型游戏项目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在“过关”前插播“广告”的方式使学生从游戏情境中走出。这一“广告”即真实生活和工作情境下的问题呈现,让学生将游戏中“掌握”和“会”的知识、技能与生活、生产实际连接,以解决真实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深化学习,促成学习目标的深度达成。如果学生能够顺利实现迁移,就将获得进入下一个游戏的通关密码;如果学生迁移受阻,就可以获得多种形式的帮助,而这也是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契机。这样既不破坏完整的游戏情境域,又能将学生从游戏拉回现实,避免学生沉湎于游戏,也避免使学习止于游戏,实现了学习的现实回归,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学习的心理状态。

(二)从游戏思维向超游戏思维迁移(www.xing528.com)

所谓游戏思维,是指用游戏设计方法和游戏元素来重新设计并进行非游戏类事务的思维方式。在教育教学中,我们需要以游戏思维来重新定义教与学,从而使学习充满“玩味”、教学充满“趣味”、课堂充满“意味”,改变当前学习沦为“苦役”的局面。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指出,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望,而反复的失败会降低效能。当我们以游戏思维来组织教与学时,学生在玩乐中习得知识与技能,在游戏学习中一次次地体验成功,就会不断积累他们的积极心理资本,不断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然而,我们不能总局限于游戏中。我们需要适时地从游戏思维向超游戏思维迁移。所谓“超游戏思维”,是指超越游戏本身而对现实产生联想的思维,也就是跳出游戏看游戏,摒弃游戏的带入感,完全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来看待游戏,客观地认识游戏,规避游戏“与生俱来”的负面影响,避免沉湎于游戏而不能自拔。在微型游戏项目教学中,“玩游戏”只是教学的一个环节而已,更为重要的是“解剖游戏”和“研发游戏”,让学生在“解剖游戏”中探寻游戏内部的“奥秘”,揭开游戏神秘的面纱,鼓励学生在教师提供的游戏基础上改编或自行研发属于自己的游戏。这既是一种游戏的超越,也是一种学习的超越,将学生从“玩技”的比拼引向“制技”的较量,充分激发了他们“创造者”的超游戏思维。在游戏互品时,学生更是站在“第三者”的角度,从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界面友好性、实用性等多个维度体验“玩中评”“玩中悟”,无形中实现了从“游戏化”到“生活化”的学习迁移。

在微型游戏项目教学中,教师恪守“为学生的积极学习而教”教育信条,着眼于学生的积极心理,成为积极实践的开拓者,助推学生完成“消极人—游戏人—积极人”的精彩蜕变,促成了课堂教学的形态转变和意义转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