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互联网传播治理:理论探讨和国际经验

互联网传播治理:理论探讨和国际经验

时间:2023-10-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互联网治理作为全球性的课题,已有不少国家对其进行了探索性实践。在互联网治理的探索之路上,应考虑中国与各国的国情、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深入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的互联网治理之路。因此,未来的互联网治理研究应延续对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聚焦,重视多元主体的协同力量,运用多学科视角,将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对比,提取更适合中国的治理方法,有效地解决互联网传播问题。

互联网传播治理:理论探讨和国际经验

互联网治理作为全球性的课题,已有不少国家对其进行了探索性实践。薛恒等考察了美国、德国、俄罗斯、英国澳大利亚、西班牙等国家的网络谣言治理政策,提取其中的通用性策略,提出中国治理网络谣言应从依法治理、行业自律、信息透明、网络伦理、科学管理等方面着手[68]。另外,王孔祥也对近年来互联网治理的一系列国际实践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包括国际会议机制、国际组织机制、国际条约机制和软法机制。

在互联网治理的探索之路上,应考虑中国与各国的国情、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深入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的互联网治理之路。

总体而言,互联网治理研究已越显重要,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互联网政策、法律法规及其重要性的探讨;传统管理模式向多元主体共治模式的转向研究;探讨新兴互联网产品传播机制、新技术防治手段,并提出治理建议;规范主体与规范内容兼顾等方面。

但是,互联网治理研究尚有需改进的地方:第一,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的出台较之互联网实践的发展仍稍显迟缓,解决具体问题的规范多,宏观性的指导规范少;第二,互联网治理研究亟须将新闻传播学与法学、情报学等多学科结合,从跨学科视角出发,审视治理政策,调整治理手段,拓展治理技术,以求达到更好的治理效果;第三,对国际经验的推介和应用的研究应得到更多深入关注。

因此,未来的互联网治理研究应延续对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聚焦,重视多元主体的协同力量,运用多学科视角,将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对比,提取更适合中国的治理方法,有效地解决互联网传播问题。

【注释】

[1]F.Musiani,“Practice,Plurality,Performativity,and Plumbing:Internet Governance Research Mee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Science,Technology&Human Values,2015,40(2),pp.272-286.

[2]“Report of the Working Group on Internet Governance(WGIG),”June 2005,p.4.参见ICANNWIKI词条“Internet Governance”,http://icannwiki.org/Internet-governance。

[3]W.Kleinwachter,A.F.Virgilio Almeida,“The Internet Governance Ecosystem and the Rainforest,”IEEE Internet Computing,2015,19(2),pp.64-67.

[4]Virgilio A.F.Almeida,“The Evolution of Internet Governance:Lessons Learned from NETmundial,”IEEE Internet Computing,2014,18(5),pp.65-69.

[5]Daeho Kim,“Internet Govern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 Information Society,”Journal of Internet Computing and Services,2015,16(4),pp.111-120.

[6]参见K.W.Grewlich,Governance in“Cyberspace”:Access and Public Interest in Global Communications,Kluwer Law Intl,1999。

[7]Marie d'Udekem-Gevers,Y.Poullet,“Internet Content Regulation,”Computer Law&Security Review: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Practice,2002,18(1),pp.11-23.

[8]邓小兵、刘晓思:《中英网络治理的行业自律比较研究》,《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5期,第115页。

[9]“The Future US Role in Internet Governance:7 Points in Response to the U.S.Commerce Dept.s Statement of Principles,”Concept Paper by the Internet Governance Project,2005-7-28,http://www.internetgovernance.org.

[10]K.A.Cameron,L.F.Salazar,J.M.Bernhardt,N.Burgess-Whitman,G.M.Wingood,R.J.DiClemente,“Adolescents'Experience with Sex on the Web:Results from Online Focus Groups,”Journal of Adolescence,2005,28(4),pp.535-540.

[11]Juris Dilevko,Lisa Gottlieb,“Selection and Cataloging of Adult Pornography Web Sites for Academic Libraries,”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04,30(1),pp.36-50.

[12]R.A.Spinello,“Code and Moral Values in Cyberspace,”Ethics&Information Technology,2001,3(2),pp.137-150.

[13]参见L.Denardis,A.M.Hackl,Internet Governance by Social Media Platforms,Pergamon Press,2015。

[14]J.F.Chisholm,“Review of the Status of Cyberbullying and Cyberbullying Prevention,”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Education,2014,25(1),pp.77-87.

[15]K.C.Jones,“Tools Help Families Combat Cyber Bullying With Alerts,Tips,”2017-01-07,http://www.informationweek.com/government/cybersecurity/tools-help-families-combat-cyber-bullying-with-alerts-tips/d/d-id/1072531?.

[16]参见Adam Thierer,Who Rules the Net?:Internet Governance and Jurisdiction,Cato Institute,2003。

[17]参见Jovan Kurbalija,An Introduction to Internet Governance,Diplo Foundation,2010。

[18]参见Lech Janczewski,Internet and Intranet Security Management:Risks and Solutions,Idea Group Publishing,2000。

[19]参见Adam Thierer,Who Rules the Net?:Internet Governance and Jurisdiction,Cato Institute,2003。

[20]Stephen Saxby,“European Court of Justice Interprets Key Aspect of Database Directive,”Computer Law & Security Review: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Practice,2005,pp.1-2.

[21]参见Adam Thierer,Who Rules the Net?:Internet Governance and Jurisdiction,Cato Institute,2003。

[22]J.Hart,“The Governance of Cyberspace:Politics,Technology and Global Restructuring,”Information Society,2001,17(2),pp.143-144.

[23]参见Lech Janczewski,Internet and Intranet Security Management:Risks and Solutions,Idea Group Publishing,2000。

[24]参见Russell G.Smith,Peter N.Grabosky,Gregor Urbas,Cyber Criminals on Trial,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25]参见Eva Sørensen,Jacob Torfing eds.,Theories of Democratic Network Governance,Palgrave Macmillan,2008。

[26]L.Dahlberg,“The Internet,Deliberative Democracy,and Power:Radicalizing the Public Spher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a&Cultural Politics,2007,3(1),pp.47-64.

[27]Tim Wu,“Network Neutrality,Broadband Discrimination,”SSRN Electronic Journal,2003(2),p.141.

[28]卢春天、权小娟:《媒介使用对政府信任的影响——基于CGSS2010数据的实证研究》,《国际新闻界》2015年第5期,第66—80页。

[29]邹军:《全球互联网治理的新趋势及启示——解析“多利益攸关方”模式》,《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年第37期,第53—57页。

[30]王梦瑶、胡泳:《中国互联网治理的历史演变》,《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第127—133页。

[31]洪宇:《中国与国际互联网:博弈式的国际融合》,《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年第S1期,第109—114、129页。

[32]巫思滨:《互联网不良信息综合治理研究》,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企业管理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第15页。(www.xing528.com)

[33]陈力丹:《互联网的非线性传播及对其的批判思维》,《新闻记者》2017年第10期,第48—55页。

[34]方兴东、张静、张笑容:《即时网络时代的传播机制与网络治理》,《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第64—69页。

[35]孙宇、戴盈盈:《网络电影:分众传播、产业融合与联合治理》,《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第147—148页。

[36]方兴东、张笑容、张静:《中国微博发展与社会对话新机制的形成》,《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第95—100页。

[37]王昀:《礼物、娱乐及群体交往:网络视频文化的公共性考察》,《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年第9期,第62—79、128页。

[38]赵瑜:《互联网电视的规制及其政策张力》,《新闻大学》2016年第3期,第1—10页。

[39]付玉辉、翟京京:《网络中立:塑造美国互联网治理格局的关键——2010年美国互联网治理困局分析》,《新闻大学》2011年第3期,第90—96页。

[40]曾润喜、蒋欣欣:《媒介议题、公众议题与政策议题的转变及关系》,《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第69—74页。

[41]方兴东、张笑容、张静:《中国微博发展与社会对话新机制的形成》,《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第95—100页。

[42]汤景泰:《我国网络舆论研究的知识图谱与研究主题——基于CNKI(1998—2014)的数据分析》,《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年第9期,第65—71页。

[43]张涛甫:《风险社会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及舆论风险》,《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4期,第97—101页。

[44]喻国明、王斌、李彪等:《传播学研究:大数据时代的新范式》,《新闻记者》2013年第6期,第22—27页。

[45]周葆华:《社会化媒体时代的舆论研究:概念、议题与创新》,《南京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第115—122页。

[46]付玉辉:《2015年中国新媒体传播研究综述》,《国际新闻界》2016年第1期,第28—41页。

[47]塔西佗陷阱得名于罗马时代的历史学家塔西佗。这一概念最早来自他所著的《塔西佗历史》,其中有一句他评价一位罗马皇帝时所说的话:“一旦皇帝成了人们憎恨的对象,他做的好事和坏事就同样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厌恶。”之后被中国学者引申为一种社会现象,即当政府部门或某一组织失去公信力时,无论它们是说真话还是说假话,做好事还是做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48]芮必峰、张冰清:《建立国际网络空间新秩序》,《国际新闻界》2017年第6期,第8—21页。

[49]李丹林:《互联网革命、宪法文化与传媒监管》,《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年第9期,第51—55页。

[50]臧雷振:《新媒体信息传播对中国政治参与的影响——政治机会结构的分析视角》,《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年第2期,第51—65页。

[51]杨婕、张一帆:《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与社会治理研究》,《才智》2018年第11期,第248页。

[52]沈逸超、范佳秋:《移动网络与社会——第十六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综述》,《新闻大学》2017年第1期,第145—149页。

[53]唐荣堂、李雪:《网络化社会:传播与社会互动——第十五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综述》,《新闻大学》2016年第2期,第141—145页。

[54]付玉辉:《从微博实名制看互联网传播治理思维变迁》,《互联网天地》2012年第1期,第14—15页。

[55]杨秀:《大数据时代定向广告中的个人信息保护——〈中国互联网定向广告用户信息保护行业框架标准〉分析》,《国际新闻界》2015年第5期,第138—154页。

[56]殷乐、李艺:《互联网治理中的隐私议题:基于社交媒体的个人生活分享与隐私保护》,《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年第S1期,第70—78、128页。

[57]张咏华:《试论各方合力、公众参与在互联网治理中的意义和重要性》,《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年第S1期,第15—27、126页。

[58]祝华新:《在整治中构建网络舆论新格局》,《中国报业》2013年第11期,第31—33页。

[59]陈海:《新兴媒体语境下的内容监管政策与原则》,《新闻大学》2013年第5期,第149—152页。

[60]SeánóSiochrú,W.Bruce Girard,et al.,Global Media Governance,Rowman&Littlefield Pub Inc,2001,pp.12-20.

[61]惠志斌:《中国互联网的法治之路》,《社会观察》2013年第2期,第31—33页。

[62]王孔祥:《网络安全的国际合作机制探析》,《国际论坛》2013年第5期,第1—7、79页。

[63]惠志斌:《微博事件信息扩散及其柔性把关机制研究》,《新闻记者》2013年第8期,第30—36页。

[64]王静、陈思勰:《微博实名制如何有效遏制微博谣言传播》,《新闻界》2013年第1期,第30—33页。

[65]方兴东、石现升、张笑容、张静:《微信传播机制与治理问题研究》,《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第122—127页。

[66]李政:《大数据视域下我国网络舆情治理的思路与对策》,《新闻传播》2019年第5期,第18—20页。

[67]宋佳:《大数据背景下国家信息主权保障问题研究》,兰州大学2018年国际法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第41—42页。

[68]薛恒、陈燕:《治理网络谣言的他山之石及启示》,《新闻界》2013年第17期,第41—4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