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悖论揭示:智巧非大巧

悖论揭示:智巧非大巧

时间:2023-10-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逞强斗狠,出人头地,鹤立鸡群,现在已成为一个人能力或成功的标志,而在老子看来这正是一个人无能和失败的病根。这种不用机巧的巧妙,不用智慧的智慧,使老子成为中国大智若愚的典型。老子是一位崇尚自然诅咒智巧的先驱,而《老子》却是一座装满了智慧机巧的宝库。

悖论揭示:智巧非大巧

老子一生憎恶智巧,然而他却是古今的大智者;他一生痛恨阴谋,却又被人说成是阴谋家;他一生讨厌权术,专讲权术的韩非子却向他取经;他一生咒骂了统治者,而历代统治者却向他讨教治国的方略。你说这怪不?

一点也不怪。

老子认为人应该取法天地自然。 自然界的水流花开,鹰飞鱼跃,春华秋实,这一切都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大自然无意识的,但处处充满了生机;天地并不想去实现什么,但又样样都实现了。人类何不像大自然这样以“无为”的态度对待一切呢?处处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背离自然去追求个人目的,这样反而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老子把这叫做“无为而无不为”,表面上什么都没有干,其实什么愿望都实现了。难怪从历代当权者到今天的企业家,都对“无为而无不为”感兴趣了,这也许是中国一种最特殊最神秘的管理手段。

卖弄小聪明只是自作聪明,卖弄机巧更是愚不可及,因为这样违背了自然无为的生活态度。老子认为只有抛弃机巧才是大巧:“最圆满的东西好像有所欠缺,可是它的作用不会衰竭;最充实的东西好像仍旧空虚,可是它的作用不会穷尽;最正直的好像是弯曲的,最灵巧的好像是笨拙的,最好的口才好像结结巴巴的”(《老子》四十五章)。“大巧若拙”,以及由此引申出来的“大智若愚”,已经成了一种民族的智慧,它和“无为而无不为”一样,是老子独特的反向思维的典型例子。弄巧必成拙,大愚却不愚。

当然,我们也忘不了他那“无私才能成其私”的名言。有人把自私贪婪看成机灵,把大公无私看成傻气。他们像蠹虫一样为了填饱自己的肚子,宁可蛀空别人的大梁;他们为了煮熟自己一个鸡蛋,宁可烧掉别人一栋房子。然而, 自私者到头来总一事无成,坑害别人最后总是坑了自己。让我们来听听老子的教诲吧:人们应该效法天地自然,俗话不是常说“天长地久”吗?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就是因为天地不为自己而活着,它无私地养育万物,它不为自己生存反而得以长生。假如人能像天地一样,处处把自己放在最后,那么自己反而能占先;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生命反而能保全;正是由于自己毫不自私,反而容易达到自私的目的。因为不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前头,就能赢得大家的尊敬和信任;时时关心别人的冷暖,就会被拥戴为大家的首领;处处不打自己的小算盘,才能完成自己的大业(《老子》第七章)。(www.xing528.com)

同样也是依据自然无为的原则,老子为我们留下了“贵柔”、“不争”和“处下”的智慧。逞强斗狠,出人头地,鹤立鸡群,现在已成为一个人能力或成功的标志,而在老子看来这正是一个人无能和失败的病根。花岗石看起来够强硬的吧,最后却被柔弱的水滴穿了;大海能成为一切河流的领袖,就是因为大海甘心呆在一切河流的下游。假如大海也像我们人类一样,老是想跑到小河的前面或上面,小河就绝不会奔向大海,大海当然也不可能成为一切河流的中心。要想成为万民之上的领袖,就必须站在万民之下;要想成为众人的带路人,就必须把自己摆在众人的后边;要想天下人都争不赢你,你就必须不与天下人争(《老子》六十三章)。

这种不用机巧的巧妙,不用智慧的智慧,使老子成为中国大智若愚的典型。

老子是一位崇尚自然诅咒智巧的先驱,而《老子》却是一座装满了智慧机巧的宝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