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京剧欣赏:四大名旦之一梅巧玲

京剧欣赏:四大名旦之一梅巧玲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祖父梅巧玲,是“四喜”班的主要旦角演员,“同光十三绝”之一。传神地刻画了中国女性的温柔、含蓄、高雅,不但提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唤起了观众心灵的美感,博得了观众对这些人物的认可,从而成为四大名旦之首、一代艺术宗师。

京剧欣赏:四大名旦之一梅巧玲

五四运动以后,大批女观众涌进剧场京剧观众的结构有了很大变化,促进了京剧剧目编排结构的变化,由以生行为主的剧目,逐渐转移到生、旦并重,甚至出现了旦行为主的趋势,为旦角行当艺术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推动四大名旦四颗艺术明星的升起。

1927年,北京的《顺天时报》举行了一次“首届京剧旦角名伶”评选活动,请读者以公开投票的方式进行选举,结果,梅兰芳的《太真外传》、尚小云的《摩登伽女》、程砚秋的《红拂传》、荀慧生的《丹青引》荣获前四名。另外还有第五名徐碧云、第六名朱琴心,所以当时有六大名旦之说。但徐碧云、朱琴心不久即辞别舞台,余四大名旦各树一帜,在艺术上不断进取、精益求精,各有独具风格的剧目不断问世,在京剧舞台上稳固发展,形成流派。

梅兰芳(1894—1961),名澜,字畹华,自号缀玉轩主。祖籍江苏泰州,生于北京。祖父梅巧玲(1842—1882),是“四喜”班的主要旦角演员,“同光十三绝”之一。“同光十三绝”是光绪年间的画师沈蓉圃所画的一幅画像,画的是清代同治、光绪时期的十三名昆曲、京剧著名演员的戏装像。是当时京、昆舞台上最著名的演员,世人称为十三绝。“同光”,即同治、光绪二帝的合称。“同光十三绝”是剧装画像,为后人提供了早期京剧演出的真实情况,是非常珍贵的京剧史料之一。可惜梅巧玲年仅41岁即与世长辞。

梅兰芳的父亲梅竹芬(1874—1897),也是京剧旦角演员,母亲杨长玉(1876—1908),是著名京剧武生演员杨隆寿之女。梅竹芬24岁时因病去世,当时梅兰芳只有4岁,只好随伯父梅雨田生活,而母亲也在他15岁时去世。梅兰芳的伯父梅雨田(1865—1912),是著名的京剧琴师,曾经为著名老生演员谭鑫培操琴多年。

梅兰芳8岁学戏,9岁拜名旦吴菱仙为师,10岁登台,14岁在“喜连成”戏班搭班演出。曾向名旦秦稚芬等学过花旦戏。1913年,梅兰芳刚满20岁,随王凤卿赴上海演出,王挂头牌,梅为二牌。当时,王凤卿已是全国驰名的老生演员,而梅兰芳则初出茅庐,但王凤卿热心提携,推荐梅兰芳主演大轴戏,梅以一出《穆柯寨》,出色地塑造了穆桂英的艺术形象,大获成功。此后,1914年、1916年冬,梅兰芳又两次应邀赴上海演出,均受到上海观众的热情欢迎。

此时的梅兰芳嗓音清亮甜润,扮相俊美秀丽,吐字清晰,舞姿美俏,端庄典雅、雍容华贵的表演风格已初露锋芒。1919年、1924年两次应邀去日本演出,受到日本观众的欢迎。1913年日本大地震时,梅兰芳曾发起义演,为日本受害者筹集赈济金。1929年底至1930年,梅兰芳又赴美国演出,受到美国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美国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授予梅兰芳名誉博士学位。1935年应邀去苏联演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梅兰芳毅然蓄须明志,拒绝一切演出,直到抗日战争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梅兰芳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先后任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京剧院院长。1956年5月率领中国京剧代表团访问日本,共演出23场。1957年11月,赴苏联参加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的庆祝活动,为新中国的京剧事业贡献出了全部的力量。

梅兰芳一生的艺术活动,体现了不断革新、精益求精的精神。

首先,梅兰芳对传统剧目进行了整理加工,对传统青衣只重唱功、不重表演的局面进行了重大改革,把花旦甚至刀马旦的表演技巧运用到青衣行当中,并创造了很多京剧舞蹈,如《天女散花》中的绸舞、《麻姑献寿》中的袖舞、《黛玉葬花》中的锄舞、《廉锦枫》中的刺蚌舞、《霸王别姬》中的剑舞等。其次,改革了旦角传统的化妆方法,使旦角的面部造型更加好看。同时首创了旦角头部古装式的化妆方法,使中国古代仕女的形象出现在京剧舞台上。第三,设计了大量新颖、独特的唱腔,对演唱调门作了适当调整,增加了声音的宽度和厚度,形成了婉转妩媚、流利甜美的风格。同时,对京剧的乐队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加入二胡,辅助京胡进行演奏,取得成功。

梅派艺术具有既博大精深,又平易近人的特点。梅腔看似易学,却难以精通。梅兰芳在舞台上塑造了众多古代妇女的形象,如《宇宙锋》中不畏权势的赵艳容,《白蛇传》中追求爱情自由的白素贞,《抗金兵》《穆桂英挂帅》中的巾帼英雄梁红玉、穆桂英,以及《贵妃醉酒》中的杨玉环、《霸王别姬》中的虞姬、《西施》中的西施等。传神地刻画了中国女性的温柔、含蓄、高雅,不但提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唤起了观众心灵的美感,博得了观众对这些人物的认可,从而成为四大名旦之首、一代艺术宗师。梅兰芳的表演艺术,集中了京剧艺术、特别是京剧旦角艺术的精华,成为一种美的典范。

梅兰芳一生谦虚勤奋,爱憎分明,以诚待人,团结同行。不但精于京剧艺术,而且擅长绘画、书法。主要著作有《舞台生活四十年》《梅兰芳文集》等。拍成电影的作品有:《天女散花》,1920年由中国商务印书馆拍成无声电影;《西施》中的羽舞、《霸王别姬》中的剑舞、《上元夫人》中的拂尘舞、《木兰从军》中的走边、《黛玉葬花》中的葬花片段,1924年由上海民新影片公司拍成无声电影;1924年梅兰芳到日本演出,应日本宝冢电影公司之邀,拍摄了《廉锦枫》的“刺蚌”一场;1930年梅兰芳到美国演出,应美国派拉蒙影片公司之邀,将《刺虎》拍成有声影片;1934年梅兰芳到苏联演出,由爱森斯坦导演拍摄了《虹霓关》中的“对枪”一场(有声);1948年由中国华艺影片公司将《生死恨》拍摄成彩色电影,这是中国第一部彩色京剧影片;1955至1956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将《梅兰芳的舞台艺术》拍摄成上、下集彩色京剧艺术片,包括《宇宙锋》《断桥》《霸王别姬》《贵妃醉酒》;1956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将《洛神》拍摄成彩色影片;1960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将《游园惊梦》(昆曲)拍摄成彩色舞台艺术片。梅派传人甚多,曾有“十旦九梅”之说,主要有李世芳、张君秋、言慧珠、杜近芳等。他的儿子梅葆玖,得其父真传,至今活跃在京剧舞台上。

梅兰芳在京剧艺术上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需要特别提到的是著名京剧作家、理论家齐如山先生。

齐如山(1877—1962):又名宗康,河北高阳人。幼年喜爱戏曲,曾三次游历西欧各国,观看了很多西方戏剧。回到北京以后,即专心从事戏曲研究工作。结识梅兰芳后即与之合作,不但执笔改编了几十个京剧剧本,而且从唱腔、表演以至化妆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有力的改革。齐如山的文学基础扎实,又熟悉戏曲演出的特点,他编的剧本结构合理,文辞流利,很多歌舞性质的表演特别适合舞台演出,梅兰芳得到他的帮助,如虎添翼,梅派艺术得以大放光彩。齐如山为筹划梅兰芳赴美国演出,历时六七年,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1931年,齐如山与梅兰芳等共同发起成立了“北平国(京)剧学会”,齐出任会长,为京剧事业做了大量的工作。齐如山一生撰写了很多京剧方面的著作,如《中国剧之组织》《京剧之变迁》《脸谱》等,台湾出版了《齐如山全集》。

梅派经典剧目介绍:梅兰芳一生编排上演了一百三十多个由他主演的剧目,能充分代表其演唱风格、成为保留剧目的很多。

《贵妃醉酒》:杨贵妃是传说中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宠爱。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以李、杨二人的故事写成长诗《长恨歌》,诗中有“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等佳句。京剧《贵妃醉酒》选取李隆基与杨玉环饮酒的一个场面,但李隆基并没有出场,只写了杨玉环筹备酒宴时的欢愉心情和被特别宠爱的得意心理;她把酒宴备好以后,皇帝却“驾转西宫”。一向受宠的杨玉环突然被冷落,独自饮酒以至酒醉。《贵妃醉酒》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但经过梅兰芳的加工,使这个戏的音乐、表演、舞台调度都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成为梅派的代表作。

《霸王别姬》:选取项羽刘邦所围,失败已成定局的一段情节,描写了项羽聪明美丽的爱妃虞姬,为了安慰项羽,亲自为他准备了丰盛的酒宴,并表演了精美的剑舞,然后拔剑自杀的悲剧故事。项羽拥重兵而失败,是他刚愎自用的必然结果,但虞姬为项羽而殉情,则是中国封建时代女性情爱观的悲剧写照。虞姬舞剑时所表现的那种含而不露、怨而不恨的悲痛感情,以及与项羽诀别时的壮烈,产生了强烈了感染力,几十年来久演不衰。

《生死恨》:1931年“九一八”事件后,全国人民展开了各种各样的抗日活动,梅兰芳先生为配合抗日爱国行动,创编上演了《生死恨》。主要人物韩玉娘、程鹏举是被金朝大将张万户掳到北方的中原平民,他们不但要做奴隶,还被强令婚配,在艰苦的生活中,他们不放弃回中原的努力。后来程鹏举在韩玉娘的帮助下,终于逃出金地,前往中原,并为宋兵领路打回金地,寻访韩玉娘。但韩玉娘因多年为奴、辛劳过度,卧病在床,与程鹏举相见时,悲喜过度而亡。《生死恨》以真实的画面向观众揭露了不义战争带来的种种灾难,唤起了广大人民的抗日热情,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其中大段优美、深沉的唱腔,听起来如泣如诉,感人肺腑。

《穆桂英挂帅》:宋代,北部番兵南侵挑起战争,佘太君虽年迈赋闲在家,仍关心国家大事,派重孙子杨文广去京城探听消息。杨文广和姐姐杨金花来到京城,报名参加了比武选帅,结果得了第一名。宋王得知杨文广是杨家的后代,欣喜异常,遂赐帅印,请文广的母亲穆桂英挂帅出征。穆桂英闻讯并不高兴,因为杨家将为国家征战多年,连同自己的丈夫杨宗保在内的男性几乎都死在战场,目前只剩下杨家第四代独苗杨文广,不忍心让他小小的年纪去战场上冒险,所以不想挂帅出征。此时佘太君已是百岁之年,但壮心犹在,她劝说穆桂英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重,穆桂英为佘太君的精神所感动,终于以花甲之年重披战袍,挂帅出征杀敌保国。

杨家将的故事在京剧中有很多种演出本,从杨家的第一代、第二代到第三代,都有精彩的故事,如《百岁挂帅》描写了在另一次战争中,佘太君以百岁之年做元帅率部出征的故事,1959年,中国京剧院重新整理演出,改名为《杨门女将》。

《穆桂英挂帅》是梅兰芳先生晚年的代表作。梅先生20岁成名,一生经历过无数的辉煌,但他从不放弃对艺术的追求,在65岁的高龄,还创编了这样一部大戏,寄托了梅先生对于国家的忠诚献身精神。

尚小云(1900—1976),原名德泉,字绮霞,汉军旗籍人,是清代平南王的后裔,生于河北省南宫县,后迁居北京。祖父尚志铨,曾当过清远县的县令。父亲尚元照,光绪年间是那王府总管,但不幸于1905年病故。此时尚小云刚刚6岁,他有一个哥哥、三个弟弟和一个妹妹,母亲靠拣废纸为生,实在难以养活全家众多的人口,只好让尚小云去学戏。1909年,尚小云10岁,和三弟一起拜李春福(李洪春之父)为师,学习京剧老生,后入北京“三乐班”,改名尚三锡,因扮相俊美、嗓音清脆,改学青衣、刀马旦,师从孙怡云。孙老师建议改名尚小云。出科时,尚小云只有一件戏衣,用一张白纸包着,开始了演员生涯,这年他13岁。由于尚小云刻苦努力,加之他的嗓音刚健清亮,扮相端庄秀雅,在1914年《国华日报》的童伶竞选中,得领博士,成为青衣行当中年轻一辈的佼佼者。

1917年、1919年,尚小云两次去上海演出,受到上海戏迷的热烈欢迎。特别是第二次,与杨小楼、谭小培等名家合作,从9月9日演到第二年的1月4日,连续演出九十多场。回到北京后,又虚心向王瑶卿老师求教。1927年被推举为“四大名旦”时才28岁。

尚小云在几十年的演员生涯中,编排上演了大量新戏,因他有学武生时练下的功底,所以,他塑造的人物,多是一些奔驰疆场的巾帼英雄和疾恶如仇、坚强不屈的豪侠烈女,丰富了青衣行当的表现力,奠定了尚派艺术的基础。于1937年创办了“荣春社”科班,尚小云既是社长,又是教师,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和财力。“荣春社”的学员以“春、荣、长、喜”四个字排名,共培养各类京剧人才二百多名,如老生徐荣奎、李甫春、马长礼,武生尚长春(尚小云长子)、孙瑞春,旦角杨荣环、尚长麟(尚小云次子)、净角景荣庆、方荣翔、尚长荣(尚小云三子)、赵荣欣,丑角贾寿春、方荣慈、汪荣汉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尚小云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北京市尚小云剧团团长、陕西省京剧院院长等职,拍摄了《尚小云舞台艺术》戏曲影片。

尚派艺术的特点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刻意求新,大胆吸收武旦、武生的动作,形成了唱腔铿锵有力、节奏鲜明,表演刚健挺拔、洒脱大方的表演风格。尚派艺术的传人有:黄咏霓、张君秋、李世芳、毛世来、杨荣环、李砚秀、谢锐青、孙明珠、鲍启瑜等。

尚派经典剧目介绍:《汉明妃》:汉元帝命画工毛延寿画美女图,毛延寿趁机向意欲进宫的美女们索贿。美女中唯有王昭君拒绝给毛延寿送礼,毛延寿大怒,故意把王昭君画得很丑,并在汉元帝面前说了王昭君很多坏话,王昭君因此被打入冷宫。王昭君在冷宫弹奏琵琶,自诉哀怨,恰被路过此地的汉元帝听到,及见后发现王昭君美丽无比,遂带回内宫,封为明妃。毛延寿闻知大惊,带着王昭君的画像逃往匈奴,匈奴单于见图大喜,发兵犯汉,指名索要王昭君,汉元帝胆小怕事,只得同意王昭君前去和亲,并亲自送王昭君出塞。

尚小云扮演的王昭君,在“出塞”时有大段的对汉朝江山和家乡父老表示怀恋的唱词,并伴有骑马行路的舞蹈表演,突出表现了王昭君为了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定,远离亲人前去和亲的胸怀,展示了尚派艺术亦歌亦舞的特点。

《梁红玉》:北宋末年,北部金人南侵。歌妓梁红玉、更夫韩世忠都有报国之心,梁红玉赠送韩世忠银钱助他从军。韩世忠在灭金的战斗中立了大功,被封为先锋官,梁红玉闻信即去投奔。在战斗中,梁红玉亲自擂鼓为韩世忠助阵,金兵大败。这出戏是根据历史演义故事编排而成,与传统京剧中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占领舞台的情况不同的是,主要人物梁红玉、韩世忠都出身低微,但在国家遇到危难的时候,能够毅然从军、保家卫国,这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在这出戏里,尚小云扮演梁红玉,在擂鼓助战的表演中,全面展示了尚派刚柔相济的艺术魅力。(www.xing528.com)

程砚秋(1904—1958),祖籍吉林,生于北京,满族正黄旗。原名承麟,后改“承”为“程”,艺名程菊侬;复改为程艳秋。字玉霜。自1932年起,更名程砚秋,字御霜。

程砚秋出生不久,父亲就病故了,由于家中贫困,他小小年纪就拜师学戏谋生。开始学武生,后改学花旦、青衣。程砚秋的老师荣蝶仙也是旗人,比较有名也非常严厉,程砚秋在学戏时挨过不少打。但他聪明好学,进步很快,偶尔登台演出,就一鸣惊人,被大家称为神童。旧时学戏一般是七年出师,未出师前,所有行为都要服从于师傅的安排,而荣蝶仙对程砚秋又管束得过于严格,为了使程砚秋摆脱这种管束,著名诗人罗瘿公花了一千三百块银元,为程砚秋“赎身”,从经济上给予帮助,使他安全地度过了变声期。此间,罗瘿公还安排他向王瑶卿等老师学习,同时,罗瘿公亲授诗词歌赋及音韵知识,并介绍他师从汤定之学习绘画,师从高紫云学习各种拳、剑,大大提高了程砚秋的表演技能和艺术修养。1919年拜梅兰芳为师,梅先生亲授《贵妃醉酒》,三年后登台大受欢迎,被誉为旦行的“后起领袖”。

程砚秋的艺术道路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在王瑶卿、罗瘿公的具体指导下,根据自身的条件,改编上演传统的情节戏,得到“旧戏新唱”的评价。同时也上演了一批罗瘿公编写的新剧目,由于唱腔新颖,很多观众边听边学,纷纷索要唱词,程砚秋为了满足大家的愿望,就在节目单上附印唱词,从此开创了在京剧节目单上印唱词的先例。他所演的剧目,大多是男女婚姻等社会问题的内容,对封建的、不合理的婚姻制度进行了针砭。

第二时期:程砚秋意识到一个艺术家对社会所担负的责任,提出了“一切戏剧都有要求提高人类生活目标的意义”的进步戏剧观,编演了许多富于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剧目,如《文姬归汉》抨击了“软弱外交”的和亲政策,《荒山泪》表达了人民反对战争、要求过太平日子的强烈愿望。程派艺术的风格日渐成熟,唱腔上形成了缜密绵延、低回婉转、起伏跌宕、节奏多变的风格;唱念上,发声建立在气息支持的基础上,高低音婉转自如,上下统一,柔中带刚;表演上,眼神、身段、步法、指法、水袖、剑术等方面,都与众不同,特别是水袖功夫,使人有眼花缭乱之感,表现了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丰富了京剧艺术表演的手段。

第三时期:程派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这一时期,程砚秋对自己所编演的剧目,进行了精选,对保留剧目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加工,作为程派艺术的精品,进行示范演出。以主要的精力,从事教育京剧后代和总结舞台艺术经验的工作。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中国广大北方地区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程砚秋多次拒绝为日、伪军演出,曾在北京火车站遭受日、伪便衣特务的殴打,但他仍然不屈服,毅然离开舞台,在北京西郊青龙桥过着一般农民的生活,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才重返舞台,表现了艺术家高尚的民族气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程砚秋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等职。著有《程砚秋文集》《程砚秋赴欧考察戏曲音乐报告书》。程砚秋主演的程派名剧《荒山泪》于1956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彩色影片。程派传人也很多,成就卓著的有章遏云、新艳秋、赵荣琛、王吟秋、李世济、李蔷华、张曼玲等。

在程砚秋的艺术生涯中,罗瘿公是一个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人物。可以说,是罗瘿公改变了程砚秋的一生。

罗瘿公(1880—1924),广东顺德人,生于北京。其父曾是清朝同治年间的翰林院编修。罗瘿公与梁启超等同是康有为的学生,人称“诗伯”。辛亥革命以后,曾历任总统府秘书、国务院秘书等职。袁世凯复辟称帝后,罗瘿公辞官,纵情诗酒,流连戏院,与王瑶卿、梅兰芳相交,并结识了少年程砚秋,从多方面支持程的艺术活动。罗瘿公为程砚秋编写了十几个京剧剧本,对程派艺术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可惜的是,1924年因肺病复发,他在北京逝世。

程派经典剧目简介:《文姬归汉》:根据历史故事改编而成。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东汉时期的女诗人,博学多才,亦通音律。汉末,北方匈奴入侵中原,掳走大批平民,蔡文姬也在其中,被左贤王纳为王妃。十二年后,曹操任汉朝丞相,得知好友蔡邕的女儿仍在匈奴,便派遣特使与左贤王相商,以重金赎回蔡文姬,以便继承父业,续修汉史。此时蔡文姬已育有两个孩子,左贤王同意她返国,但不能带走孩子,蔡文姬在经过了痛苦的选择以后,终于踏上了归途。但回来后,蔡文姬日夜思念留在匈奴的两个孩子,精神几乎垮掉,曹操在生活上关心她,以国家的利益说服她,终于使她走出困境,担负起了续修汉史的重任。

程砚秋的《文姬归汉》有两点与众不同之处,第一,曹操在这出戏中,被描写成一个爱惜人才、善于治理国家的政治家。第二,程砚秋把蔡文姬所作的《胡笳十八拍》原词,谱上京剧曲谱,进行演唱,提高了剧本的文学性。京剧为板腔体音乐体系,唱词一般要求七个字或十个字,由对偶句组成,但《胡笳十八拍》是一首词,句子有长有短,谱曲有一定困难,程砚秋将其纳入京剧二黄的唱腔中,不但非常和谐。而且非常好听,首次演出,便使观众大为震惊,叹服程砚秋的制曲才能。另外,通过文姬哭王昭君的一个情节,抨击了“和亲”的软弱外交政策,当时的中国正忍受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东北地区的大批难民流亡内地,全国人民强烈抗议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蔡文姬对故国的怀念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流亡关内的东北同胞及广大观众的心,激起了人民对国家存亡的忧患意识。

《荒山泪》:又名《祈祷和平》。民妇张慧珠因家中无钱买米,生活难以维持,丈夫与公公一起进深山采药,想以此换钱买米,不幸被山中猛虎吃掉,张慧珠的婆母听到丈夫与儿子的死讯,悲痛而亡。张慧珠年幼的儿子又被拉去当兵,霎时间,一家五口只剩下张慧珠一人。但官兵仍不放过她,逼她交税,张慧珠明知山中有虎,却逃进深山躲避,最后自杀而亡。通过张慧珠一家的悲惨遭遇,展示了旧中国劳动人民的苦难,表达了广大人民反对不义战争,希望过太平日子的强烈愿望。

《六月雪》:根据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改编。窦娥的丈夫蔡宗昌进京赶考,仆人张氏的儿子张驴儿随行。张驴儿在路上害死了蔡宗昌,回家后谎称蔡是落水而亡,企图就此霸占窦娥,蔡宗昌的母亲因思念儿子生了病,张驴儿买来毒药放入肉汤内,又企图害死蔡母。张驴儿的母亲不知肉汤内有毒,偷喝后致死,张驴儿遂生毒计,诬告是蔡婆婆害死了自己的母亲,蔡婆婆被抓到官府,受尽酷刑。窦娥不忍心看婆婆受罪,代替婆婆认罪被判斩刑。行刑之时,正值六月的炎热天气,窦娥满腹冤屈向苍天呼救,许愿被杀之时,天降大雪,以证明自己的洁白无辜。行刑时,苍天果降大雪,但窦娥的生命却无法挽回了。

荀慧生(1900—1968),原籍河北省东光县。名秉彝、秉超,字慧声,艺名白牡丹,号留香馆主。1925年以后改名为荀慧生。荀慧生幼年家里贫穷,7岁被卖入戏班学梆子戏,受尽打骂,但终于以坚强的毅力,练出一身扎实的基本功,9岁时以“白牡丹”的艺名登台唱戏。10岁到北京改学京剧,得到许多前辈的指导,艺术逐渐成熟。19岁时应邀去上海演出,名声大震,演出合同一续再续,达半年之久。

荀慧生非常重视京剧艺术的全面创新、发展,为此,他拜著名的国画家吴昌硕、齐白石为师,刻苦学画,以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丰富舞台表演艺术,并能在剧情需要时,当场作画,大大提高了京剧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荀派艺术的特点是:从生活和人物出发,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刻意求新。唱腔方面,善于吸收兄弟剧种唱腔的旋律,进行大胆创造,以丰富京剧的唱腔艺术;念白方面,创造出一种介于京白和韵白之间的念白,吐字清晰,具有特殊的表现力;在表演方面,突破了京剧旦行过于稳重的表演程式,塑造出很多性格活泼的女性形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荀慧生先后被选为北京市一、二、三、四届人民代表,河北省政协委员;担任过中国戏剧家协会艺委会副主任、北京市戏曲研究所所长、荀慧生剧团团长等职。荀派艺术的传人有:童芷苓、吴素秋、刘长瑜、宋长荣、孙毓敏、荀令莱等。

在荀慧生艺术成长的道路上,对他帮助最大的是陈墨香。

陈墨香(1884—1942),又名敬余,自号观剧道人。湖北安陆人。陈墨香的父亲是清同治元年的翰林,官至工部尚书,陈墨香却一生喜爱戏曲不愿做官。他博览古籍,潜心研究戏曲,精通京剧、昆曲,与王瑶卿是挚友,并向王瑶卿学过不少戏,能演很多旦行戏。在1924—1935年间,与荀慧生合作,为之编写、整改剧本达五十余种,也曾为程砚秋、尚小云等编过剧本。

陈墨香熟悉戏曲的艺术规律和各类演员的特点,善于为不同类型的演员写戏,他所写的剧本,吸收了古代传奇和地方戏曲的特长,结构严谨、高潮迭起。他给荀慧生编写的剧本大都成为荀派的代表剧目和保留剧目。现存的陈墨香戏曲史论著有《墨香剧话》《寒香亭剧话》《墨香随笔》《活人大戏》《梨园岁时记》,均散见于各报刊。与潘镜芙合写的《梨园外史》有单行本传世。

荀派经典剧目简介:《红娘》:取材于中国古典名剧《西厢记》。书生张君瑞进京赶考路过河中府,顺便拜访儿时的好友白马将军杜确。在普救寺游玩时巧遇相国府的小姐崔莺莺。莺莺因父亲亡故,同母亲一起护送父亲的棺柩回故乡安葬,途中被乱兵所阻,只得在普救寺暂住。张君瑞对莺莺一见钟情,为了能够接近她,住进了普救寺的西厢房。在墙外边吟诗表达相思之情。

河桥兵变,贼将孙飞虎兵围普救寺,要抢莺莺做夫人。莺莺的母亲当众宣布,谁能救莺莺,就把莺莺嫁给谁,张君瑞应声而出,修书请白马将军速来解围。白马将军带兵打败了孙飞虎,解救了莺莺一家及普救寺的全体僧人。但贼兵退后,崔夫人却不提婚姻之事,只让他们二人以兄妹相称。张以琴代言,倾诉相思之苦,在红娘的帮助下暗中幽会。崔夫人察觉后拷问红娘,红娘力劝崔夫人成全一对相爱的人,崔夫人听后觉得木已成舟,只得同意了他们的亲事。全剧以红娘为主线,描写了红娘活泼可爱、主持正义、不怕权势的性格,突出了反封建、追求婚姻自主的主题。荀慧生先生创造的红娘形象,不同于其他剧目中的旦行形象,使人耳目一新,非常受观众的欢迎。

京剧以《西厢记》为题材的剧目有两个:一是陈水钟编剧、荀慧生演出的《红娘》,以红娘为主要人物;一是田汉于1959年编剧、张君秋等上演的《西厢记》,以莺莺为主要人物。

《红楼二尤》:取材于古典名著《红楼梦》,编剧陈墨香。

尤二姐和尤三姐随母亲去贾府做客,被贾琏看中。贾琏千方百计引诱尤二姐,二姐性格软弱,羡慕贾家的富贵豪华,不顾尤三姐的反对,做了贾琏的外妾,并把母亲和妹妹接来同住。贾琏约贾珍一起来调戏尤三姐,被尤三姐怒骂后赶出去。尤二姐知道尤三姐喜欢江湖人士柳湘莲,托贾琏外出时寻找。柳湘莲闻听心中大喜,以鸳鸯剑作为媒证,送与尤三姐。后柳湘莲听了薛蟠的挑拨,对三姐的贞洁产生了疑问,遂生反悔之意,来到尤家索要鸳鸯剑。尤三姐心中万分委屈,却难以表明,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抽剑刎颈而死。柳湘莲后悔莫及,厚葬三姐立志不娶,云游四方而去。三姐死后,尤二姐的事情终于被王熙凤知道,王熙凤对此恨之入骨,却装出亲热的样子,把二姐骗入贾家,趁贾琏外出之际,百般虐待,尤二姐不堪忍受,吞金而死。

尤三姐、尤二姐两个纯洁、清白的女孩子,一个刚烈,一个柔弱,都希望得到爱情和幸福,但结果是双双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荀慧生演出《红楼二尤》,前饰尤三姐,后饰尤二姐,把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人物表现得淋漓尽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