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挫折教育:培养孩子生命意识的重要性

挫折教育:培养孩子生命意识的重要性

时间:2023-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9年8月的一天,一个鲜活的生命逝去……部分孩子缺乏对生命的认识和尊重。在这种情况下,“挫折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是,很多家长不懂得科学地鼓励自己的孩子,一边提出高要求,一边是对孩子“不上进”的焦虑。再次,学校教育要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开展“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培养孩子生命意识的重要性

2019年8月的一天,一个鲜活的生命逝去……

这令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我深思:是什么样的内心痛苦,可以让一个不经世事的孩子,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我们的教育到底缺失了什么?一个个疑问回旋在我的大脑深处,逼迫着答案的出现。

部分孩子缺乏对生命的认识和尊重。余华在《活着》中说道:“你千万别糊涂,死人都还想活过来,你一个大活人可不能去死。”可是,对于生命的意义,很多活着的人却越来越想不明白了。现在的初、高中生大多还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4+2”的呵护中。父母家人对他们生理和心理的过度保护,以及家长、教师对完美主义的追求,导致学生的责任心大大下降,导致学生的责任意识淡薄,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不负责任,甚至对自己的生命都不负责任。孩子,如果你看到了这篇文章,记住,你的生命只有一次,任何时候都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就像作家梭罗每天早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自己说:能活在世间是多么幸运的事啊。所以,不管你是难过还是痛苦,遇到学业的挫折还是情感的挫折,都不要轻言自残、轻生、自暴自弃,而是要坚强地活下去。余华的《活着》中还说过:“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人生能够追求的东西很多,但是所有浮华没有了生命作为支撑,也会变成黄粱一梦。对于如何面对生死这件事,我们更应该传授给孩子生命的意义与可贵,让孩子学会珍惜生活的美好,从而感谢生命,敬畏生命。

我们的教育,不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很少正视“挫折教育”。研究表明,意志力薄弱、耐挫折能力差是当代青少年的通病,是困扰青少年教育的突出问题。现实中,家长的娇纵与教师的无奈造就了学生任性的个性,畸形的爱与过重的学习压力造就了学生易碎的内心,很多学生往往因承受不了困难、委屈、批评、责备等打击而轻言放弃。在这种情况下,“挫折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平复学生的骄傲情绪,使学生真正享受成功的喜悦,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这一点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不谋而合。

其次,教育者请正视孩子的“孤独”。教育的目的在于塑造孩子,让孩子更幸福,更有价值感。可是,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在面对困扰、纠结,内心痛苦,甚至挣扎的时候,宁愿伪装得很好,宁愿孤独,甚至放弃生命?这时候家长在哪里?老师在哪里?同伴在哪里?答案是:都在他/她身边呀!那么,为什么孩子不去求助呢?兴许他们求助过,只是身边的人没有看到。爸爸妈妈对孩子说:希望你学习好、身体棒。我们爱你,不希望你不乖!教师对孩子说:希望你成绩往上提,其余什么都别想,因为我们要你考大学!同伴们说:我们和你一样孤独,没人告诉我们该怎么解决这些困扰!于是,他们尝试各种自救的方法,孤独地探索着自救之路!

教育者啊,我们的孩子,本质上是个人,可能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候、贪玩的时候、想偷懒的时候、对异性产生爱慕的时候、对人情世故想不通的时候……这时请你能够成为他们的益友,体谅他们,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和他们一起关注心理健康,探寻内心的成长之路。(www.xing528.com)

身为一名高级中学校长,这篇案例中的种种启示,更赋予我力量。

首先,继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校内外运用多种方式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便于学生、教师和家长了解一些心理保健常识,减少心理问题或者心理疾病的发生;多种途径提高大众心理求助意识,学生的严重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最初大都是由不良情绪、错误认知、应激事件等不是很严重的问题逐渐发展而来的。所以,学生、家长和教师都要有基本的心理保健意识,遇到心理困惑时,及时求助专业心理咨询,寻求高效帮助,避免问题严重化。

其次,加强家校联系,帮助家长们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到了高中阶段,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普遍迫切,在这个时候,他们会本能地对孩子投入更多的关注,对孩子们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些年,有好多家长的明智做法值得大家普遍学习和效仿。但是,也有一些家长单方面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注重学生内心体验,无法有效地激励学生,反而“家长很着急,学生很散漫,理想很远大,现实太骨感”。出现这种怪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水平本来就参差不齐,对于每个学生而言,科学且适合他/她的目标是:比自己的现有状况好一点,自己努力一下可以达到。一旦这样的目标实现了,带给学生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将会推动他/她去实现下一个目标。相反,如果一次性对学生提出一个很高的要求,学生是很难有充足的信心去实现它的。可是,很多家长不懂得科学地鼓励自己的孩子,一边提出高要求,一边是对孩子“不上进”的焦虑。因此,我们要在家长会或者在开展家长课堂的时候,普及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教师和家长提出的要求要合理,要因人而异,不能强求一律,更加不能把分数作为评判孩子的唯一标准;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即使批评也要讲究技巧,要知道“糖衣良药”比“苦口良药”效果要好得多;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感到自己还有可取之处,从而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自己首先应该遇事不慌张,不气急败坏,在孩子遇到挫折时,要帮助孩子分析问题,提出参考建议,要让孩子感到自己并不是在孤军奋战。

再次,学校教育要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开展“挫折教育”。定期联系相关基地有计划地开展行为训练和拓展训练,比如:我们在今年五月中旬组织高一、高二年级学生参加“重走长征路”主题活动,就是让孩子们对长征文化有身体力行的感悟,增强他们的意志品质,激发奋斗精神。通过这些训练让学生从温室中走出来,学会合作,敢于承担责任,自我锤炼,加强自理能力和适应能力训练,承受能力提高了,自然会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人一生可能灿烂,也可能腐朽。人生的道路是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而历史,则是人的社会进程记录。越是目标高远,越是容易成功,这是一种信念以及意志力。破釜沉舟,每一刻我们都在付出时间付出生命,坚定信念,一切都在前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