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合唱艺术与中西经典鉴赏-1930年至1949年的发展时期

合唱艺术与中西经典鉴赏-1930年至1949年的发展时期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个发展时期主要是围绕爱国、革命、抗日救亡等时代主题的合唱创作,更多的是体现民族精神的作品,且合唱的量和质均较以往大幅提高,多为节奏明快、形式短小的二声部合唱,如冼星海的《救国军歌》《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张署的《洪波曲》、陈红的《上前线》。

合唱艺术与中西经典鉴赏-1930年至1949年的发展时期

第二个发展时期主要是围绕爱国、革命、抗日救亡等时代主题的合唱创作,更多的是体现民族精神的作品,且合唱的量和质均较以往大幅提高,多为节奏明快、形式短小的二声部合唱,如冼星海的《救国军歌》《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张署的《洪波曲》、陈红的《上前线》。具有专业水准的混声四声部合唱如黄自的《抗敌歌》《旗正飘飘》、贺绿汀的《游击队歌》、江定仙的《为了祖国的缘故》等,其结构较为复杂、合唱配置更为丰富,特别是随后的创作题材、内容更加广泛,形式、风格进一步丰富多彩。江定仙的女声三声部合唱《春晚》、冼星海的男声二声部合唱《茫茫的西伯利亚》、贺绿汀的无伴奏合唱《垦春泥》等,这些作品在创作上较前更为丰富,技法的处理上更为得当,在对位化和声织体与同节奏织体的对比、结合上更为突出,音乐创作的专业性更趋明显。

这一时期,合唱作品突出的民族风格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直接反映抗战热情、民族精神、现实生活等题材的大型合唱逐步诞生。如冼星海的《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刘炽等的《七月里在边区》、郑律成的《八路军大合唱》、马思聪的《民主大合唱》《祖国大合唱》《春天大合唱》、吕冀的《凤凰涅槃》等,他们都以不同的方式和角度抒发对祖国的无限热爱,颂扬祖国。黄自的合唱《长恨歌》精巧细致、生动鲜活,富有极强的感染力,展现了高超的创作技巧、强烈的民族音乐色彩,堪称当时合唱作品的精品。尤其是1939年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光未然词)更是集民族音乐素材、民间音乐形式以及当时抗日歌曲音调与西洋音乐写作的复调技法于一体,成功创作了既有时代精神又有中国特色的大型合唱,抒写了中国近代合唱的神话,为中国合唱立起了一座伟大的丰碑,也为后来合唱的发展打下了新的基础。(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