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合唱艺术与中西经典鉴赏:第五个发展时期

合唱艺术与中西经典鉴赏:第五个发展时期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的作品恢宏大气,反映了古今中外的文化传统和哲学思考,创作思想深邃、技法前卫,如谭盾的歌剧《九歌》《马可·波罗》《茶经》《秦始皇》等;有的作品虽短小,但内涵丰富,视角独特,技法新颖,更加多元,如在2009年第四届“帕拉天奴”杯作曲比赛中,曹广平的无伴奏女声三声部合唱《天湖·纳木错》、赵俊毅的《舞动的土地》、韩珂的《山歌学舌》等。

合唱艺术与中西经典鉴赏:第五个发展时期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合唱创作更加开放,尽管还不能对其发展做过多议论,但在全国性的相关大赛中,许多优秀的合唱作品已初露头角。有的作品恢宏大气,反映了古今中外的文化传统和哲学思考,创作思想深邃、技法前卫,如谭盾的歌剧九歌》《马可·波罗》《茶经》《秦始皇》等;有的作品虽短小,但内涵丰富,视角独特,技法新颖,更加多元,如在2009年第四届“帕拉天奴”杯作曲比赛中,曹广平的无伴奏女声三声部合唱《天湖·纳木错》、赵俊毅的《舞动的土地》、韩珂的《山歌学舌》等。尤其是《天湖·纳木错》,它是藏民族文化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的成功之作,在保持西藏民族旋律调式、调性特色的前提下,在和声复调、织体、音色、力度、节拍等方面做了与藏民族音乐既相一致又有一定超越的探索,有目的地运用多种技法实现了再创造,以拓展音乐的叙事空间和丰富表现力。同时,该作品蕴藏着民族宗教文化中的世俗与世俗人文中的宗教,凸显了多元世界的瑰丽。

通过以上五个时期对我国百年来的合唱艺术进行梳理,可以看出:我国合唱艺术在借鉴西洋经验中起步;在“洋为中用”并渗透民族音乐元素以及创作技法中探索;在发展和凸显民族特征中壮大;在多元的创作思想中创新。因此,我国合唱艺术虽仅有百余年征程,但已奠定了其屹立于世界合唱艺术之林的基础。尤其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日新月异、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人们对精神的追求会远胜于对物质的渴望。同时,随着文化创新思维进一步深入人心,求新求变的追求时刻触动着人们的心弦,这将促使合唱创作的多元性得以进一步发掘,具有时代印记、民族风骨以及浸染世界特质的合唱精品也会随时代发展而诞生并大量涌现,为中国合唱事业的传承和创造、为人类世界的和谐作出贡献。

【注释】

[1][美]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利斯卡著;汪启璋等译.西方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90.(www.xing528.com)

[2]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28.

[3]孙从音.合唱艺术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