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方音乐作品中的钟声象征重大事项与宗教信仰

西方音乐作品中的钟声象征重大事项与宗教信仰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许多西方音乐作品采用了教堂的钟声,以此象征某些特定的崇高事物、重大的事项,如诞生和死亡;或表现宗教性的内容,如纯净的心灵和神圣的信念等。从乐器上看,从原始的骨笛、陶埙到青铜器时期的编钟,以至如今的各种电子乐器,乐器的产生与发展和人类的发展密切相关。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审美需求,导致了不同乐器的诞生。

西方音乐作品中的钟声象征重大事项与宗教信仰

1.能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式收集、感受和整理自然与生活中的各种音响,并能通过对自然音响的选择和组合,认识自然音响如何转变为音乐作品或成为某种文化符号,初步形成运用自然音响创造和表现生活感受的能力。

说到音乐,人们头脑中想到的往往是由训练有素的演奏者,用制造精良的乐器,按照精心谱成的乐谱或一定的规律演奏的音响形式。其实,自然或生活中的各种音响也可以成为音乐的有机组成部分。对自然或生活中的各种音响进行整理和选择,并按照一定的手段和方式将之组织起来,也可以成为一首美妙的乐曲。

许多乐器就是由生活用具演化而来。人们用生活中的某些发音体敲打节奏,为自己的歌唱伴奏,从而使该发音体演变为乐器,并促成某一音乐形式的诞生。我国新疆地区有一种乐器叫做“阔塑克”,由人们吃饭用的调羹演变而来,至今仍保持调羹的形状;而箫源自芦苇,古人听到风吹芦苇发出的美妙声响,便有意识地用芦苇制造乐器。

许多作曲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加上某些自然或生活中的音响,如各种“醒脑音乐”,以自然水流声、鸟鸣、秋虫等音响作为背景,再加入器乐。斯托克豪森的《青年之歌》、瓦雷兹的《沙漠》等就是这样的例子。

一些音乐家直接将生活中的各种音响组织成为音乐。如约翰·凯奇在他的《想象的风景第四号》中,使用的所有“乐器”就是12台收音机,每台收音机由两个人操作。在这部作品的乐谱上,作曲家只是标出了每台收音机接收的波段、音量的大小、开或关的时间等。这样,我们生活中收音机发出的声音就组成了这部音乐作品,并且,这些音响具有不确定性。而在《破铜烂铁》中,厨房里切菜的声音、锅碗瓢盆撞击发出的声音、厨师的吆喝声等;牌桌上抽牌的声音、打牌人喝水吃苹果的声音等;小弄里一群年轻人拍打篮球发出的不同节奏、篮球打在不同地方发出的不同音色、以及清洁工打扫卫生时发出的有节奏的声音……这些生活中的各种音响组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曲动听的音乐,也使得这部作品有了鲜明的音乐特色。

一些音乐作品是对自然或生活音响的惟妙惟肖的模仿。如二胡独奏曲《赛马》中对马叫声、马奔跑的声音的模仿;《百鸟朝风》中对各种鸟叫声的模仿;海顿《时钟交响曲》中对时钟机械走动声音的模仿;《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中对骆驼队行走声音的模仿……有些时候,这种模仿还带有象征意义。如许多西方音乐作品采用了教堂的钟声,以此象征某些特定的崇高事物、重大的事项,如诞生和死亡;或表现宗教性的内容,如纯净的心灵和神圣的信念等。教堂的钟声作为一种特定的生活符号和文化象征,已经铭刻在人们的意识或潜意识里。

凡此种种都说明,自然或生活中有许多音响都是极具潜力的,只要我们细心倾听,加以利用,便能使之成为美妙的音乐。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和对此类作品的听赏,学生将能有意识地采集、整理生活中的音响,并尝试创作这类乐曲,以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进而加深音乐与生活关系的认识。

2.能通过对不同音乐作品和其他艺术作品的欣赏,感受音乐作品对不同生活情感表达方式,初步形成用音乐表达生活情景的能力。

音乐作品是由人创造出来的,其中往往凝聚了创造者的思想情感、对生活或世界的认识等。在音乐中,我们能很明确地感受到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欢乐、悲伤、痛苦、恐怖等各种不同的情绪和情感。比如,柴科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又名《悲怆》),所有人都能从这部作品中感受到极大的悲怆,没有人会认为这是一部欢乐的乐曲;潘德列茨基的《广岛受难者的挽歌》,使即便是不了解这部作品内容的人,也能感受到其中极端的紧张、恐怖气氛,因而意识到某种悲剧性事件的发生;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等圆舞曲,轻松活泼,优美动听,使人心情舒畅、心旷神怡。

而在一些流行音乐中,情感或情绪的表露往往更为直接、更为大众化。例如,在流行歌曲中,歌词描述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碰到的一些事情,抒发的往往是每个人都可能会有的某种情感,并且旋律好听好唱,人们很容易与之发生共鸣。如反映家庭主题的《常回家看看》、反映社会主题的《相约九八》、反映爱情主题的《一无所有》等,歌唱的都是发生在大家身边,与人们息息相关的事情。因而,其抒发的情绪情感更为大众化,也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此外,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由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和习俗,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传统,其音乐所反映的生活情景各不相同,音乐风格也有很大的差别。如中国北方的蒙古族哈萨克族等,多以放牧为生,在他们的舞蹈中常有许多由骑马演化而来的动作,音乐和舞蹈都刚劲有力;而傣族壮族等生活于南方,主要从事农业劳动,其舞蹈常与种植、舂米有关,音乐与舞蹈舒缓、柔和……只要细心观察,我们往往能从音乐中感受到其诞生地人们的生活风情。(www.xing528.com)

同时,在其他艺术作品中,我们同样能感受到某种生活情感的表达。如世界名著悲惨世界》中向我们展示的各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以及围绕这些人物所发生的故事;傣族舞蹈、藏族舞蹈等民族舞蹈中具有生活气息、再现某些生活场景的舞蹈动作;蒙克的油画呐喊》,用扭曲的线条、变形的形象、夸张的色彩对比,传达出了人物内心的紧张、恐惧、不安等情绪……这些不同的艺术形式用不同的表现手法,传达着作者的情绪情感体验。

因而,在音乐教学中,以音乐为主线,结合这些表达着生活情感的艺术作品,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在对各种不同艺术形式表达生活情感的不同方式的比较中,能够深化学生对音乐表达生活情感的认识,并启发学生尝试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

3.有兴趣探究音乐的起源,了解音乐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养成通过音乐方式对生活进行观察、评价、反思的习惯和能力。

虽然关于音乐的起源有着多种不同的说法,但不论音乐如何起源,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音乐是一种由人创造的、在人们的生活中产生并伴随着人们的生活而发展的艺术形式。

首先,音乐伴随着人们的生活产生和发展。从乐器上看,从原始的骨笛、陶埙到青铜器时期的编钟,以至如今的各种电子乐器,乐器的产生与发展和人类的发展密切相关。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审美需求,导致了不同乐器的诞生。

再从音乐本身来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音乐也由简单逐渐向复杂发展。如中国古代原始歌曲《候人歌》,歌词只有四个字:“候人兮猗”;《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宀六”等,都是较为简单原始的音乐形式;《相和歌》是一个由简单发展到复杂的音乐形式。

它的原始形式是清唱的“徒歌”。在“徒歌”的基础上,人们加入了帮腔,这种歌曲被称为“但歌”。接下来,唱歌的人手里拿着“节”为自己的歌唱打节奏,其他人用弦乐器和管乐器为歌者伴奏,便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相和歌”。最后,“相和歌”又发展成了更为复杂的大型歌舞大曲”。无论简单还是复杂,各个时期的音乐都和当时的生活密切相关。

其次,音乐反过来又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音乐,电视节目有主题曲:插曲、背景音乐;商场中、饭店里有环境音乐;人们携带随身听、MP3等随时享用音乐……音乐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儒家早在两千年前就指出音乐对人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并认为音乐与政治相通(“乐与政通”),好的音乐能促进人心和谐进而促进社会和谐。中国先秦时期还流传一些音乐影响生活的故事,例如韩娥过雍门受辱而悲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令那里的人们沉浸在悲哀的气氛之中;“知音”的故事则表明音乐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媒介。音乐对改善人类道德情操的作用则是东西方历代人们的共同认识,如音乐起重大的民族凝聚作用,能在战时鼓舞士气等。人们一旦意识到音乐对生活的影响,就能更好地利用音乐为人类服务,改善自己的生活。

同时,音乐不仅反映生活,也表现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和看法,或对社会的批评。中国早在周代就设有专门的采风官,负责到民间采集民歌,了解民情,向统治者汇报,统治者则根据民歌所反映的民情调节治理国家的政策法令。这是因为民歌是民众的心声,它总是真实地反映大众对现实的态度和看法。今天的音乐,也具有类似的功能;它总是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意愿。历史上许多作曲家都用音乐来表明自己的生活态度、理想,或批判社会、鞭笞时弊。欧洲19世纪肖邦的音乐就被认为是“藏在花丛中的大炮”,它对波兰民族解放运动起了重要的作用。20世纪勋伯格的《一个华沙幸存者》,是对法西斯的控诉等等。通过学习、了解、感受和尝试创作这样的音乐,培养学生利用音乐观察、反思、评价生活的能力。

本模块从多角度揭示音乐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在综合艺术活动中感受音乐与生活的关系,在理解这种关系的同时理解音乐的意义,并尝试利用音乐来表现生活、改善生活,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思想情感,从而使自己成为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身心健全的一代新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