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艺复兴时期中西经典鉴赏成果

文艺复兴时期中西经典鉴赏成果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艺复兴时期,追求人的尊严和价值,要求个性解放,重视现世生活,崇尚理性,提倡科学,主张音乐为人服务这些思想观点成为社会的时尚。这就是文艺复兴对人类最重要的贡献,是西方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历程。这种“复合唱风格”的合唱被认为是文艺复兴时期宗教性合唱音乐的最高成就,是世俗与宗教交融的成果。

文艺复兴时期中西经典鉴赏成果

文艺复兴时期,追求人的尊严和价值,要求个性解放,重视现世生活,崇尚理性,提倡科学,主张音乐为人服务这些思想观点成为社会的时尚。为抨击封建宗教神权对人们思想和精神的禁锢,歌颂人文精神的理性,加速封建制度崩溃,音乐真正从宗教的圣坛走向民间。这就是文艺复兴对人类最重要的贡献,是西方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历程。音乐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标志,全面推行一种新的人生观生活方式,推动思想意识、文艺观念的全面变革,为此,在其领域创造了优美典雅的合唱艺术,如弥撒曲(Mass)、经文歌(Motet)、牧歌(Madrigal)、尚松(Chanson)等多声部音乐。

15世纪的英国作曲家鲍尔,首先创作了一种单、双乐章均有的弥撒曲套曲,如《慈悲的拯救者》,这极大地提高了欧洲的合唱水平。而后,“勃艮第作曲家”(对聚集在这一地区的北欧作曲家的统称)进一步发展了意大利、法国传统的复调音乐,并兼顾了自身音乐和谐、明朗等特点,形成独有的风格。特别是宗教作品带有强烈的世俗味道,并在风格上一反中世纪教堂音乐复调的遗风,对后来的音乐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拉索是这时期合唱艺术的标志性人物,他一生创作的近千首弥撒曲、经文歌、牧歌、尚松等作品中,最重要的是《大卫的七首忏悔诗篇》。紧接着是威尼斯乐派,其代表人物是乔瓦尼·加布里埃里。他在其经文歌《在教堂》里“采用两个、三个、四个、五个合唱队,各有不同的高低音组合,各与一些音质不同的乐器掺和,或相互应答,或独唱声部交替咏唱结合在一起形成结实的印象高潮”。这种“复合唱风格”的合唱被认为是文艺复兴时期宗教性合唱音乐的最高成就,是世俗与宗教交融的成果。其后不久是牧歌的出现,代表了这一时期人文精神得以彰显的新面貌,尽管与以前同一名称,但实质上没有太多联系。以往是四声部为主调风格,甚至有五声部、六声部,后期在声部间却出现了半音化和声、半音体系,且运用了“绘词法”,宣叙调节奏也被大量运用,体现强烈的色彩对比。[1]最后是具有法国鲜明民族风格色彩的世俗合唱体裁——尚松。这种合唱方式虽有对以往尚松的模仿,但绝大多数是以主调风格为主,各声部以同步节奏陈述歌词,音乐根植于诗歌的韵律,节奏鲜明轻快,爱情在歌词中占有很大比重,反映了其精神内涵的世俗特征。德国的复调利德(Polyphonic)也是这时期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继承以往利德的基础上(一般为三个声部,旋律在最高声部)发展为四个声部,旋律为固定声部,其余三个声部围绕其构成复调织体,体现了世俗的旋律与宗教复调技术的结合。

音乐逐渐脱离教会规定的调式,向大、小调发展,而原来的教会音乐也开始描绘大自然,表现人的感情。在形式和技法上,复调处于发展的高峰。合唱中,各声部都起同等重要的作用,由一个声部呈示主题,其他声部依次追随模仿。声部之间大量采用协和音程,只有在情绪非常激动时才谨慎地选用不协和音,变化半音是禁用的,“高潮”这个概念几乎不存在,终止式很不明显,“渐慢”“渐弱”这种术语仅仅处在萌芽时期。弥撒曲和经文歌本质上还是非人格化的,不能掺入戏剧性的处理,不能使用带有波动的人声;世俗音乐和牧歌则可以稍自由一些,但要保持一定程度的抑制,不能豪放地进行表现。其节奏严谨,重音按歌词的需要进行安排并与歌词的抑扬顿挫相联系,旋律以级进为主,小节强弱规律几乎没有,且演唱速度、力度必须做到平稳流畅,适当控制声部间的退让,使其交错、楔榫妥帖。这时期的合唱作品几乎都是无伴奏的,使用的也基本上是重复合唱声部。(www.xing528.com)

总之,文艺复兴时期是合唱艺术发展的关键时期,它令脱胎于宗教艺术的世俗合唱与宗教合唱携手并进,并达到有史以来的高峰,体现了欧洲各国世俗合唱艺术的风采,彰显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人文主义思想的渴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