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巴洛克时期的合唱艺术与中西经典鉴赏

巴洛克时期的合唱艺术与中西经典鉴赏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约始于1600年的巴洛克时期是欧洲音乐史上一段动荡的岁月,直至1750年塞巴斯蒂芬·巴赫的逝世才结束。后借此术语表示17、18世纪欧洲德奥装饰华丽的建筑风格,同时也借用来描述1650—1750年与之相比拟的文学、绘画、音乐等。巴洛克流派先后在意大利、法国、德国和英国昌盛,期间涌现了一批对后世很有影响的作曲家。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清唱剧是卡瓦利埃里在1600年创作的《灵魂与肉体的表现》,尽管那时还没有“清唱剧”这一称谓。

巴洛克时期的合唱艺术与中西经典鉴赏

约始于1600年的巴洛克时期是欧洲音乐史上一段动荡的岁月,直至1750年塞巴斯蒂芬·巴赫的逝世才结束。

“巴洛克”一词可能源于葡萄牙文“Barroco”,是当时对形状不规则、怪诞、带有许多涡形雕饰的珍珠的专称。后借此术语表示17、18世纪欧洲德奥装饰华丽的建筑风格,同时也借用来描述1650—1750年与之相比拟的文学、绘画、音乐等。另外,“巴洛克”也成为夸张、传奇、怪诞等特征的代名词。

歌剧的产生和发展成形是这个时期的标志,合唱也成了歌剧里的主角。1594年,诗人里努契尼和作曲家佩里合作的《达芙内》在佛罗伦萨首演,奠定了歌剧最早的成就。清唱剧、大合唱及歌曲、组曲、协奏曲奏鸣曲等体裁纷纷出现并逐渐巩固,为古典乐派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巴洛克流派先后在意大利、法国、德国英国昌盛,期间涌现了一批对后世很有影响的作曲家。

清唱剧用独唱、重唱、合唱来表演,源于宗教,是一种类似歌剧的大型声乐题材,采用戏剧样式,但不用舞台布景、服饰、舞台动作等。在清唱剧中,合唱用于陈述故事以及总结或评论情节,起注释的作用。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清唱剧是卡瓦利埃里在1600年创作的《灵魂与肉体的表现》,尽管那时还没有“清唱剧”这一称谓。后来亨德尔的《弥赛亚》等作品开始注重合唱,使得以合唱形式为主的清唱剧走向成熟。

康塔塔和清唱剧在表演形式上有雷同之处,均由宣叙调、咏叹调、咏叙调、二重唱与合唱组成。但它可以兼有宗教和世俗题材,戏剧性稍逊于清唱剧。康塔塔在17、18世纪的英国、法国、德国较为流行,尤其是巴赫的《我们的主是坚固堡垒》《太阳神和牧神的争吵》《咖啡康塔塔》《农民康塔塔》等世俗作品,使康塔塔达到一个高峰。(www.xing528.com)

受难曲是一种古老的宗教音乐体裁,用以表现《圣经》福音书中耶稣受难的故事。事实上,早在中世纪就已出现表现耶稣受难的圣咏形式(接近“宗教剧”的《耶稣受难乐》)。受难曲自14世纪末至17世纪中叶经历了“素歌受难乐”“应答受难乐”“受难清唱剧”几个阶段,直到《马太受难乐》(巴赫)等历史杰作的出现,才宣告本音乐体裁的成熟。

复合唱风格,即由多个唱诗班叠加演唱以及与独唱、合唱团、乐队结合为协奏风格等,这些声乐体裁都蕴藏着宗教的内涵,但时代的发展,又使它具有世俗与宗教的二重性,促使弥撒曲、经文歌等合唱体裁进一步提升。如蒙特威尔第的六声部低音“仿作弥撒”体现了复合唱风格和气势恢宏的巴洛克特点;又如其他作曲家创作的“协奏弥撒”“康塔塔弥撒”等,展现了器、乐相结合的魅力;再如弥撒曲借鉴了牧歌的创作技法,以体现宗教与世俗的结合。另外,许茨的四声部合唱加数字低音也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综上所述,巴洛克音乐的特点有三个:第一,追求表情和动力,强调情感的表现,善于汲取民间音乐的养料,这使其旋律的表情作用变得日益重要,主调音乐的比重也逐渐增加,复调退居从属地位,乐句装饰音的缀饰、数字低音的即兴变化成为其特征;第二,建立了大、小调体系,确立了和声功能的运用且将其稳定下来(协和—不协和—协和),使其成为音乐表现的主要推动力;第三,小节线划分强弱拍率的作用也被确立,速度、力度等对比成为加强戏剧性的重要推手,这意味着音乐的丰富情感内涵越来越被作曲家重视。当然,由于当时受到宫廷的庇护和影响,巴洛克音乐有浮夸、炫技和过分追求形式美的特点,从某种角度而言,这也是缺点,即忽略了真挚的感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