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声乐技巧训练的目的与要求,歌唱发声的核心内容与重要因素

声乐技巧训练的目的与要求,歌唱发声的核心内容与重要因素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声乐技巧训练的目的与要求明确歌唱发声的目的与要求,有助于大家在歌唱发声时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在发声练习的过程中,要更好地把握连、顿、强、弱等全面的歌唱发声技巧,使歌曲的表现手段更加丰富,从而使歌曲的演唱能力进一步增强。歌唱发声时,喉咙的打开、喉头的稳定是歌唱基本功训练的核心内容,这也是歌唱声乐技巧能否顺利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声乐技巧训练的目的与要求,歌唱发声的核心内容与重要因素

声乐艺术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它对技术性与实践性要求都比较严格。对一名声乐演唱爱好者来说,单纯地从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和文献资料中去摸索是远远不够的。若想将一首歌曲唱好,他还必须通过歌唱发声练习的途径,在亲身的体会、认识中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使演唱水准达到一个完美的、理想的艺术境界。

(一)声乐技巧训练的目的与要求

明确歌唱发声的目的与要求,有助于大家在歌唱发声时进行针对性的训练。简单地说,歌唱发声的目的与要求,就是将歌曲演唱中对声音所要求的各种技术细节,通过有规律、有组织的发声练习,不断调节歌唱器官的协作运动,从而提高歌唱发声的生理机能,促成并保持一个规律的歌唱状态,使歌唱发声的技术成为歌唱表现的重要手段。所以只有充分地熟悉、了解声乐艺术特有的规律性,才能更好地驾驭声乐艺术的演唱。

在声乐训练与演唱中,总会遇到各类问题。有人认为歌唱发声练习不重要,是声乐演唱中可有可无的,只是在准备歌唱前的热身,认为在练唱前大喊几声将嗓子打开就足够了。其实不然。应改变日常生活中自然的发声习惯,形成符合歌唱发声的习惯和状态。练声的目的是为了巩固、调节自身的嗓音,从而形成良好规律的发声状态,并将这种歌唱状态运用到歌唱中去。因此必须明确练声的目的何在,而不是简单地“发声”。

歌唱发声练习首先要求每位声乐演唱者对歌唱发声器官的生理部位及其功能特性有一定的了解和熟悉,掌握歌唱发声的基本理论原理,其次通过科学的训练进行反复摸索、学习和一定的演唱实践来消化和验证歌唱的规律性。因此,在发声训练过程中要了解以下几个注意事项。

(1)正确的发声与咬字、吐字的准确性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字与声的结合练习,可以提高唇、齿、舌的灵活运用能力,使之更加完美而生动地表现歌曲的情感和内容。

(2)保持正确的歌唱姿势在声乐训练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进入良好的歌唱状态必须具备正确的唱歌姿势。这也正如沈湘先生说过的:“歌唱是一种运动,任何运动都需要有一个适当的、合理的身体状态,唱歌这一运动则需要良好的姿势。”

(3)要合理恰当地运用好歌唱的共鸣。要使声音获得饱满丰富、优美动听的音色效果,是要经过专门的训练与学习的。尤其对声乐初学者而言,这是较难把握的一项课题。共鸣训练与其他发声基础要求是分不开的,因此,它要求歌唱者通过转化母音、稳定喉头、打开口腔、调控气息等发声技术手段,把声音振响放在鼻咽腔以上的高位置头腔共鸣点上,并以此来增大音量、扩展音域范围、美化声音色彩,并最终使各种不同声区协调统一起来。

(4)在歌唱艺术演唱中,每位演唱者首先必须充分重视气息在歌唱中的实际应用。因为呼吸在整个声乐功能体系中极其重要,它是歌唱的原动力,还是歌唱的基础,脱离了呼吸,歌唱也就无处可言。换句话说,声乐上任何一项艺术技巧,都不可能是可以脱离气息的控制而独立存在的。因此,就必须首先明确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并把它作为平时声乐训练的重中之重。

(5)对音准、节奏的训练在歌唱发声的阶段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发声练习的过程中,要更好地把握连、顿、强、弱等全面的歌唱发声技巧,使歌曲的表现手段更加丰富,从而使歌曲的演唱能力进一步增强。

(6)歌唱发声时,喉咙的打开、喉头的稳定是歌唱基本功训练的核心内容,这也是歌唱声乐技巧能否顺利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与此同时,喉头位置的正确与否也是使声音自然、流畅、稳定的关键

(7)虽然歌唱是与语言相结合的综合艺术,但从开始练声起,就要同音乐结合起来,即练声在咬准字音的同时,还要有良好的乐感。音阶、连音、跳音等发声练习,不仅仅是肌肉、气息、共鸣等方面的技术训练,也是乐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练声的开始,就要把这些发声练习融入音乐当中,即要带上某些感情去演唱,也只有养成这样的习惯,才能更好地为演唱歌曲、培养乐感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综上所述,在歌唱的发声过程中,无论是声音位置、呼吸、共鸣,还是咬字、吐字等发声要素,都不能单独成立。它们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所以,要从整体的角度上去建立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才能最终取得完善的声音艺术效果,所呈现出的音乐魅力才能更强大。

(二)声乐技巧训练的几个必经阶段

歌唱的发声训练是一项复杂的活动,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而不能一蹴而就。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与实践,认为从音域的进展角度看,歌唱发声练习一般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自然的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是在人的自然声区范围内所进行的发声训练,它主要是以中声区的训练为主,掌握基本的发声方法,调节和锻炼机体的各部分肌肉组织以适应歌唱技术的需要。各个声部的训练都应该从中声区开始,因为中声区的音属于人们的自然声区,所以歌唱中的一切发声练习都应在中声区训练的基础上。中声区是歌唱嗓音发展的基础,基础必须打得扎实,这就如同盖大楼一样,若不把地基打牢,高楼就会倒塌。

因此,在还未建立牢固的发声基础前,切勿盲目地急于唱高音、拔高音、唱大歌,同时还要始终记住“欲速则不达”这个道理。此外,在这个阶段的练习中,无论是气息的练习还是乐句的练习,都应该遵守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从短到长、从慢到快、从平稳到多变的循序渐进的原则。如果违背这个阶段的原则,必将会给日后的声乐学习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2.不自然的阶段

所谓不自然的阶段是与自然的阶段相对立而言的,它主要是指在这个阶段的发声过程中,所发的每个音都是与平时生活中的发音有所区别的。比如“妈妈”的“妈”字,在平时说话时不需要对口型有所要求,但在演唱时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声音效果,就要把“挂钩”打开、口形张大,以使声音毫无阻碍地发出来。(www.xing528.com)

此外,这也是在中声区的基础上,适当扩展音域、加强气息与共鸣配合的训练阶段。还要知道,这个阶段的发声练习是歌唱发声的关键一环,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整个歌曲的演唱。为此,在这个阶段就要花费相对较长的时间,以此来巩固与加强演唱者的声音概念与色彩。千万不要急于求成演唱大的声乐作品,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等到基本的发声技术问题都得到适当的解决时,再进入高声区的训练与演唱。

3.科学的自然阶段

这个阶段以前两个阶段为基础,是指对基本的发声方法与发声技巧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与掌握,在发声的训练过程中已经逐步形成正确的声音概念。比如,具备了良好的气息控制与支持,拥有了良好的声音位置与共鸣,等等,这些技术手段在演唱中都已成为一种自然的状态。所以,在这个阶段的训练过程中,要使演唱者的音区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同时还可以做较为复杂的发声练习,以使歌声达到理想的音域范围。这一阶段要特别注意高、中、低三个声区的统一,音的过渡要自然,不要留有任何痕迹。为了达到完善、辉煌的高音色彩,还要重点加强头声区的训练,获取高位置的头腔共鸣,从而达到统一声区的最终目标。在此基础之上,便可以演唱不同程度、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了。

总之,歌唱发声的技术训练是一个曲折而又漫长的过程,要按照客观规律,遵循每一个发展阶段的原则。要在训练与实践中不断地总结、不断地体会、不断地摸索。只有这样,才能使演唱者的声乐学习与演唱不断地进步,向更新的一个台阶迈进。

(三)声乐技巧、手法的合理运用

中国清代王德晖、徐沅澂在《顾谈录》中谈道:“口中有曲,心中无曲者,纵令字正音和,终未能登峰造极。”这说明在近代以前,中国的民族声乐已经重视了歌唱技巧与艺术表现的辩证关系。掌握声乐技巧对歌曲的情感表达起着促进作用。作为一位技巧高超的歌唱者,必须有创造高品位歌唱意境的雄厚基础。然而声乐技巧的优劣与感情表达是否深刻并不完全等同。这种情形也是经常存在的:一个歌唱者拥有响亮的嗓音和高超的技巧,但如果他在进行歌唱时所投入的感情不够,那么他的歌声就不能打动人,这种演唱就不是精彩的。这就说明“技”和“艺”是不能互为替代的。相反,有些歌唱者的先天嗓音条件并不好,甚至在发声方法上还存在着某些缺陷,但他能巧妙地凭着自己的技艺去着意刻画适合他嗓音特点的声乐形象,创造出属于自己风格的艺术特色,也能受到听众的喜爱和欢迎。中国著名京剧大师周信芳就是一例。他早年嗓子很好,变声后嗓音变得浑浊沙哑,但他却能巧妙地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嗓音之长,创造出刚劲豪放的“麒派”声腔而自成一家,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由此可见,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除了应时刻锤炼自己的发声技巧之外,还要将这些技巧运用到声乐的演唱中,充分发挥它们所具备的美学功能,将歌曲中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只毫无审美地滥用声乐技巧,那当然无法打动听众。

下面介绍几种声乐技巧、手法的美学功能及在歌唱中合理运用的方法。

1.独具匠心的半声唱法

半声唱法是一种具有魅力的艺术表现手法,需要深气息支持,使喉头里面呈u 音长管状,能发出一种含蓄蕴藉、若明若暗的声音,给人以朦朦胧胧的美感,可体现一种特殊的、深邃的情绪。

2.令人瞩目的对比手法

这是歌唱中最常见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主要是经由歌声音色的明暗对比、音质的虚实对比(真假声对比)、音量的强弱对比、速度的快慢对比、音调的高低对比等来造成听觉上的反差,从而体现思绪的远近、时空的变幻、情绪的交换等复杂的变化过程。

3.绚丽多彩的华彩唱法

在歌唱中,绚丽多彩的表现方法为复杂的情感赋予一层神秘的浪漫感。在某些艺术歌曲或歌剧选曲中,须采用一种难度极大的华彩唱法,或曰花腔唱法,包括跳音唱法与各种装饰音唱法。其中,有些是曲中规定的,有些则可根据演唱者的技艺水平、审美情趣予以发挥。这种唱法仅为女高音与女中音歌唱者所用。这种唱法由于发出的声音悦耳、激昂、灵活、清晰,能给人以超越时空之感,犹如芭蕾舞中的足尖舞一样,当女演员足尖立起后,身体更加优美挺拔,呈现一种大放异彩、超越现实、通向未来的强烈美感。

4.魅力无穷的高音唱法

歌曲的最高音处多为情感强烈或者是整首歌曲的高潮之处。所说的高潮,即歌曲中主题思想集中展示、内容突出之处。此时,感情与旋律一同迸发至最高峰,听者需要一个强烈的听觉冲击,来获得听觉上与心理上的成就与满足。所以,高声区声音形象是否鲜明生动就显得非常重要。优秀的歌唱演员总是善于抓取这样的好时机,来展现自己最饱满的情感和最高超的技巧。高音虽具魅力却不能滥用。有的演员唱到高音就延长,并不顾及原作的艺术构思,每到结尾处就改成高音往上翻八度唱,以炫耀自己的技巧。这种哗众取宠的做法破坏了歌曲表现的整体美,是不可取的。

5.歌曲开头与结尾的艺术处理

歌曲的主题一般出现在歌曲开头的几句乐句中,另外,某些富于特殊情绪的乐句也是引出主题的途径。而全曲的核心是主题,是其情感与结构发展的基本依据,是形成整首歌曲音乐形象的基础,集中概括作品的思想内容。因此在歌曲的演唱中,一开始就应凝聚起高度的神情,调动最佳的发声感觉,倾注于发出第一声的那一瞬间,展示出鲜明的主题音调和生动的声音形象,这便是感情宣泄的第一关。前面论述的多种对比手法大多运用于开头与结尾。如果第一关过得很出色,能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就为整首歌曲感情的流畅抒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歌曲的结尾部分,一般是歌曲高潮乐句的尾声。有的歌曲干脆就把高潮写在结尾处。一般尾声的作用是使演唱有一个稳定与完善的交代,以加强和巩固情绪的终结,或者通过进一步的感情抒发和意境描写,深化歌中特殊的感情色调。所以,有经验的歌唱家通常在结尾处展示各种方法:由弱至强,给人以由远而近的画面推进之感;从强至弱,给人留下余音绕梁的韵味;或者干脆用一个响亮的高音结束全曲,使人以意犹未尽、兴奋愉悦之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