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声乐普修教程:歌声的共鸣与发声技巧

声乐普修教程:歌声的共鸣与发声技巧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歌唱活动中,歌唱的共鸣绝不是一种单纯形式。所以,歌声的共鸣原理既归属于 “强迫振动共鸣”,同时也具有 “感应振动共鸣”的效能。此外,还要协调口腔咬字阻气与喉部发声的复杂关系。中低音歌手振动较明显,而高音歌手较弱;男歌手较强,女歌手较弱,花腔女高音歌手几乎没有。这种 “嗅吸香味”的发声感觉在美声歌唱中称为 “高位安放”。这种张闭活动就是 “高位安放”机能。

声乐普修教程:歌声的共鸣与发声技巧

歌唱基础知识

(一)歌唱共鸣的基本原理

歌唱的共鸣,在音响学中归属于 “强迫振动共鸣”一类。所谓 “强迫振动共鸣”是指声波以物体作媒介传导到另一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共鸣。这种共鸣,对振动体和传导体的性能均有很高的要求。

在歌唱活动中,歌唱的共鸣绝不是一种单纯形式。一方面,当气息冲击声带振动构成声波后,声波再在声带周围的骨头 (或软骨)上,或是由骨头与肌肉传导到较远的口腔前部、鼻咽腔以及声带下部的气管胸腔等地方振响;另一方面,在喉咽、口腔、鼻咽所组成的发声管道内同样充满了空气,如果把这个发声管道通过某种手段 (技巧)予以调节,使管内空气柱的振动频率数与声带发出声波的频率数相同或形成倍数关系 (根据音响学的原理,一个空罐子、管子都有自己的固有频率,如果外来声波的振动频率与空腔固有频率一致时,就要发生共振)。最后,由口腔透出的声音必将不断得到美化与扩大。所以,歌声的共鸣原理既归属于 “强迫振动共鸣”,同时也具有 “感应振动共鸣”的效能。这是歌唱共鸣的基本原理。

(二)各共鸣腔的特征

1.喉咽腔共鸣的特征

在所有的共鸣腔中,喉与喉咽的共鸣是头等重要的。因为,喉咽腔形态的调节,直接关系到整个发声管道中歌声共鸣的质量。目前,仍有一些歌唱家和声乐教师不主张把喉与喉咽部看做一个共鸣腔,其理由是喉咽部离声带距离近,如果在这里形成共鸣会把声音关在喉咽腔而透不出来。那么,如何科学地运用喉咽共鸣腔?一方面,我们必须改变喉咽腔的形态与质地;另一方面,还要有一个节能高效的 “共鸣起始点”。我们知道,咽喉的质地结构如果密度较大、肌肉收缩有力、管壁比较坚固,不仅能使声音共鸣良好而且传播性能强,这样喉部在发声歌唱时亦会感觉舒畅轻松;咽喉的质地结构如果密度小,那么不仅声音的共鸣效果差且传播性能差。这里还有一个用力适度的问题,如果发声时喉咽腔的收缩用力过大,把那里的肌肉挤僵硬了,声波就堵塞住不能送往前方,所获得的音色是闷暗的,而肌肉放松 (紧张度适当)时的音色是明亮的。根据多年来的演唱与教学经验,我们给大家一个提示:经常做喉部肌肉保持相对放松时的 “打喷嚏”练习。歌唱时,用这种状态感引导发声,可以使喉头相对稳定地迅速挡气,喉部肌肉松紧适度地参与发声活动,收到较好的发声共鸣效果。

2.口腔共鸣的特征

歌唱时,口腔的负担比较繁重。一方面,通过口腔的调节可使发声通道内获得良好的基础共鸣——喉咽腔共鸣、口腔前后部共鸣,并以此两腔共鸣为基础发展更为丰富的胸腔共鸣与鼻腔上部的共鸣。另一方面,歌唱时的咬字吐词等语言形态也要依靠口腔内各器官阻气来完成。此外,还要协调口腔咬字阻气与喉部发声的复杂关系。如果语言咬吐与发声共鸣不能有机协作,势必会造成歌声与语言脱节,致使词义表述不清,失去歌曲应有的艺术感染力。

图6-1

那么,如何科学运用口腔共鸣呢?自然张开的口腔中,软腭用力提起使口腔内部呈 “拱顶”状,声波从喉头发出时,在口腔的集中点,这个点正好在硬腭与软腭交界处 (图6-1所示),此处是口腔内形成共鸣的最佳选择点。就是声乐教学中所追求的 “找到了声音安放的高位置”,也称为 “焦点”。这种口腔共鸣,既是连接下部的胸腔共鸣和上部的鼻咽腔 (头腔)共鸣的纽带,又是口腔各部位阻气咬字与发音结合的最佳点,找到了这个 “最佳点”就能运用好口腔共鸣。

3.胸腔共鸣的特征

当人们在演唱低音音调时,只要发声方法正确,用手轻轻地按住胸腔,便会感到有种麻麻的振动感,这便是声波在胸腔产生共鸣的缘故。这种振动感,不同音种的歌手体现的程度各有不同。中低音歌手振动较明显,而高音歌手较弱;男歌手较强,女歌手较弱,花腔女高音歌手几乎没有。具有胸腔共鸣的歌声宽厚深沉,泛音浓郁,听后给人以庄重威严之感,这是人声不可缺少的共鸣因素,也是一些中低音歌手着力追求的歌声共鸣。

要想构成良好的胸腔共鸣,首先必须有一个扩大了的胸部共鸣腔,没有挤压和紧张的感觉,才能使声波顺利到达那里从而形成共振。胸腔共鸣还应当与口腔下腭骨的声波振动取得联系,胸腔共鸣不仅能增强歌声的音响效果,而且能增强情感气氛。即使唱得很轻的音,如果加上胸腔共鸣,所获得的情感气氛就完全不同了。一般唱到高音时,如果增加适量的胸腔共鸣能调和声音色彩。

4.头腔共鸣的特征

头腔共鸣,指声波在鼻咽腔上部各窦室及鼻咽腔的上部空间较小且远离喉头的声带,声波从喉头发出后,一方面能获得音响学上所说的高泛音共振,使歌声得到进一步加强与美化;另一方面发声时喉部会感到省力,演唱可以持久。

具有头腔共鸣的歌声色彩明朗、辉煌,灵巧而富于表现力,特别是高声区的 “头声”,一旦获得了头腔共鸣,便会在这种高泛音共振的参与下,使声音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因此,无论何种声部的歌手,无不把寻找到这种歌声共鸣作为自己的重要目标。那么,获得头腔共鸣 (也称鼻腔共鸣)的关键是什么呢?经过探索我们发现,采用 “带着嗅吸香味的感觉来发声”的办法,能较好地解决这一关键问题。

这种 “嗅吸香味”的发声感觉在美声歌唱中称为 “高位安放”。“高位安放”是指声波从声带之上产生后,瞬即转到鼻梁平面后的鼻管道中去,从而使上呼吸道,即鼻和鼻咽腔参与发声共鸣活动。我们知道,平常的呼吸,空气仅仅经过上鼻道和下鼻道,而当我们闻到某种特殊的香味后,会刺激鼻咽顶部的嗅岭区的神经,使嗅岭区通道都打开,当带着一定流动压力的声波从口咽发出时,如果这个声波的频率与头部各窦室的固有频率发生耦合,头腔较小的空间能获得 “感应共振”,这样歌唱者就可以获得泛音丰富的头腔共鸣。需要注意的是,做嗅吸的动作时,控制气流的小肌肉使通往嗅觉区的管道变窄,气息流速加快,能立刻达到嗅岭区,这些肌肉也能使管道全部闭合,这可用于保护脆弱的嗅觉球和它的神经不受毒气的损害。这种张闭活动就是 “高位安放”机能。歌唱者通过训练后,有意识地掌握它并运用于歌唱实践中去,就能获得这种 “高位安放”声音的发声能力。

(三)混合型共鸣

混合共鸣既是歌唱中运用共鸣的实际状况,又是歌唱发声的一个重大原则,若要使歌唱获得丰满圆润、明亮统一、通畅的声音,就必须运用 “混合共鸣”。歌唱混合共鸣是指声音从声带发出后,经过喉腔、喉咽腔、口腔、鼻腔、头腔各窦室等共鸣腔,声波得到不断扩大。

在歌唱发声时,运用好混合共鸣的首要任务是弄清歌唱共鸣与声区的关系以及运用“混合共鸣”的关键环节。

1.歌唱共鸣与声区的关系 (图6-2所示)(www.xing528.com)

图6-2

(1)低声区:以胸腔共鸣为主,喉咽、口腔及头腔共鸣为辅;

(2)中声区:以喉咽共鸣、口腔共鸣为主、头腔与胸腔共鸣为辅;

(3)高声区:以鼻咽腔、头部各窦室的共鸣为主,喉咽、口腔和胸腔共鸣为辅。

意大利美声唱法中有一个重大原则,即 “头声应贯穿整个音域的始终”。所以,我们应该明确,无论演唱高、中、低三个声区中哪个声区的音,切记注意头腔共鸣的运用。

2.运用好 “混合共鸣”的关键环节

为适应演唱不同声区共鸣的要求,我们应根据音高的变化适当地、合理地调整各共鸣腔,使声音从整体上听起来符合一定的比例规律。

那么怎样的共鸣腔比例,才是符合所演唱声区共鸣要求的呢?很显然,高声区应该偏重于上部共鸣特别是鼻腔和头腔共鸣,如:男高音歌手在演唱很高的音时,会感觉到头部前上方的眉心处有明显的振动感;而唱低音时偏重于胸腔共鸣,如男低音在演唱低音时胸腔会有明显的振动感;唱中音则是口腔共鸣起主导作用。但是,为获得比较理想的整体共鸣效果,在歌唱发声时,我们应该按照演唱高、中、低三个声区时对共鸣腔比例的要求进行调配,将各共鸣腔体所组成的混合共鸣发挥到极致。

演唱曲目

(一)基本练习

练习提示

这五条练习旨在训练横膈膜弹性和控制能力,掌握 “慢吸快呼”的技巧。

(1)自然打哈欠的状态平缓吸气,腰部四周慢慢膨胀,直至后腰也有膨胀感为止,面部表情兴奋且自然,身体积极、舒展。

(2)发声时,下巴、喉头、前颈部放松,打开喉咙,用 “叹气”的感觉起音,保证每个音都叹到底。

(3)唱连音与跳音的结合练习时,注意始终保持 “吸着唱”的感觉,连音要唱得连贯。唱跳音时,在腰间快速换气,换气切记要 “轻”“快”,不发出声音,跳音要唱得扎实而富有弹性。连音与跳音转换时,注意保持发声位置的统一。

(说明:练习时,可选择从自己最容易发声的音区开始。)

(二)练声曲

说明 此练声曲选自 《孔空声乐练习曲50首》第六首。这条练声曲的难点是变化音和同一个音时值的延长,注意将变化音唱准确,同一个音的延长在这首练声曲中出现的次数比较频繁,延长时注意横膈膜力量的控制,不可用力过猛,务必保持留有余力的紧张感。曲中出现了转调,演唱时转调要准确。男女各声部可根据自身的音域情况选择用不同的调、加不同的母音进行练习。

(三)歌曲

《在我的心里》

这是著名作曲家斯卡拉蒂的一首艺术歌曲,全曲的音域适中,节奏缓慢流畅,主要表达了内心对爱情的痛苦和迷茫。歌曲是一个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演唱的时候一定要有内在音乐修养,歌曲的强弱记号表示得很详细,演唱时要注意按照提示结合应有的情感唱出强弱变化,同时注意气息的控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