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真假声的歌唱状态与声乐演唱技巧

真假声的歌唱状态与声乐演唱技巧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并且,上述歌唱发声状态应当适用于男、女各中、低音声部。②应用于女声部的歌唱,如女声的艺术歌曲演唱状态一般都属于“假声”。③应用于高声区,如当歌唱发声状态进入较高声区时,其中的“假声”成分必然增加。通过对真假声问题的上述讨论可以认为,构成真假声的成分较为复杂,在歌唱中应根据不同的音乐表现需要,科学合理地对真假声状态加以调控,使之与音乐的风格特点得到完美结合。

真假声的歌唱状态与声乐演唱技巧

歌唱中的真声通常应用于以下四种情况:①民族民间歌曲的演唱多用真声。②男声的演唱多用真声。③中、低音声部的演唱多用真声。④中、低声区的演唱多用真声。

然而,以上四种情况下所应用的“真声”,虽然名称一致,但其状态却是有所区别的。

其中,民族民间歌曲演唱中的“真声”状态应是建立在较高的喉头位置上的,当喉头位置偏高时,声带运动幅度及喉咽的共鸣空间都比较小,气息运动的力量支点也比较浅,因此所发出的声音就较为尖亮、直白。

男声演唱中的“真声”状态应是建立在较低的喉头位置及气息基础上的,当喉头位置偏低、气息位置放下时,声带的运动幅度及喉咽的共鸣空间都得到放大,气息运动的支点也比较深,因此所发出的声音就较为敞亮开放。

中、低音声部演唱中的“真声”状态应是建立在较宽厚的气息运动基础上的,中、低音声部的歌唱发声要求喉头位置放下和打开,并扩大气息的动力和增强声门对气息的阻力,以强化声带的振动作用,突出歌唱的基音效果。因此中、低音声部所发出的声音就较为深沉有力。并且,上述歌唱发声状态应当适用于男、女各中、低音声部。因为中、低音声部只应是相对于高声部而言,并不应有男、女方面的区别。

中、低声区演唱中的“真声”状态也应放下和打开喉头,但与中、低音声部所不同的是:中低声区是相对于所有声部的高声区而言的,所以其喉头放下和打开的程度均应根据不同的声部特点加以调控,只是应相对本声部的高声区而言有所放下和打开,而不应将放下和打开误解为压迫和撑粗。如男高音声部在唱中、低声区时的喉头位置和气息位置都仍需保持在恰当的状态,而不能因盲目压迫喉头和撑粗气息而丢失了高音的声音特征。

歌唱中的“假声”通常应用于以下几种情况:①应用于民族民间歌曲的某些引子或结束乐段,如内蒙古民歌《赞歌》引子中的花腔“咿、耶”和云南民歌《赶马调》结束句的吼腔“噢、噢”均是“假声”。②应用于女声部的歌唱,如女声的艺术歌曲演唱状态一般都属于“假声”。③应用于高声区,如当歌唱发声状态进入较高声区时,其中的“假声”成分必然增加。④应用于某些特殊的音乐表现,如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的男中音咏叹调《快给大忙人让路》中的一段华彩,连续的“费加罗、费加罗、费加罗……”其最后一个“费加罗”中的“费”字即可用“假声”唱到小字三组的C。(www.xing528.com)

显然,上述各种演唱状态对“假声”的应用有着不同的规格要求。

其中,应用于民族民间歌曲演唱的“假声”,应属声门完全开放,基本不发挥声带功能,而主要靠空气柱振动的“纯假声”。[3]

应用于女声部的“假声”,应属声带的轻机能,即处于声带制动作用下的“假声”,声带仍积极参与歌唱发声运动,只是相对于“真声”的声带重机能而言,其声带的振动部分受到一定的限制。

应用于高声区的“假声”,应属声带运动轻、重机能相结合“半假声”,即不论男、女声部,当唱到较高声区时,其声带运动机制都应向轻机能转换,但又应继续保持其中低声区的声带机能状态。实际上,理想的歌唱发声状态应是轻、重两种声带机能同时并存,并能随着音的高、低变化而调整声带运动的轻、重机能比例,而不应只是在所谓的换声点附近进行不同声带机能的转换。

应用于某些特殊音乐表现的“假声”一般也多为“纯假声”,但需注意根据民族民间歌曲和中外艺术歌曲等不同音乐风格加以具体调适。

通过对真假声问题的上述讨论可以认为,构成真假声的成分较为复杂,在歌唱中应根据不同的音乐表现需要,科学合理地对真假声状态加以调控,使之与音乐的风格特点得到完美结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