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声乐演唱技巧与音色提升

声乐演唱技巧与音色提升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它是在后一种影响的基础上,通过人为的歌唱生理运动机能控制和技术方法调节,来改变歌唱器官发声生理运动机制条件、运动方式、运动状态等,实施对歌唱音色的控制。[6](二)歌唱发声技术对歌唱音色的影响歌唱发声技术方法主要是通过声带振动、声门闭合及喉内软骨发声运动的工作程序、方式、方法、力度等技术要求的相互协调及综合运用予以实现的。

声乐演唱技巧与音色提升

歌唱发声技术方法对嗓音音色的影响性质与来自嗓音物质条件的影响完全不同。它是在后一种影响的基础上,通过人为的歌唱生理运动机能控制和技术方法调节,来改变歌唱器官发声生理运动机制条件、运动方式、运动状态等,实施对歌唱音色的控制。尽管人体生理机能的特征决定着每个人不同的音色特征,但是这种音色不是不能进行控制与调节的,好的歌唱技术对于歌唱的嗓音音色影响是巨大的。玛努爱尔·加尔西亚在《歌唱艺术论文大全》中关于音色的形成是这样论述的,在同一时间内有多种不同的原因可以使音色发生变化:①声音的明亮或暗浊决定于声门是缩小还是略开的。②掩盖着声带的两条假声带分开时声音来的饱满;反之,紧缩时它们束缚着声门的活动,使嗓音具有压紧的特征。③咽部也使得通过它的声音具有各种不同的音色特征与各种元音特征。这也就形成了歌唱技术方法产生的前提条件,也是流派歌唱艺术风格体系得以形成的技术基础。歌唱技术方法对嗓音音色的影响主要来源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歌唱呼吸技术对歌唱音色的影响

歌唱呼吸对嗓音音色的制约首先是一种间接制约,它只能在对嗓音器官的发声振动形成支持的基础上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呼吸是声带振动的动力源,由于发生体促使物体振动的方式影响声音的音色,因此呼吸气流对发音器官(声带)的作用方式作用力度同样对歌唱的音色起到制约的作用。我们在练呼吸时,首先可以用数数的方式进行:1、2、3、4;2、2、3、4;3、2、3、4;4、2、3、4。然后把练声加进去,气息运动作用力方向和作用力度,气柱的粗细,气息的深浅,气息压力大小变化等都会影响音色。起音方式也就是气息到达声门与声门闭合时机的不同分为硬起音、软起音和舒起音。硬起音是气息冲击声门之前声带已经闭合,故音色硬朗、结实、铿锵。软起音声带闭合于气息冲击声门的瞬间,故音色相对柔和、丰满、润泽、富于韧性。舒气起音则由于气息早于声带闭合前通过声门,故音色虚弱、懈怠。气息运动作用力方向与力度是通过呼吸肌肉控制的,呼气肌肉群收缩则气息作用力向上力度较大,这样导致声音向上冲得很厉害,声音紧张、僵硬;如果吸气呼气肌肉群相互对抗使气息流动力度有所控制,吹气方式形成气柱去激起声带的话,声音则柔和张弛有度,易于控制。此外,气息气柱的粗细和气息的深浅使声音产生相应的粗细、宽窄、明暗、厚薄等不同的嗓音音色感。[6]

(二)歌唱发声技术对歌唱音色的影响

歌唱发声技术方法主要是通过声带振动、声门闭合及喉内软骨发声运动的工作程序、方式、方法、力度等技术要求的相互协调及综合运用予以实现的。歌唱的发声是由呼吸、发声、共鸣三个环节构成的,而且还必须由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有机地协调配合才能完成。歌唱的发声与说话的发声是不完全一样的。说话是平静的呼吸状态,不需要强有力的呼吸支持,说话的声音缺乏圆润的色彩,不是音乐化的声音。而歌唱的发声是有气息支持的、有充分共鸣的、高位置的、上下统一的声音,歌声能运用自如、能强能弱、圆润达远,音色柔美持久,具有很强的穿透性。发声的方法就是将普通的声带磨炼成能发持久的、合乎科学方法的、有艺术感染力的、美妙动人的声音,使呼吸力量的大小、声带张力的强度与共鸣腔体的调节这三者之间,保持一定的动态平衡。也就是说要以最小的运动能量,运用各个发声器官的最佳状态,产生最好的声音效果。

在练习发声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起音。起音要做到十分柔和,既不能滞重,也不能漂浮;接下去的音要保持起音时同样的力度而不能使劲,要做到发声自然、气息柔和、打开喉咙、稳定喉头、声音流动,并将打哈欠、放下喉头、空气通过声门而出的三个动作,在同一时间完成。二是打开喉咙与口形。声乐中的打开喉咙是指歌唱发声时,口咽腔都能充分张开,使声音的通道畅通无阻直达头腔,产生良好的头腔共鸣。只有按字音和音高的不同要求,口腔打开得恰如其分,才能使声音圆润贯通。三是稳住喉头。我们提倡打开喉咙歌唱,打开喉咙是在喉头稳定的基础上放松打开。在歌唱的过程中,不应有任何抬上或压下的变动,同时把不需要紧张的肌肉放松,以保证气息畅通,使声带正常工作。四是声区与换声点。歌唱的音区经过训练后可以扩大,音域由低到高可分为三个声区,即低声区、中声区和高声区。当歌唱者从低音往上唱时,唱到一定的高度就会感觉声音与声音之间有了一道坎,这就是到了换声点了,到换声点时一定要经过严格的训练,使自己的声音统一。五是舌的位置。在练习时,舌头应离开后咽壁朝前一些,舌根往前是个基本功,舌根自然往上抬一点,舌应自然平放在口腔内,舌尖轻抵前下牙,舌根放松。(www.xing528.com)

声带的振动是嗓音音色的振源体,它与共鸣体关系非常密切:没有这一个,另一个也就不起作用。因此在声乐演唱训练中应该尤其重视声带机能的训练。声带振动的部分的大小、声带的厚度和长度的变化;真假声带的协调转换;这些声带机能因素对嗓音音色的影响是相当普遍的。声门闭合过严且气息较浅就会使声音尖锐、逼紧、刺耳;声门闭合太松则粗糙、浑浊,也就是漏气的声音;这就要求学生在练声时,养成良好的发声习惯,在教师的示范或详细解释的情况下进行。这些都取决于演唱者在演唱时对声带振动的控制,因此声带机能训练是初学者必须进行的练习,在演唱中应要足够的重视。

(三)歌唱共鸣技术对歌唱音色的影响

根据物理声学的理论音色首先取决于发出的人声里的泛音和基音的结合”,而泛音的产生除与声带振动机制直接有关外,同样也与共鸣管腔结构与功能特点密切相关。歌唱的共鸣有三种,头腔共鸣、口腔共鸣、胸腔共鸣。不同的共鸣是由于不同共鸣腔体结构、形状以及运作方式状态的具体差别,造成各腔体自身结构振动频率的相应差异。头腔共鸣器官体积较小,因此有利于高音泛音的形成,导致高音音色亮、高亢、悠扬;口咽腔泛音丰富,兼顾高低音,音色明朗、实在、饱满;胸腔共鸣器官体积较大,结构频率低,有利于中、低音的发声,音色浑厚、浓郁、丰满;这些是不可调节的共鸣腔体。真正导致歌唱音色的变化是通过共鸣器官中可活动结构的动作变化来进行共鸣调节的,调节三种共鸣腔体的共鸣功能是歌唱共鸣技术的主要作用。这种调节是通过喉咙开启与收缩、会厌的挺起与翻转、口盖的抬起与放下、牙关的分开与咬合、舌位的高与低、舌面的隆起与放下、唇的圆与扁、开口的大与小、口咽共鸣管及整个声道的长短、粗细以及内壁质地的软硬程度等复杂的动作来改变共鸣色彩,调节嗓音音色,给音色带来明与暗、刚与柔、圆与扁、竖与横、张与弛、通与塞、前与后、丰满与干瘪、流动与阻滞、圆润与干涩、集中与涣散、开放与掩盖等丰富的色彩变化。

(四)歌唱吐字技术对歌唱音色的影响

歌唱是声响的艺术,更是语言的艺术。歌唱语言艺术是声乐艺术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语言学的角度上看,歌唱语言的语音采用了“说子音”“唱元音”的方式。子音是借助声门以上的气息以阻塞、摩擦方式通过吐字器官所产生的声音构成语音声响。因此子音属于噪声范畴,不构成语音歌唱音响的主体。而元音则必须以声带发声所产生的规则振动,故元音属于乐音范畴,是歌唱乐音声响主体构成材料。不同元音的形成是由于声带振动产生基音后,声带、口腔的形态发声变化产生不同的共振峰,在听觉上也就产生了不同的元音。口腔形态包括口的开合幅度、唇的圆扁,牙齿的距离远近、上下颚的开合、软硬腭的抬起与放下,这些改变了口腔共鸣器形态,也产生了不同的元音,同时也是对同一元音进行音色调节的必要手段。如在发某一特定元音时倘若咽峡相对打开、软腭相对抬高、内口腔相对张大,该元音便会变暗、掩盖、靠后。反之则明亮、开放、靠前。如果双颊相对靠拢、软腭抬起、舌面呈铲形平放、咽肌直立并伴随喉器降低等,可以使元音丰满、圆润、竖立,接近西方语言元音音色。反之则甜美、亲切,接近汉语元音音色。不同语种的语音发声中,不论是元音种类的构成,抑或是元音的具体发声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从音色上把握元音发音有助于对于歌唱风格的把握,寻找元音发声技术与歌唱音色的契合点,真正发挥吐字技术对嗓音音色的制衡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