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及其在中国旅游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及其在中国旅游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上两联表明对联的产生确实要早于五代,只是人们未将其称为对联罢了。五代写对联,宋代制桃符,明代贴对联,历千余年而不衰,可见对联早已植根于民众,成为民俗,有着极强的生命力。楹联大家辈出,可以说在清朝历史中,对联有其辉煌的一页,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样,为中国文学艺术和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出了贡献,成为不朽的文化遗产。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及其在中国旅游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一)先秦至唐孕育时期

无论是古老的《诗经》,还是楚辞、汉赋,乃至六朝骈文唐诗宋词等,都有许多工整对仗的句子,这些对仗句子其实就是对联的雏形。

(二)五代出现时期

相传五代后蜀的国君孟昶,有一次命翰林大学士写一副联语,以烘托新春气氛。联语写出后他对大学士的联语不甚满意,遂亲自动手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的句子。此后仿效者增多,便形成了颇具文采,又工巧贴切的对联体式。

据专家考证,早于孟昶三百余年的唐太宗李世民也写过对联,以志情怀:“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另据史料记载,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文物中就载有唐朝人刘立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的一副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以上两联表明对联的产生确实要早于五代,只是人们未将其称为对联罢了。

(三)宋元发展时期(www.xing528.com)

北宋以后对联推广至宫廷之外,人们把对联写在桃木板上,因此有人把对联又称“桃符”。王安石有一首诗描写人们过春节的景象,“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可见那时人们就有贴春联的习俗了。

(四)明清鼎盛时期

明朝是对联发展的黄金时期。明朝的皇帝、王公大臣、文人学者,都喜欢对对子和写春联。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尤喜对联,他还亲自撰写对联。五代写对联,宋代制桃符,明代贴对联,历千余年而不衰,可见对联早已植根于民众,成为民俗,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其目的和内容主要是烘托喜庆气氛,彰显盛世太平,当然亦有教化百姓,传承习俗的成分和作用。

到了清代,对联达到了鼎盛时期,百花齐放,内容丰富多彩,适用范围不断拓宽,对联的质量之高,文学艺术性之强前所未有。楹联大家辈出,可以说在清朝历史中,对联有其辉煌的一页,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样,为中国文学艺术和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出了贡献,成为不朽的文化遗产。明清以后,文人士大夫,不善联者寡矣。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联得遇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国家楹联学会成立并发挥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各种赛事颇多,征文征稿不断,涌现出许多楹联大家高手,在创作方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许多佳作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成为新时期文化发展的一道靓丽景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