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皮影戏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

皮影戏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皮影戏据说最早诞生于2000 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及至唐五代,百戏兴盛,但依然缺乏典籍证明皮影戏的存在。据《梦粱录》记载,南宋官员仿照汴梁的瓦肆在杭州城内外修建了诸多“瓦舍”,作为皮影戏的演出场所。明清时期,皮影戏发展又迎来了新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皮影戏一波三折,一开始发展态势良好,涌现了《鹤与龟》《白毛女》等全新的皮影剧目。

皮影戏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

皮影戏据说最早诞生于2000 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史记》《汉书》等史料记载,相传是汉武帝思念病逝的妻子李夫人,大臣李少翁为其弄影还魂的故事,这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但已经无从考证。汉代,皮影戏只是有了一个雏形,或者说那个时候已经具备了一些条件,可能是通过某种特殊形式(如方术)为某个群体(宫廷)而存在[3]。及至唐五代,百戏兴盛,但依然缺乏典籍证明皮影戏的存在。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虽有学者推测唐代影戏受印度佛教“以影说法”的影响,用于佛教寺院佛法教义的宣传,但依然缺乏实质性材料的证明,只是一些主观推断。

皮影戏在唐宋时期开始流行,直到宋代才有记载影戏的文献,张耒(1052—1112)的《续明道杂志》“京师有富家子——此子甚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斩关羽,辄为之泣之,嘱弄者且缓之”,描述了观众被皮影戏三国故事感动的情形[4]

北宋时期,皮影戏发展到鼎盛时期,在宋代著名的画家张择端所绘的《清明上河图》中就描绘了皮影戏的演出场面。另外,在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文东京梦华录》中也对皮影戏进行了详细描述,皮影戏种类、人物造型、表演及影戏行业组织等情况在《梦粱录》《武林旧事》等书籍中均有记载。《梦粱录》卷二十“百戏技艺”载有“更有弄影戏者,元汴京初以素纸雕簇,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装饰,不至损坏”[5]

南宋时期,皮影戏在都城临安(今杭州)得到了迅速发展。从北宋时期的用纸雕刻逐步演变成南宋时期的采用羊皮制作,辅以鲜艳的色彩装扮。南宋时影戏行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家庭小作坊初步形成,且有女演员加入,女艺人王润卿还曾经在宋孝宗时作“御前应制”时受到过奖赏。作为普遍的娱乐休闲方式,皮影戏成为王公贵族、平民百姓都可以欣赏享受的消遣活动。据《梦粱录》记载,南宋官员仿照汴梁的瓦肆在杭州城内外修建了诸多“瓦舍”,作为皮影戏的演出场所。

明清时期,皮影戏发展又迎来了新局面。清朝统治者们十分喜爱影戏,在八旗王府中专门设置了影戏舞台和道具,艺人也经常被王公贝勒请到王府表演,称为“宫影戏”。伴随着满人入关,满汉文化的交流,皮影戏传到了关外的东北辽宁地区。皮影戏不仅广泛流传于中国民间,并且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传到了世界各地。早在13 世纪,皮影戏就相继传入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罗(泰国)、缅甸、马来群岛、日本,此后又远播英、法、德、意等欧洲国家[6]德国柏林博物馆至今还收藏有中国古代的皮影。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皮影戏受到古代弄影幻术、影子游戏、民间剪纸、汉唐傀儡表演、五代挂图俗讲、宋代说话词本等多方面的影响[7]。(www.xing528.com)

金元时代是影戏的全国对外传播时期。虽然国家动荡分裂,但是影戏艺人除了随金兵北上,一部分到南宋临安,这就带来临安影戏的繁盛;另一部分艺人向周围的湖北、湖南、安徽、江苏等地区扩散,更有西出潼关避难的艺人,这就更加扩大了影戏的影响范围。同时,随着元朝时期版图的扩展,成吉思汗大军奔赴欧亚各地,皮影戏被传播到各个阿拉伯国家,《世界伊斯兰教史》记录了这一盛况

等到了明代以后,皮影戏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原影戏的影响,地域差异凸显,文人参与到皮影创作,以写实为主,更加贴近生活。明代以后,逐渐形成北部、西部、中南部三大地域流派,各派系自立风格,为皮影戏的进一步发展注入活力。清代至民国初,皮影戏进入全盛时期。专业或业余戏班演出频繁,乐亭县当时统计有影戏班40 余个,在北京、湖北、成都等地还出现了一些影戏茶馆,达官贵族十分热衷于看皮影戏,每逢佳日节庆就会重金聘请戏班子表演。虽然清王朝后期逐渐衰落,农民利用皮影戏起义反抗,致使清政府下令取消一切皮影戏演出,将皮影艺人称为“悬灯匪”,但是在各地农村,影戏仍然禁而不止。伴随着时间的推移,皮影戏与各地民间艺术充分融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影戏,朝着多元化、专业化趋势发展。例如,河北的蔚县,皮影则传自陕西皮影,受山西蒲剧、眉户剧、蔚县秧歌、蔚县大戏等的影响形成具有蔚县特色的灯影腔。北京皮影分成东城派和西城派,东城派和河北乐亭皮影风格一致;西城派则属涿州影系列。湖北皮影划分成“门神谱”和“魏谱”两种,风格各异,分散于不同县市。皮影的唱腔也是丰富多彩,仅陕西一地就有老腔、秦腔、道情、碗碗腔、阿宫腔、弦板腔等不同类型,唱法新颖,令人印象深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皮影戏一波三折,一开始发展态势良好,涌现了《鹤与龟》《白毛女》等全新的皮影剧目。可好景不长,“文化大革命”导致民间艺术发展步伐被遏制,直到20 世纪80 年代以后,皮影戏艺人才重新被组织起来,继续弘扬皮影文化。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皮影戏面临艺人断层、传承困难,甚至消亡等诸多挑战,如何树立自觉的保护意识,更好地规划实施皮影可持续发展方案,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