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纺织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中华远古史中的重要地位

纺织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中华远古史中的重要地位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这些考古材料中,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纺织技术已达到较高的水平。1949年以前在安阳殷墟发掘所得的青铜器上附有“为铜酸所保存的纺织物遗痕”[628]。安阳殷墟是商代后期的都邑,解放前在安阳小屯YM三八八号墓中发现豆、罍之类的漆器[637],虽已腐朽,但还是可以看出上面的精美花纹,如豆腹上的夔纹和豆足上的饕餮纹;漆罍的花纹与铜罍上的很相似,反映了当时的漆器工艺已达到相当发达的水平。

纺织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中华远古史中的重要地位

商代后期纺织手工业也有很大的创造。不过,由于纺织品易朽,在考古中不容易发现实物,只能从随葬的铜器锈痕中发现一些遗痕,衣服上的花纹则可见于石刻人像。从这些考古材料中,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纺织技术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蚕桑丝织业的国家,这种手工业大概在原始社会晚期已经出现,商代后期又有很大的发展。1953年安阳大司空村发掘的商墓,其随葬器物中有蚕形玉,长3.15厘米,共有七节,保存完整,白色,扁圆长条形[627]。1966年在山东益都苏埠屯的晚商大墓里,也发现了同样的玉蚕。晚商青铜器花纹中有蚕纹。1949年以前在安阳殷墟发掘所得的青铜器上附有“为铜酸所保存的纺织物遗痕”[628]。1929年殷墟第三次发掘,在小屯村西北地十八·二号墓出土戈形兵器,上面有“极显著的布纹”[629]。1934年至1935年殷墟第十至十一次发掘,大墓中出土的铜器上有席纹、麻纹,还有细布遗痕[630]。1950年在安阳武官村晚商大墓中发现三件铜戈,上面“皆有绢帛”的痕迹,有的“裹有极细绢纹”,有的“以銎受柲,裹布纹”[631]。这些考古发现的丝织物遗痕,证明了商代后期纺织业产品的丰富多采。

甲骨文字中有桑、丝、帛等字,从衣、从巾、从网、从丝的文字已有数十个。至于有没有蚕字,现在还有争论。甲骨学者自叶玉森以来,都把用双钩写的“它”字释为“蚕”字,张政烺提出异议,认为这个字是“它”字,而不是“蚕”字。“它示”不是蚕神,而是指旁系先王。这个解释很有道理[632]。问题是商代确实已有丝织品,已有蚕桑事业,在卜辞中会不出现蚕字吗?或许当时蚕也以名蛇的“它”字名之,或许另有“蚕”字而我们尚未认出。

考古发现的实物和甲骨文字所反映的情况,都足以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蚕桑丝织业的国家。远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已有丰富多采的丝织业。

再谈谈当时的骨、角类器物。这种手工业在商代似乎都有专门的作坊进行生产。

1949年以后在郑州商城之北发现一个骨器作坊遗址[633],出土了1000多件骨器成品、半成品、骨料等等,以及制骨器所用的砺石。这些骨器以骨镞和骨簪为最多。1958年在安阳小屯西3公里的北辛庄发现一处骨器作坊遗址[634],出土的骨料、废料和成品、半成品等共达5000余件。这些骨料能辨认的有牛、马、猪、羊、狗、鹿等的骨骼,以牛骨、猪骨为最多。半成品和成品中以笄、笄帽和锥为最多,大概是一个以制骨笄为主的作坊。制骨工具发现有小型的青铜刀、锯、钻和粗、细砂岩砺石等。从这两处遗址来看,骨器制作业无论在商代早期还是晚期都是繁荣的。它不但和青铜业、制陶业有了分工,其内部似乎也有某处偏重生产某种制品的趋势。(www.xing528.com)

骨、角制品中,以象牙制品较名贵,郑州二里岗商墓发掘出象牙觚、象牙梳[635]。安阳殷墟发掘出象牙鸮尊、象牙梳等,都是难得之品。

商代的玉石工艺也极精致,已发现的玉石器物有璧、瑗、环、璜、玦、琮、圭、璋等和各种动物形佩饰,除了作为饰品外,同时也是一种礼器。还有一些玉石戈、矛、钺、斧、戚、刀等玉兵器,可能是一种仪仗。另有玉人雕像,或坐或卧,非常生动。由于玉质坚硬,青铜工具是无法刻雕的,当时可能已发明利用轮子来带动粘着研磨砂的圆形工具,对玉料进行磨制的工艺[636]

石雕是玉石工艺中的一个部门,晚商陵墓中发现了不少大理石雕像,有人、虎、牛、鸮、龟、蛙等形象,大都是墓内的建筑构件。石雕中还有石簋、石乐器等。

其他手工业还有皮革漆器、竹木器、舟车制作和建筑等等。漆器在商代前期遗址中已有发现(见前文)。安阳殷墟是商代后期的都邑,解放前在安阳小屯YM三八八号墓中发现豆、罍之类的漆器[637],虽已腐朽,但还是可以看出上面的精美花纹,如豆腹上的夔纹和豆足上的饕餮纹;漆罍的花纹与铜罍上的很相似,反映了当时的漆器工艺已达到相当发达的水平。漆器制作可能已脱离木工等而形成了一个专门的行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