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艺术设计原则及其在现代设计中的地位

艺术设计原则及其在现代设计中的地位

时间:2023-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这显然是在强调设计的“艺术性”原则。目前设计界普遍接受和认可的现代设计的原则主要有功能性原则、经济性原则、科技性原则、信息性原则、艺术性原则、生态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等。功能性原则是现代设计的首要原则。由于设计都是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因而功能性原则在设计中通常被放在第一位,成为设计的首要原则。

艺术设计原则及其在现代设计中的地位

设计师在设计创造活动中,既要选择恰当、适合的设计方法,又要遵循设计创作的基本原则,唯此才能设计出既适用、经济,又美观宜人的设计作品。

一、设计原则的涵义

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与其相对应的行为原则,艺术设计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社会活动也不例外,也拥有自己的设计原则。所谓设计原则是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所遵循的客观因素和普遍规律。设计原则是设计实践活动的理论总结,并指导设计实践活动日趋合理完善。

自古至今,艺术设计界对其行为准则的探索与总结从未停止过。我国最早的工艺美术著作《考工记》中说道:“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就是对器物制作原则的论述。西方的苏格拉底认为美是合目的性的。他说,就矛和盾而言,在进攻的时候,矛是美的。防御的时候,盾是美的。如果反过来,再好的矛,再好的盾,也是丑的。这是说设计要遵循“功能性”原则。中世纪教堂设计的要求是体现出神学的原则,托马斯阿奎那提出了教堂建筑“美的三要素:完整、和谐与鲜明”。而这显然是在强调设计的“艺术性”原则。

与传统绘画艺术、手工艺术相比,现代艺术设计拥有更多的受众面,从而也有更严格的系统理论要求。众所周知,现代设计的发展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使得设计原则的划定更加复杂,已不再局限于艺术原则和功能原则的简单划分上。每一艺术设计领域、每一国家、每一时代,甚至某个设计公司都在普遍的设计原则基础上制定了更加详细、独立的设计原则。德国包豪斯作为培养设计人才的摇篮,采用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学,以实践“包豪斯宣言”中所提出的设计原则:即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设计的目的是人而非产品,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这三点为现代设计原则的制定提供了指导与借鉴。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麦德华·考夫曼·琼尼提出了现代设计的十二条原则。日本索尼公司为在国际商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也在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中制定了八项原则,以及为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拟定了自己的广告设计五项基本准则。作为世界家具设计的典范,北欧的家具设计始终遵循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原料代用、可回收和安全舒适等独立的设计原则。20世纪50年代,为适应当时工农业生产发展和国民生活的实际需求,我国提出了“实用、经济、美观”的工艺美术设计原则,它体现了当时社会经济的总体水平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要求。上述设计原则都为当时、当地的艺术设计确立了明确方向。

设计原则是设计行为的导向,有了正确的设计原则,才能赋予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设计产品以特定涵义。当今社会,艺术设计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普遍受到重视和喜爱,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物质与审美多方面的需求。新颖恰当的艺术设计能为人们创造物质与精神生活的享受,提升和改善生活方式,引导消费潮流。而不良的设计则会给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产生危害,造成物质资源的浪费,并污染人们的心灵世界和生存环境。要使艺术设计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在继承借鉴以往设计原则的基础上,紧紧围绕现代设计的功能、形式、材料、技术、人为和环境等方面的因素,提出并制定适应现代人的、全新的设计原则,以应飞速发展的经济形势,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需求。

目前设计界普遍接受和认可的现代设计的原则主要有功能性原则、经济性原则、科技性原则、信息性原则、艺术性原则、生态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等。

二、现代设计的原则

现代设计的原则是现代设计师在从事设计的活动中所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体现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精神的风貌。现代设计主要有七项原则:

1.功能性原则

所谓功能性原则是指在产品设计时,应考虑到产品所具有的目的和效用。功能性原则是现代设计的首要原则。

早在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将“适用、坚固、美观”规定为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而“适用”就是强调建筑的功能性。《道德经》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在这里老子从有无生成的关系,来认识器物的功能价值,就“车”、“器”、“室”而言,“用”是根本所在。墨子也有类似的观点:“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以上观点都在把“实用性”置于各类造物活动首位,可见,古人对功用是十分重视的。

19世纪7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沙利文提出“形式服从功能”的口号,后来成了功能主义设计的至理名言。随后的半个多世纪中,设计的功能性原则被包豪斯及其后继者所发扬,并形成一股强大的设计思潮,在现代设计中被广泛的推行。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提出“住宅是居住的机器”。而米斯·凡德罗在其出版的《关于建筑与形式的箴言》一书中断言:“我们不考虑形式问题,只管建筑。形式决不是我们工作的目的,它只是结果……好的功能就是美的形式。”他的观点虽有些偏颇,但对功能的强调仍是值得肯定的。当然,这种以功能决定一切的功能主义思潮与我们所说的现代设计中的功能性原则并不是一回事,功能主义过分夸大功能,忽视设计的其他要素,这是不可取的。

如果说功能主义是一种极端的话,那么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当形式被过分强调而忽略了功能,体现不出其实用价值时,那它便倒向了艺术品的行列,成为设计的遗憾。例如1980年成立的意大利孟菲斯集团(见彩图16),其设计品在造型上大都求新求奇,色彩艳丽,主要强调物品的装饰性和艺术性,虽给当时理性主义至上的现代设计界带来了一股新鲜空气,但孟菲斯集团的设计过于注重形式,忽视了产品的功能性原则,因而其设计的椅子几乎不能坐,书架也没有放置书籍的空间,纯粹是为了装饰而设计。这种背离功能性原则的设计(图5-3),难以有真正意义上的美。现代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人类生活变得更美好,而那些无法居住的房屋,难以进入的园林,经不起坐的椅子,好看不能穿的服装,无疑会遭到人们的唾弃。由于设计都是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因而功能性原则在设计中通常被放在第一位,成为设计的首要原则。一台机器,一座工厂,一套家具,一件服装,一座房子,对其价值的判断,首先要看其是否具备良好的使用价值,是否有符合生产或生活的需要;在此前提下再看它是否具有审美意义。现代优秀设计品必定是功能与形式、使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完美结合体。任何一件设计品若只有审美价值而无使用价值,其美便如空中楼阁,会转瞬即逝;反过来,只有使用价值而无审美价值,其使用价值也难以实现真正的价值。工业革命之初,现代设计的先驱们面对当时设计落后、产品丑陋而发动了工艺美术运动,其目的便是为了实现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即功能与形式的统一。

现代设计的功能性原则有其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物理功能、生理功能和心理功能。

第一,物理功能。是指设计的性能、可靠性、安全性、稳定性等。人们在购买如电视机、电冰箱、空调电动自行车电器时,会首先考虑该产品对人体是否安全,往往会选择对人体辐射小,安全系数高的产品。对于室内居住环境的选择,人们首先考虑的也是安全问题,建筑的构造是否合理安全,装修的材料是否对人体有害等。从原始人使用石器做成武器来防止野兽侵袭,到现代的武器设计,可以看出安全感是人的精神渴望。任何一种设计如果缺乏安全性、可靠性,就会引起人们的忧虑,从而使物品的应用性受到了社会消费心理的抵制。物理功能还体现在设计品本身的耐久性。在使用的过程中,质量是体现设计品性能与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标志。经久耐用、品质良好的设计品,无论对消费者还是生产者来说都是一种幸福。

图5-3波莱兹茶几

此外,物品的认知性也是物理功能的一方面,即设计师的设计是否容易被人们认知,是否能够传达准确的信息,是否便于使用,是否简单方便。越是操作简单的物品,其适用性也越强。目前,一些国内厂家喜欢用外文注解说明,以示产品的国际化,却给许多国内民众带来认知的不便,反而损害了自身的利益。

第二,生理功能。主要指设计品使用的方便性、舒适性、宜人性等。从克里特岛克诺索斯王宫,到法国凡尔赛宫再到中国故宫太和殿,其殿中帝王御座的设计,宽大华丽,体现了皇权的威严,但也增加了其背部肌肉的紧张度。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生活物品的舒适性、宜人性要求越来越高。为此,设计师在设计时,要周密考虑设计品与人的生理需求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理念,创造舒适宜人的产品。以计算机的设计为例,产品的操作界面是否符合人使用的习惯,计算机的键盘是否会使人的手指感到疲劳,计算机显示器的角度是否符合人的视觉习惯等等,这些问题,设计师都要充分考虑到。设计师要善于发现产品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了解用户新的需求点,运用设计手段和人机工程学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实现产品的方便性与舒适性,体现出产品对用户的人性化关怀。如20世纪50年代由芬兰设计师贝克斯卓姆设计的“O”系列剪刀,不仅降低了制作成本,解决了手握剪刀时的舒适度,更因其流畅的线条、灵巧的尺寸而备受消费者钟爱。这种既兼顾造型又注重人的情感变化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设计师对人性的关注。米兰公司推出的一款“休闲椅”,以其很好的舒适度而获得市场的积极反应,设计者查尔斯·伊姆斯的这把椅子被称为“给现代座椅以真正的舒适感的设计”,人坐在“休闲椅”会有安然入睡的舒适感。小沙里宁的椅子(图5-4)设计也很有特点。他把人体工程学运用于设计中,椅子的形体尺度都与人体各部位诸如背、臀、腰、腿等相符合,坐起来非常舒适,深受消费者喜爱。

第三,心理功能。指设计的造型、色彩、肌理和装饰等要素给人的心理感受。设计能通过它的外在形式唤起人们的审美感受,满足人们不同的审美需要,这种审美功能是在物质功能的基础上产生的精神功能,也可称之为心理功能。例如在室内设计中,大胆采用水泥表面、木材质地、人造石、马赛克等饰面,加以细致打磨,着意凸显材料本身的肌理效果,这种追求自然造型和肌理的设计,往往会带给人以全新的自然美感,并带来心理的满足。

图5-4沙里宁胎椅

2.经济性原则

所谓经济性原则就是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经济核算问题,包括原材料费用、生产成本、产品价格,以及对消费者支付能力的预测等,在现有条件下,力求以最小成本获得最适用、优质、美观的设计。

经济性原则在人类设计史上有着漫长的发展史。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在其提出的建筑设计三位一体原则中的“坚固耐久”,实际上就是一条经济性原则。建造成本相同的建筑,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建筑,自然会使资源得到更长久使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理论家阿尔伯蒂曾在他的《论建筑》中说:“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建筑师都应当把实用和节俭放到第一位的位置。”[1](1)包豪斯创始人格罗佩斯在《包豪斯产品的原则》中明确指出:“产品应该是耐用的,便宜的。”1950年美国学者麦德华·考夫曼·琼尼所概括的现代设计“12条定义”中的最后一条,就是提醒设计师在追求豪华情调的同时,必须顾及消费者节制的欲求及价格问题。设计的经济合理性是设计应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设计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它要求设计师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现状和人民生活的实际状况等要素,按照“适用、经济、安全、美观”原则确定设计的合理投入,力求在设计中做到以最小的资金投入去获得最大的使用效益。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价格问题通常会起到决定因素,设计的造价往往决定该设计是否能够实施,这在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室内外设计、展示设计、产品设计,甚至视觉传达设计和服装设计中都有明显体现。尤其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由于工程一般较大,资金涉及面较多,因而更存在设计造价是否合理问题。如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见彩图7),由于其设计者伍重在设计时并未认真考虑核算其造价问题,致使在施工过程中造价高出原计划的几倍,建设工期一拖再拖。

设计与商品生产总是联系在一起的,现代艺术设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结晶。设计师如果缺乏市场经济意识,其设计也就难经市场大潮的检验。例如,产品包装设计是依据产品成本的经济核算、商品的特性、市场销售状况等几方面来决定的,不是任何商品包装都可按高档标准来设计。广州曾有一个产品包装设计单位在纸盒包装设计时采用了七套色和烫金、烫银(电化铝)、硬压浮雕等多种工艺,其设计可谓高档时尚,成本为每个18元人民币,而包装盒中所放置的商品也不过才一二十元。这类产品包装(图5-5),即便能出口外销,也违背了艺术设计的经济原则。通常情况下,一般生活用品如其包装费用超过了产品成本一倍以上就会造成其市场价格的倍增。当商品的价格与使用价值严重不符时,即便消费者能承受得起这样的消费,也不愿意去购买这样的商品。因此,设计师有无市场意识,是否遵循经济规律,是决定其设计能否取得成功,其产品能否占有市场的关键因素。

设计对象的差异性使得现代设计与传统手工业设计有所不同。传统手工艺产品只供少数人使用,其造型奇特,装饰精美,价格昂贵,也是少数权贵之需求所在。而现代设计则是与大工业机器生产相联系的,是工业化的产物。大工业的批量化生产决定了现代设计在本质上是为大多数人服务的,这也就决定了现代设计应重点关注社会中大多数人的生活需求,以及经济状况等。像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的成功,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很好的把握了大众化的经济性原则。

图5-5豪华月饼礼盒

在现代设计中,要把握经济性原则,还必须考虑原材料、运输、贮藏、推销等生产成本。这就要求设计师必须了解生产、消费和市场方面的知识。

首先,设计与生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设计是生产的组成部分。设计师设计新产品,必须先经过调查测试、艺术想象、经济核算、设计草图、制作试验、市场试销等环节。然后才进入批量生产。设计活动作为生产系统的一部分,设计师还要向生产人员学习,如果只知道埋头设计,不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不考虑经济问题,其设计也不过是纸上谈兵,不具有实用价值。

其次,消费和市场的需求也是设计师在设计时所要考虑的。消费是设计品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设计的优劣好坏最终是通过市场消费来检验的。好的设计必须适应消费,好的设计也能刺激和促进消费。消费是一切设计的动力与归宿。全球有几十亿消费者,不但消费着产品设计,同时还消费着包装设计、展示设计、广告设计等。现代设计要求设计师应根据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社会生产力和消费水平,认真研究不同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趋势与消费趋势,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产品市场策略,如产品的包装设计、广告设计,产品的价位、产品的目标群体等,从而为产品的市场销售铺平道路。在一定意义上,市场和消费的需求成为衡量设计成功与否的重要尺度。当可口可乐在刚进入非洲市场时,设计师们通过市场调查了解到非洲居民普遍重视着装,而对外来饮食兴趣不大。针对当地这一特殊的消费状况,公司的设计师制定了全新的、符合当地实际的产品市场策略,把可口可乐产品及标志印在当地土著居民的衣服上,采用赠送或便宜销售给消费者,正是通过这种独特的广告宣传方式,可口可乐逐渐地被当地居民认可并接受。

经济性原则是设计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一个原则,设计师在设计时,要把握好设计的经济性原则,加强对设计过程如目标设定、市场调研、成本分析、市场营销的重视。只有把握好经济性原则,才能在激烈的设计竞争和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3.科技性原则

所谓科技性原则是指设计师在设计时要考虑材料的性能和加工方法所起的作用,因材施技,要考虑新科技成果和新加工工艺的运用,以利于优质高效地批量生产,使设计品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古往今来,设计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是分不开的。早在古罗马时期,人们就懂得了运用先进的材料和高超的技术进行设计。当时的建筑艺术如同其手工艺品一样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罗马人在建筑过程中对混泥土的使用,使建筑又进一步。当时的混泥土为黏土、粗沙、石灰、水以及碎石的混合物,它能在潮湿的状态下,在木制模型或模壳内成型,待干后凝固成块状。混泥土虽逐渐取代了木柱和横梁,但它也存有不足,容易受潮气的侵蚀而剥落。为此,罗马人又发展了建筑表面的装饰技术,如用彩色的碎石在墙面上进行不规则的拼贴,采用铺设规则的石块、面砖和敷贴大理石薄片等方式进行装饰,来弥补混泥土技术的不足。至今我们都为古罗马建筑的高超技术与完美的艺术形式所震撼,古罗马建筑不愧为科学技术与艺术设计完美结合的典范。

19世纪以后,艺术设计与科学技术的联系更为紧密与完善。近百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印证了马克思“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和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正确性。现代科技的进步给艺术设计带来了相应的变化,设计师能够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如电脑、激光、电子仪器等从事创作活动,从而使人们的视觉、听觉、官能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展。

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历程表明,15世纪之前的欧洲人还都是以手来抄写书籍,手抄本明显阻碍了文化的普及和设计的发展。对当时的人们而言,信息的复制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1450年,古登堡第一次实现了铅字的活字浇铸,并用葡萄压榨机改造成了第一台印刷机。作为一种复制加工手段,印刷术的发明,开辟了视觉传达设计史的新时代。到1839年盖达尔发明了摄影术,照片印刷使视觉表现迅速扩大。而随着摄影术的迅速发展,多彩多姿的生动照片取代了平面设计中绘画插图的主导地位,被广泛地应用在印刷广告、灯箱广告等媒体上,摄影与平面广告设计的结合,为广告开辟了一种新的视觉表现形式。由于摄影不拘于时空的限制,更能充分地表达广告内容,创造出一种真实、新鲜、奇特的效果,从而使广告更富于表现力。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在摄影的基础上发明了电影,电影的出现随后又带来另一种传达媒体——由英国人贝尔德于20世纪20年发明了超时代的电视,这种通过新的媒介传送图像信息的方式,极大地推动了广告业的发展。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视觉传达设计,各种平面设计的计算机软件相继问世,为视觉传达设计带来了更广阔的制作空间。电脑三维立体设计、四维广告设计与制作技术,创造出异彩纷呈绮丽动人的景观,使广告成为声光画的综合艺术。此外,计算机还为视觉传达设计带来了新的造型语言及表达方式,也拓展了设计师的设计思路。计算机技术不但促成了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更重要的是,它搭建起了视觉传达设计传统与未来间的桥梁,它既融入了传统的设计方式,又包含了电子世界的独特语言,从而把视觉传达设计推向了更加广阔的新领域。

科技原则体现在大量的新材料的出现与运用上,主要有钢铁、轻金属、塑料、复合材料等。新材料被广泛地运用于各个设计领域中。如1889年艾菲尔铁塔的设计(图5-6),表明铁材料已由传统的辅助材料变成了造型主角,它打破了传统石木建筑材料的限制和构造方式,体现了现代建筑科技化趋势。同时,钢筋混泥土的发明使高层建筑成为可能,19世纪末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建筑师们,利用1871年芝加哥城大火所提供的重建良机,充分利用当时新兴的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设计了一批10层上下的高层建筑。随后,高层建筑成为新材料、新能源和新技术相结合的完美体现者,也如同芝麻开花不断创新高。到20世纪中期出现了40层以上的大厦,进入21世纪后,百层上下,高度突破500米的“摩天大楼”也屡见不鲜,而设计高度为828米的迪拜塔也已建成(见彩图6)。现代工业设计领域,椅子的设计也是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花样翻新:从实木椅到钢管椅,从复合材料的到塑料材料的;有简洁实用的,也有精巧美观的,还有时髦波普的;有可折叠的,有充气型的,也有布袋式的。再如喝水的杯子,原来其用途就是盛水、饮水,随着科技的发展,杯子设计注入高科技的含量,出现了磁力杯。磁性杯已从单纯的盛水、饮水转化为具有水质处理功能的器具,适应了人们保健、强身、祛病的需要。

图5-6艾菲尔铁塔

新科技还带来了大量的新能源,主要包括煤、电力、石油等。其中,电力是对人类影响最大的能源。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并发明了第一台发电机,电力逐渐被广泛应用,随之有了电灯、电报、电话的发明,以及后来不计其数的电器、电动生产工具、电动交通工具的发明设计。

此外,科学技术还为设计创作带来很多灵感与启发。许多设计家从科学技术中汲取了大量养料,从科学技术中寻求到设计创作的灵感。法国设计师皮尔·卡丹在20世纪60年代初,深受美、苏两国宇宙旅行及太空科技的启示,利用金属材料创作了具有太空风格的前卫服装,给当时服装界注入了新鲜活力。“流线型”原是空气动力学名词,本来是描述某一物体表面圆滑、线条流畅的形状,这种形状能减少物体在高速运动时的风阻。20世纪30年代,许多设计家开始在汽车、火车(图5-7)、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的外形设计上采用“流线型”设计,后逐渐渗入到其他领域。在设计形式上,流线型以简洁流畅的形式迎合了大众的审美需求,作为交通工具的外观造型,其流畅的线条不仅可以减少空气阻力,还能给人以流动的美感。

现代设计是现代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相结合的产物,并与之同步前进。在世界现代设计发展史上,设计与科技的紧密结合不仅表现在能源、材料上,还反映在造型、装饰方面。材料的利用和增多,造型的讲究和装饰表现手法的改变,每一步都刻有科技进步发展的印记,科技性是艺术设计走向辉煌的保证。

图5-7罗杰塔伦1989-TGV大西洋线火车

4.信息性原则

所谓信息性原则是指设计师要重视现代设计的信息因素,了解现代设计信息发送、传输和接收的客观规律,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设计品所具有的信息成分,如何迅速正确地传送有效信息。

现代设计是当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对话形式,即一个信息双向传递交流的过程。设计师通过自己的设计作品向受众传达特定的设计信息,反过来,受众在接受设计信息的时候,也在向设计师反馈信息。现代设计是一个复杂系统,进行一项设计,设计师除要考虑到功能、材料、结构、环境等许多因素外,还要重视设计信息所具有的内涵和价值,让受众接受有效信息。设计师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技术化和艺术化的处理,从而使设计达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使所传达的信息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能够使人们在接受信息的同时得到精神上的享受。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收集信息的渠道变得更为宽广,传播信息的速度也更为快捷,信息量也随之加大。一般而言,优秀的现代设计总能传递大量的有效信息。例如,莱特为考夫曼设计的流水别墅,以优美而合理简洁的造型,准确地表达了赖特的建筑观念和与大自然有机协调的美学追求。两层凌空的大平台,一层向前突出,一层向两边延伸,别墅下面便是撒珠般跃出的瀑布,以及起居室的石墙和用石材砌成的地面、壁炉等,这些都突出了设计主题,有效地传达了建筑物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的信息。奇特的构思,别致的造型同时又能引起观者的想象力与情感激荡,从而产生与设计者相一致的审美信息,整个设计品的有效信息量大为增加。(www.xing528.com)

现代设计是五彩缤纷的,其信息也呈现出丰富复杂的多元化状态。“就一件现代设计产品来说,基础的信息成分是物质意义的形、色、声、光,接着是造型结构,然后是语义信息结构,最后是个性情愫因素……”[2](2)现代设计信息的多元化状态,广泛地体现在不同的设计领域中,设计师在设计时应当注意设计中多元信息的有效传达。

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标志不但为大众提供识别企业的图像,而且是沟通情感,产生共鸣,传递多重信息,具有审美性的中介。以山东航空公司标志为例(见彩图28),山东航空公司的标志由3个“S”的变形组成一个象征大鹏展翅的视觉形象,传达了“飞行”这样的语义信息,同时,3个“S”不仅是山东的“Shan”首字母,而且也是“Safe,Serve,Success”的首字母,体现了航空业务的宗旨,而且3个“S”的变形正好又组成了汉字“山”字的变形。整个标志鲜明地传达了造型、语义、内涵等多重信息,突出了信息的多元化,是标志设计的经典之作。1953年美国容器公司出版的《世界地理图册》被认为是美国40年代晚期和50年代资料的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里程碑,该地图册的编辑与设计者是美国设计师拜尔,他花费了五年心血,使公众便捷地了解了大量有关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有效信息。与之前那些图式老化、内容偏狭的传统地图册不同,拜尔的地理图册形式新颖、内容准确丰富。拜尔采用了美国建筑师、设计师和发明家富勒所发明的能表现全世界地形的投影制图法,通过符号、图表、色彩代码、剖面图、插图和文字,提供地理各种要素的信息。拜尔特色鲜明的地理图册将地形、地貌、天文、气象、地质、经济、社会、文化等多元信息准确地传送给全世界的受众。服装设计及展示中形成和流动的信息往往也是多元的。服装设计本身就具有信息的多元性和有效性,不同质料、款式、颜色、装饰的服装设计传达出不同的功能、科技、文化、社会信息。一件服装设计可能选择了仿蒙德里安式的图式构成和色彩组合,然后又加上了某种丰富具象的象征图案,可能以某种民俗信息的传递吸引人们的注意,同时也可以发送出某种历史文化信息和伦理道德信息。而服装展示环境设计所传达的是诸如展台、空间、照明、音响、氛围等诸多信息。在设计作品中,任何元素的使用,均应围绕着信息的传播、主题的突出来进行。优秀的设计往往能吸引观众的眼睛,使人的目光停留时间的长度足以了解作品所传递的信息;低劣的设计则倾向于在设计中放置过多的、混乱的设计元素,使作品表意含糊,阻碍主题的展现。因此,无论室内外设计、展示设计,还是服装设计都应注意环境、经济、文化等有效信息的准确传达。而个人色彩过分突出的建筑设计,主题含糊不清的展示设计,与周围环境难以结合的个人形象及服装设计等,都不会有顺畅的信息流动。可见,没有信息就没有设计,违背了信息原则的设计很难称为优秀的现代设计。

5.艺术性原则

所谓艺术性原则是指设计师在设计时要考虑所设计产品或作品的艺术性,使它的造型具有恰当的审美特征和较高的艺术品位,从而给受众以美感享受。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曾说过:“人按照自己的尺度,也就是美的尺度来创造,这个美的尺度就是人的设计。”这“美的尺度”就是指设计中的“艺术性原则”。艺术性原则要求设计师在创造新的产品时,造型形式,在提高其艺术性上体现自己的创意,同时也要求设计师具有健康向上的艺术和审美意识。

在人类早期的设计活动中,实用性与艺术性经常是交织在一起的。到了18世纪,巴托把各种艺术细分为实用艺术和美的艺术。实用艺术是指设计艺术,美的艺术则指雕刻、绘画、音乐、诗歌等。实用艺术包括现代艺术设计、手工艺艺术和传统工艺美术。实用艺术与一般造物的区别在于其具有艺术性和审美性价值。一般造物,如一个机器零部件,无需考虑它除实用功能以外的功能,而作为艺术设计产品,不管现代的或古代的,小到工艺品,大到建筑物,既要实用又要艺术,凡具备了这双重性质的造物都可列为实用艺术。设计作为一种艺术生产,既有艺术的一面,又有物质产品的一面,它是纯艺术与生活的中介,是艺术进入生活的重要手段与工具。

就艺术设计的发展进程而言,艺术性原则始终贯穿其间,强调物品的艺术意味是中国传统设计的一贯追求。原始社会的大量彩陶,种类多样,功能齐备,造型各异,纹饰朴实,意味悠长。我国殷商至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也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其造型奇特夸张,或是凝重神秘,或是理性、秩序,或是激情、浪漫,体现出一种“狞厉之美”。可见,无论是远古的兵器、礼器、乐器、食具,以及车船等,还是现代的家具、工具、玩具、电器、服装,以及火车、飞机等,都要在功能达标的基础上,尽可能追求艺术形式完美。“现代设计之父”威廉·莫里斯因亲眼目睹,并痛感大量粗糙、丑陋的工业品涌入市场,他发动了影响深远的工艺美术运动,设计出一批清新自然、形式优美的家具、灯具、挂毯、瓷器和书籍。现代家具设计的开创者马歇尔·布鲁尔曾师从艺术家伊顿和康定斯基,学习色彩与形体理论,接受色彩与形体的训练,为其家具设计奠定了良好基础。1925年他从自行车把手上获得启发,设计了世界第一把以标准体合成的钢管椅子,开创了现代家具的新纪元。他设计的椅子采用钢管与皮革和纺织品相结合,造型轻巧优雅,功能良好,风靡全球。

设计的艺术性在一定意义上就是造型样式的设计。造型既包括表面装饰之形,也包括内在结构而依存的外部之态。一般而言,产品的结构决定了产品的外部形态,这种受制于结构的形态又称功能形态。而有些物品的形态不由内部结构来决定和表现,则为装饰形态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空间。产品只有通过外部形式才能成为人的使用对象和认识对象,从而发挥其功能,如果完全按照产品的结构来设计产品的外部造型,就会出现很多外形相同或相似的产品,不能尽显设计品的多样性,也难以满足大众对不同产品的审美需求。因此,艺术设计应尽量在功能形态的基础上求得物品造型的变化,体现出设计品的多样性与艺术性。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新材料的不断涌现,人们对工业品的形态、造型、色彩的要求越来越高,其在商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扮演着重要角色。

艺术设计需要借助于一定的表现手法来实现其设计目标,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具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艺术设计中常见的艺术手法主要有借用、解构、装饰和夸张等。

第一,借用。借用是指在设计中,把人们喜闻乐见或耳熟能详的某句诗、某段音乐、某个镜头、某一雕塑或某种艺术形式,以及某一艺术创作的思想、风格、技巧等巧妙借用过来,为此设计所用。借用不是生搬硬套或东拼西凑,而是灵巧地利用;只有借得巧妙,用得灵活,才能提升设计品的艺术品味与美感价值。在设计中运用“借用”,对营造设计品特定的文化艺术氛围,宣扬特定的精神主题,形成较高的美学意味具有重要作用。在现代居室墙上悬挂名人字画,可以营造房间的书香文化氛围;而在墙上悬挂一个牛头骨或一件渔民用的蓑衣,则会使房间充满古朴、野性的味道。如2010首届山东艺术设计大奖赛金奖作品《不是游戏》(图5-8),海报借用了游戏“贪吃蛇”的形式,巧妙构成形似“2012”贪吃蛇的形象,预示地球面临被吞噬的危险,借此告诫人们保护环境,拯救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

第二,解构。所谓解构是指设计师将古今中外的艺术品或设计品,按照设计需要,将之分解成纹样、标识、单形、语词、乐句之类的单体(个)符号,形成储备符号,有待设计重组,构成新的设计形象。设计中具有这些艺术的或信息的符号,就能获得艺术的或信息的认同,并进一步获得个性的和风格的力量。

解构是对设计新意象极为有效的手法。艺术符号只要分解的典型,重构的和谐自然,就能鲜明地显示出设计的文脉与创新价值。这既合乎科学与艺术的发展规律,又吻合观众的接受心理。香港设计师靳埭强在1978年为第三届亚洲艺术节的海报设计(彩图27),就是解构手法的成功运用。作者将脸部化妆,这一东方表演艺术的视觉形象,分解成不同的艺术符号,抓住典型的视觉符号,按照独特的设计创意,成功地将印度舞蹈演员的前额、中国京剧旦角的眉眼、印度尼西亚脸谱的鼻饰和日本歌舞伎的嘴部有机地配置在一起,构成一个充满东方文化精神的综合形象。加拿大的弗兰克·盖里是世界上第一个解构主义建筑家。他将解构主义哲学观融入建筑设计中,采用分解方式,把完整的现代主义、结构主义建筑整体进行破碎处理,然后重新组合,形成破碎的空间和形态。他也重视结构的基本部件,认为部件本身就极具表现特点,完整性不在于建筑总体风格的统一,而在于部件的充分表现。他强调建筑中的“不连续手法”和“未完成状态”,将建筑的外形进行分离和重构,试图借助高低错落的形状,深深浅浅的裂缝,地震粉碎般的残片达到一种非理性的均衡结构。他的作品基本上都有一种破碎的形式感在里面,这种破碎体现了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是解析了以后的结构。其最负盛名的解构主义作品是古根海姆博物馆(图5-9),这座建筑占地面2.4万平方米,外表完全由钛板覆盖,像是一艘巨大的舰船。在这一建筑上,传统的建筑结构,完全被盖里所打破和解析,到处都是弯曲流动的建筑分体,找不到任何两件完全相同的内部构件。同时,体块的分割、碰撞和穿插,又造成了另一种极富力感的新空间表现。

图5-8兰长盛不是游戏

第三,装饰。装饰是指在物品的表面加上些诸如纹样、图案、附件等东西,使之美观漂亮。装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泛指装饰现象和活动,狭义的是指具体的装饰品类、图案、纹样等。

装饰作为艺术形式,或是一种纹样、一个标志,或是一个美的符号。作为一种艺术手法,或是一种制作技巧、一种工艺方式,或是一个动态的装饰过程。装饰不是对设计品的表面化修饰,而是将之抽象化、图式化或美观化的过程。装饰要遵循一定规律——秩序、平衡、多样统一等有关艺术的基本法则和变化与复合、类型化、程式化、意象化的艺术方法。

图5-9盖里西班牙毕尔巴鄂市的古根海姆博物馆

装饰是艺术设计的基本表现手法,也是设计史上最传统、最常用的方法。人类很早就学会了用符号来装饰自己,装饰工具,装饰居所及墓室。早在人类社会之初,装饰就大量出现在彩陶和青铜器,主要包括动植物、人物和一些几何纹样。欧洲阿尔塔米拉的史前洞穴壁画成为最古老的室内装饰;而当今最先进的电子产品,其外壳也装饰有各种图案、纹样或富有童趣色彩的形象。

装饰并非“罪恶”,关键在于是否恰到好处。好的装饰可以掩盖设计的冷漠,增添制品的情感色彩,增强艺术感染力。古希腊建筑中正是有了合理的“装饰”,才有那经典风格的存在:刚健挺拔的陶立克柱式凸显帕特农神殿的雄伟壮观,柔和纤细的爱奥尼柱式尽显胜利女神庙的典雅清秀,细长华美的科林斯柱式显示了宙斯神庙的婀娜俏丽。而中国明式硬木家具,则巧妙利用木材原有的木质肌理成为一种天然的装饰,即将装饰演绎为无装饰,给人以自然的美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装饰逐步与实用结合。在建筑上很多构件既是结构的需要,同时也起到很好的装饰作用。古希腊的柱式,古罗马的拱券柱廊,成为装饰与结构功能结合最完美的经典之作。中国木结构的梁架体系,不但成为先进框架结构的楷模,错综复杂变化,丰富的举架形式,也成为室内最好的装饰构件。可见,好的装饰是设计的有机部分,而多余的装饰才是随意增减的附件。

现代装饰是各类艺术设计的基础。现代设计师必须研究和把握现代装饰的规律,要以其创造性思维为前提,打破教条、程式化的定式思维方法。其装饰既具有民族特色,体现出丰厚的文化底蕴;又具有现代意味,展现时代发展的总体精神。唯此,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加美好,各类艺术设计之花才能争奇斗艳,竞相开放。

第四,夸张。夸张的手法是指设计者有意识地将事物的某些特点、个性加以超出实际的夸大或缩小处理,以强调或揭示对象的实质,给人以异乎寻常的感受,增强现代设计的视觉感染力(图5-10)。运用夸张的手法,关键在于把握住夸张的“度”,要夸张得合乎情理,超越这个“度”,则给人一种虚假、不真实的感受。广告设计当中就经常使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对形象加以外在的夸张从而产生幽默感。例如,一大群运动员你争我夺地向一只特大的盛满啤酒的杯子奔来,激烈地把地面踏成了凹坑,似乎再多生两条腿都不够用,充满幽默趣味。在小与大,动与静的对比中表现了产品的诱惑力。

图5-10可口可乐广告

设计师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必须把艺术性原则切实地落实到每一件作品当中,设计出实用美观的作品,从而适应大众的审美趣味,引导设计潮流。在遵循现代艺术性原则的同时,应注意突出地域性和民族性。设计是植根于文化的一种创造性活动,不同民族有其各自的文化,设计只有建立在自己民族文化基础之上,才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因此,设计师应当扎根于民族文化之中,确立民族特色,学习、运用、发展、延伸民族形式,创作出既有地域风情又有时代感的艺术设计作品。

6.生态性原则

所谓生态性原则是指设计师在设计时,利用生态学的思想,综合考虑与设计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力求设计出既能满足人的需求,又对环境友善的作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传统设计的主导思想强调以人为中心,重在满足人的当前需求,以产品能否顺利在市场上实现经济价值作为衡量设计成败的标志。设计作为科学技术与市场的桥梁,它以商品为载体,来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其实,以人为本应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二是要造福于后代,使人类社会得以持续发展。显然,前一目标已基本或部分实现,但后一目标却产生了危机。由于工业化大生产和高消费,我们消耗了地球上过多的、不可再生的资源,使世界处于能源危机中。同时由于盲目设计,特别是“有计划的废止”,刻意缩短产品的使用周期,使得产品垃圾堆积如山,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并引发严重后果,如气候反常、土地沙漠化、能源枯竭、生物灭绝等。这不得不迫使我们认真反思:以人为本不但要以当代人为本,还要以子孙后代和人类可持续发展为本。因此,当代设计应着重考虑设计的生态性问题,既要着眼于当前人的利益和需求,又要考虑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20世纪中期,在欧美发达国家曾兴起过以促使商品加快废弃化来促进销售的战略,生产了大量的一次性产品,小到碗筷、杯子、打火机、圆珠笔、剃须刀,大到照相机、手表等,但随着全球性生态环境的迅速恶化,人们已经意识到过度奢侈挥霍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人们开始关注生态设计。经过多年探索和研究,生态设计的思想和具体行动计划已在很多国家得到重视。“生态设计”正是生态思想在设计领域的一种表现。生态设计又称“绿色设计”,内容涉及艺术设计的各个领域。

在20世纪70年代,城市建筑领域内就涌起了一股“生态设计思潮”,如西蒙斯的“大地景观”、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鲁道夫斯基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荷夫的“城市形态和自然过程”、卡森的“寂静的春天”,以及布兰达和维尔的“绿色的建筑——为可持续的未来而设计”等一系列作品,都显示出对建筑设计生态性的重视。1993年,在芝加哥举行的国际建筑师协会第19次代表大会上通过的会议宣言指出,对建筑设计的要求应提高到持久性设计标准,应综合考虑到能源和资源的利用,减少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近些年,“生态建筑”、“绿色建筑”越发引人关注,建筑设计师们也不断把生态原理运用于设计之中。如著名建筑师诺曼·福斯特于1995年领衔设计的德国柏林国会大厦扩建工程(图5-11),其最大优点在于将现代建筑关于建筑能量及能源的思考包含在精巧的结构设计之中,是一个高效能的结构,可以自供热量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新建的玻璃拱顶是室内设计的关键,它使建筑物的自然光和景观融为一体。拱顶的核心部分包含着一个覆盖有各种角度镜子的锥体,可散射光线并引入室外景观;它还有个可移动的保护装置,随着太阳运行的轨道移动,以防止过热阳光的辐射,拱顶同时还包含有自然通风系统,使内部不流通的空气得以循环,所有的电能源由安置在拱顶的太阳能电池板提供。该建筑扩建工程是20世纪90年代典型的生态建筑。再如2000年悉尼奥运会主场馆的设计(图5-12),奥运会组织者充分考虑到建筑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原设计可容纳11万观众,但考虑到悉尼平时并没有如此多的大型赛事和观众,因此,特意将主场馆的部分屋架设计成活动式的,整个屋架展开,主场馆呈现为一个马鞍型的露天赛场,而马鞍型的两端一旦合拢,则成为一个屋顶闭合的室内场馆。可活动式的屋架原先作为观众席使用,可容纳观众3万人,减去这部分座位后,观众席仍可容纳8万人,这个设计成功的演绎了悉尼“绿色奥运”的理想。

图5-11诺曼·福斯特德国国会扩建工程

图5-12悉尼奥运匹克运动会主会场

减少环境污染和节约自然资源是设计生态性原则的根本目标,而合理的回收和再利用无疑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比如各类家电产品,社会拥有量大,更新速度快,如何使废弃和被淘汰的家电回收和再利用,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关键问题。如果在其产品设计阶段就能考虑其回收和再利用,那么就可大大提高废弃产品的再利用率,减少产品废弃过程中直接或间接造成的环境污染。如日本的一家公司在设计的生态性问题上就把握得较好,公司以租赁方式提供给消费者吸尘器,并提供维修与保养产品的服务,以退旧方式回收,回收后的产品经处理再利用。这样消费者既可以用较低的费用实现除尘的目的,又不必担心产品废弃后如何处理等问题,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和垃圾,更重要的是这一设计将促使生产者提供高寿命、易维修、可升级回收的产品,使产品纳入到生态循环之中。再如德国BMW3型环保概念车(见彩图17),其中蓝色标出的零件都是用再生材料制造的,而绿色表示材料可回收,整个车可拆卸。澳大利亚Kambrook设计小组设计的节电型电热水壶(图5-13),废弃后可拆卸回收,再利用。此外,产品生态设计还包括产品的“简约设计”和“低耗设计”,即不仅体现在产品的体量上,还体现在产品结构的优化与品质的高性能上,尽量的减少材料与成本消耗。

设计的生态性原则还体现在生态材料的运用上。生态材料是指那些具有良好使用性能或功能,并对资源和能源消耗少,对生态与环境污染小,再生利用率高,可循环利用,在制备、使用、废弃直到再生循环利用的整个过程中,都具有保护人类健康及环境保护功能的一类新兴材料。其中再生材料是生态材料的主要方面,再生材料主要有再生纸、再生纸浆、再生塑料、再生玻璃等。如诺基亚手机的包装,盒内衬就是用再生纸浆压模成型的,其结构合理、轻便,既节约了资源又降低了包装成本,还可回收降解。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可降解新型塑料”具有废弃后自行分解消失、不污染环境的优良品质。还有可再利用的材料,瑞典人经过10年的研究实验后,发明了利乐砖无菌纸盒包装,采用这种包装的牛奶、果汁、饮料无需冷藏便可保鲜六个月。其回收后可制成彩乐板,用来做家具、装饰材料、玩具、音箱设备等。

图5-13Kambrook可拆卸回收的节电型电热水壶

设计师在遵从设计的生态性原则时,要尽可能节省材料;要选用可以再生或是易于再生的原材料,尽可能地避免使用危害环境的材料或不易回收再生产的材料。需考虑工艺生产过程与家庭消费使用中的节能问题,要考虑设计的物品可否重复利用,还要考虑产品对人的健康与安全的影响,其自身生命周期的长短,以及与环境的融洽等问题。

在设计中充分考虑生态意识与环境意识,不仅实现了设计理念的创新,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同时也极大限度地迎合了广大消费者的安全感与满足感。正如由英国文化委员会主办的再设计展览会的主题所说,最好的设计是节约能源、省时、省力、无污染的设计,最好的材料是可以方便回收、反复再生的材料,最佳的工艺是生产过程中无毒无害、易分类回收再生的工艺。21世纪,谁设计生产绿色产品,谁就拥有新世纪更为广阔的市场。然而,对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设计,要避免走弯路,就要充分意识到生态的重要性。作为出色的设计师,无论是出于自身的角度,还是社会的需要,在设计的过程中都不可忽视生态意识与环境意识,必须在当前纷繁复杂的商业大潮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总结和反思先进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这方面曾经走过的弯路,切勿让那种因盲目追求工业化而造成的环境悲剧在我们身上重演。

7.创新性原则

所谓创新性原则实质上就是个性化原则,要求设计师善于突破传统模式,独创一格,显示出设计作品的个性与独创性。创新就是突破、变革和创造,就是打破旧的思维模式,开拓新的思维空间,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创造新的设计成果。创新性原则是现代设计活动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

据分析得知,人脑分为左右两半脑,右半脑是主要从事感性的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的中枢,左半脑则主要是理性的抽象逻辑思维、分析思维的中枢。现代艺术设计的活动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在左右脑中枢系统协调作用下进行的,设计思维就是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抽象思维、分析思维等活动的有机结合。

创新可以为远航的船只扬起风帆,可以使美丽的花朵结出硕果,可以使知识化为物质的结晶。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著名的未来学家奈斯比特也指出:处于伟大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最需要的是创造力。设计作为人类智慧的创造性活动,更加离不开创新。从消费者心理来说,求新求奇的心理,使人们对新的设计品的心理需求欲更强烈,总是呼求新的审美形式的不断出现。这就要求设计师能够打破自身常规的思维定势,在司空见惯的日常事物中发现新鲜的、美的东西,在传统的设计理念中寻找突破点,在现有的产品形式基础上构思不同往常的式样,赋予平凡的东西全新的概念。不破不立、守旧无功。现代艺术设计的创意只有“破”旧有的思维方式,才能“立”新颖的风格特征,体现独创之可贵。创新是推动现代设计活动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的动力,现代设计的辉煌业绩都是创新智慧下的产物。现代设计师必须有效的运用创新性原则进行设计创造活动,在此过程中,尽力突出商品的个性,从创意、造型到技巧、形式都要贯穿创新性的指导思想。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不同凡响的、具有新意的、深受大众喜爱的设计品。

事实表明,好的设计与一般设计的差别从根本上说就表现在创意的巧拙新旧上,好的创意是设计师创造力的凝聚和闪光。当代许多设计大师皆因其设计作品的独创性而闻名于世,而那些富有创造性的作品也因此成为设计文化长河中璀璨的明珠,被载入设计史册。密斯·凡德罗、勒·柯布西耶、赖特、罗威皆是如此,其设计作品都表现出了高度的创新性和预见性。如著名的设计家罗威刚到美国时,主要以画插图和布置橱窗为生,当时美国的橱窗设计,大都是尽可能多地陈列商品,而罗威为一家珠宝店设计橱窗时,只陈列了一枚最为光彩夺目的钻戒,用黑色绒布做背景加以衬托,在钻戒上面打了一束光,使这枚钻戒更加光彩夺目,这在当时被看作非常独特的设计,吸引了大量的顾客。正是由于罗威的创新思维使其设计获得了成功,他打破了传统橱窗设计单纯以陈列商品为目的的旧有观念。他认为橱窗设计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地吸引顾客的眼光,而不是为了单纯陈列商品,他的创新思维为橱窗设计开拓了新的天地。又如莱特为美国富商考夫曼设计的流水山庄(见彩图4),打破了以往别墅的模式,造型简洁,两块平台交错延伸,中间是玻璃幕墙,具有很强的通透性。此外,勒·柯布西耶设计的朗香教堂,伍重设计的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也都是因其设计独特的创新性而闻名于世。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设计中的创新性原则对于设计师及其作品的成功,是十分重要的。

此外,设计的创新还能引导大众的消费,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方式,并能给企业带来商机,率先占领市场。海尔集团的产品设计之所领先于国内同类企业,就在于其不断创新。1989年,海尔通过市场调查,对其电冰箱的设计进行了创新性设计,率先在国内市场中推出与众不同的冷藏室,将其冷冻室置于冰箱的下部,这种设计是设计师在对使用者、使用方式的分析基础上的革新,即将使用频率多的冷藏室放在上面,以减少使用者每天弯腰的次数,这一创新受到消费者的好评,从而为海尔赢得了市场。

那么,设计师该如何运用创新思维以实现设计作品的创新呢?艺术设计的创新决不是视觉要素的简单排列组合,而是建立在对人类心理活动较深层次基础上的研究,是对设计目的的深刻理解,充满想象的创造活动。创造力是可以学习、培养的,人并非天生会创造。正如鲁迅所说,天才的第一声啼哭,绝不是一首好诗。许多颇具创造力的大师,决非先天就聪明绝顶,智慧横溢,他们的创造才能主要由后天修炼而来。一位国外著名企业策划家曾语出惊人地说:“创意是用脚想出来的”——路走得越多,看得越多,听得越多,想得越多,将所见所闻所想综合起来,便是酝酿创意的土壤。对于设计工作者而言,要想很好地把握创新性原则,具备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在设计实践中,经常有意识地去培养和锻炼,善于抓住一闪而过的思维火花,不断地激发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以拓展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需要感受,创造性的观念或灵感并不是随手拈来,我们必须用心去感受,去发现。独创新颖的观念就如同“一位陌生的客人”,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去靠近它,迎接它,不要让它从身边溜走。创新还要锻炼思维的流畅性,诸如联想的流畅性、表达的流畅性和观念的流畅性等。由一个事物联想到多个事物,举一反三,思维敏捷而广阔,能够产生不同寻常的反应和不落俗套的联想。具有多种表达方式,而不拘泥于某一种表达形式;观念灵活,摒弃旧有观念,不断更新思想,能够按照新方式对自己的所见所闻加以重组建构。富有创造力思维,知识结构具有综合性、层次性、广泛性是当今设计者应具有的能力。知识是有限的,而创造力是无限的,现代艺术设计将在无限的创造中不断走向辉煌。

总之,艺术设计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创造活动,设计师的创造就如同“带着枷锁的舞蹈”,既要考虑与诸多要素的关系,遵守艺术设计本身的创作原则与规律;又要尽情的“舞蹈”,充分表现自己的创造力。惟此,才能创造出人们满意的、物质与精神相统一的设计产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