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疆三语教育模式及挑战

新疆三语教育模式及挑战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维吾尔语是自治区的两种官方语言之一,大多数维吾尔族人接受过母语教育。综观新疆正式颁布的众多语言政策,最重要和影响最广泛的语言政策是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颁布的推广“双语教育”的地区级文件。2000年,新疆进行了大规模的学校合并运动,目的是为新疆学生和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创造更好的汉语语言环境。

新疆三语教育模式及挑战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北部,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6,与俄罗斯、哈萨克斯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蒙古国相邻。2010年,官方公布少数民族群体人口总数低于22,000,000人。新疆最大的少数民族是维吾尔族,拥有约10,000,000人(见表4-1)。过去半个世纪里,该地区的汉族人口从不到7%增加到40%以上。

表4-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少数民族群体

续 表

来源:201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普查表。

语言政策一直是中华民族建设的核心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中国边境地区的语言政策响应当地条件需求(Dwyer,2005)。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至2004年间,颁布新疆双语教育政策后的新疆的教育体系基本上分为两个平行的子系统:少数民族学生以少数民族语言为学习媒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科;汉族学生以汉语为学习媒介,英语为首选的第二语言学科。因此,根据这个体系,学校沿民族界限划分不同的语言教学。维吾尔语是自治区的两种官方语言之一,大多数维吾尔族人接受过母语教育。根据他们生活的区域及与汉族人互动的可能性,维吾尔族人具有不同程度的汉语知识水平(Benson,2004:190-202)。1986年进行的一项官方调查披露,只有4.4%的维吾尔族人认为他们能完全使用汉语进行交流,90%的认为他们没有掌握基本的汉语交际技能。

2001年,新疆有6,221所小学,其中约56%(3,507所)是维吾尔语学校,1,457所初中里约39%(566所)为维吾尔族学校,维吾尔族高中的比例占所有472所学校的约33%(158所)。赵新居(2004)认为少数民族学生接受母语教育的比例占总人口的65%—70%,但在维吾尔族人口占多数的南疆,其比例可能高达96%。一项调查显示,以维吾尔语为教学媒介语的且已大学毕业的维吾尔族学生的比例超过90%(Cui,2005)。那些没有进入维吾尔语学校的维吾尔族学生进入了其他以汉语为教学媒介的学校,这些学校包括新疆地区以汉语为教学媒介的学校,新疆以外的其他省份的主要城市的高中特别为少数民族学生设置的寄宿班级(外新疆寄宿班),新疆汉族占多数地区的汉族学校,特别是为少数民族学生制订的寄宿计划(内新疆寄宿班),混合的维汉学校和维吾尔学校以汉语为教学语言媒介的实验班,表4-2列出了2004年少数民族学校的学生人数,为体现相关信息变化,表4-3列出了《新疆统计年鉴(2013)》发布的统计数据。

表4-2 新疆2004年少数民族学校内少数民族学生人数

来源:《200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www.xing528.com)

表4-3 各教育机构注册的少数民族学生人数

来源:《新疆统计年鉴(2013)》。

综观新疆正式颁布的众多语言政策,最重要和影响最广泛的语言政策是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颁布的推广“双语教育”的地区级文件。2009年,从幼儿园到高中大约有994,000名学生接受“双语教育”,占少数民族学生总数的42%。而2005年报告的数量仅为145,318名(Ma,2009)。

2000年,新疆进行了大规模的学校合并运动,目的是为新疆学生和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创造更好的汉语语言环境。2000年至2007年间合并学校从461所增加到791所,增加了71%。而在2000年,第一批新疆以外的寄宿班揭牌。这项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四年制寄宿计划,涉及的主要是汉族人为主的沿海城市的高级中学。该计划只招收成绩优异的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他们中至少90%的人有望考入顶级大学。在新疆之外省份的寄宿班计划的学生数量已经从2000年的1,000名上升到2009年的5,500名。而从2004年起,新疆汉族人占多数人口的城市和地区的中学也为新疆学生和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引入了寄宿班。不同于少数民族学校学生,这两个寄宿计划的维吾尔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校的学生一样学习国标课程

参加这些课程计划的学生人数的大幅增加,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采取一系列新措施后带来的直接结果。其中最具强制性和影响力的是2007年制订的《义务教育阶段“双语”教学课程设置方案(试行)》,也被称为“三选政策”。以往的双语教育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试验性的,集中在有限的课程上。与过去的政策相比,新方案主张在整个地区扩大、强化汉语课程。依据现有的教学资源,新疆每个少数民族学校需选择三个选项中的一个,三个选项的不同点体现在汉语作为教学媒介语的使用比例上。如选项三使用的汉语比例最大,而选项一使用的汉语比例最小。

选项一要求小学的科学科目如数学、自然、信息技术,以及初中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外语使用汉语进行教学,其他学科可以使用少数民族语进行教学。选项二要求更多的汉语语言输入,除音乐课、少数民族语文课外,所有科目都应使用汉语进行教学。选项三遵循与汉族学校相同的课程,所有科目都用汉语进行教学。实际上,施行选项三的少数民族学校与汉族学校间的主要区别只在于,少数民族学校需组织少数民族语言课教学。

基于三选政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制定了两种不同的课程设置模式(模式Ⅰ和Ⅱ)。汉语继续占据优势地位。例如,模式Ⅰ中,汉语普通话作为学校的一门学科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25%的小学学习时间和17.6%的初中学习时间。如果学生上模式Ⅱ,他们将花费小学26.9%的时间和初中16.7%的时间学习汉语普通话。与汉族学生相比,少数民族学生花更少的时间学习外语。上模式Ⅱ的情况下,学校有权选择在四年级开设外语课程。但每周只设置2个课时,远远少于分配给汉语学习的7个课时。同时,少数民族语学习处于不利位置。以模式Ⅱ为例,少数民族语言课的总课时占小学总课时的7.7%和初中总课时的5.6%。两种类型课程中都有外语课,但学校可以选择推迟外语课,而大多数学校有这种情况。

高中期间的汉语学习受到的关注度比小学阶段更大。以母语参加高考的少数民族学生要进行6个科目的测试。汉语是3个必考科目之一,另外2个必考科目是少数民族语与数学。一些少数民族学生,通常是那些在双语班上学习的学生,可以选择参加全国性的汉语高考。与汉语的重要性地位相反,外语测试是可选的。其测试结果在大学招生时只作为一个参考。虽然在高中课程设计中能观察到越来越大比例的外语学分,但是这个学分几乎没有实质性价值,因为很少有学生会花很多时间在不被测试的科目上。

事实上,高校要求少数民族学生在入学和毕业时通过汉语水平考试,但免除他们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政策显然也证明学校强化汉语且外语教学不足(Yang,200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