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语教育挑战:A班与B班语言教学对比

三语教育挑战:A班与B班语言教学对比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9-1 A班和B班的语言教学比较在第二阶段,A班进入普通以汉语为教学媒介语的小学课程教学阶段,没有受到母语系统支持。根据具体进度,B班仅用4年半的时间学习总量为6年的汉语课内容。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时常鼓励三年级至五年级的教师系统地使用侗语和汉语作为教学媒介语,但是实际操作由教师决定且不受控制。

三语教育挑战:A班与B班语言教学对比

项目逐年实施。第一阶段始于2000年9月,新成立了4个学前班,组成2个年级。这2个年级将成为我们本章对比的重点。为便于描述,我们将它们标记为A班和B班。A班最初由6岁儿童组成(分为2个子班,各子班学生人数分别为15人和16人),B班由5岁儿童组成(2个子班学生人数分别为18人和17人)。在教学第一阶段,基于由项目组编写的学前班教材,2个年级的学生都学习相同的母语课程(Geary et al.,2003)(见表9-1)。

表9-1 A班和B班的语言教学比较

在第二阶段,A班(现在7岁)进入普通以汉语为教学媒介语的小学课程教学阶段,没有受到母语系统支持。因此,A班成为“最后的非项目班级”。B班(现在6岁)第二年接着上学前班课程,接受更多的侗语学前班知识(高年级学前班)。

第三阶段始于2002年9月,B班学生升入小学一年级。他们大多数的课程基于国家课程安排,以侗语为教学媒介语。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增设汉语口语课程,使用由美国心理学教授詹姆士·阿歇尔(1965)提出的“整体动作反应法”作为该科目的教学方法。(www.xing528.com)

直到第四阶段,B班从2003年9月开始上二年级,开始将汉语作为教学媒介语,越来越多的课程开始使用汉语教科书。在第二学期,他们开始在语文课上学习写汉字,继续以侗语为教学媒介语学侗语、音乐、思想品德课直到六年级。根据具体进度,B班仅用4年半的时间(而非A班的6年时间)学习总量为6年的汉语课内容。依照这个进度,B班学生最终能在六年级毕业前,在汉语内容学习上赶上A班学生。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时常鼓励三年级至五年级的教师系统地使用侗语和汉语作为教学媒介语,但是实际操作由教师决定且不受控制。来自课堂观察的非正式感受是在项目后期,系统双语教学的使用总量增加。因为教师在教学方法论上更有自信了。然而,在项目试验的学校中,有一小部分教师没有按照项目所规定的课堂教学活动来上课,未将系统双语教学和双语读写能力充分融入教学过程中。

A班在2005年升入五年级,B班则在2006年升入五年级。在小学五年级,儿童加入这个项目的“英语研究部分”(详见下文),以验证是否有迹象表明基于母语的教育会对第三语言(英语)的习得产生影响(Finifrock,2010)。

A班和B班分别在2007年和2008年完成小学教育。所有读完六年级的学生都参加了全县的统一考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