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春秋繁露:寻找事物发展的两个要点

春秋繁露:寻找事物发展的两个要点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春秋》至意有二端1,不本二端之所从起,亦未可与论灾异也,小大、微著之分也。是故《春秋》之道,以元之深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诸侯之即位,以诸侯之即位正竟内之治,五者俱正而化大行。注释1二端:两个要点。在事物尚未萌生之处寻找细微的征兆,确实可知小事将会演变为大事,细微的将成为显著的。

春秋繁露:寻找事物发展的两个要点

导读

本篇将小与大、显与微视为《春秋》大义中抽绎的两个要义,并加以阐发。小与大、显与微实际是指执政者要谨于政事的开端,不要等到小事变成大事,微细的征兆变成无法挽回的后果。而征兆指的是天象灾异等,即君主如果执政不当,会发生自然灾害或特异的现象,就是上天对于君主的谴告,应当引起重视,从而反躬省察,改正自身。这一说法一方面是出于《春秋》阐发的政治哲学的历史经验特征,一方面是汉代特有的天人感应思想。

《春秋》至意有二端1,不本二端之所从起,亦未可与论灾异也,小大、微著之分也。夫览求微细于无端之处,诚知小之将为大也,微之将为著也。吉凶未形,圣人所独立2也,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此之谓也。3故王者受命,改正朔,不顺数而往,必迎来而受之者,4授受之义也。故圣人能系心于微而致之著也。是故《春秋》之道,以元之深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诸侯之即位,以诸侯之即位正竟内之治,五者俱正而化大行。5故书日蚀、星陨、有蜮、山崩、地震、夏大雨水、冬大雨雹、陨霜不杀草、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有鹳鹆来巢,6《春秋》异之,以此见悖乱之征。是小者不得大,微者不得著,虽甚末,亦一端。孔子以此效7之,吾所以贵微重始是也。因恶夫推灾异之象于前,然后图安危祸乱于后者,非《春秋》之所甚贵也。然而《春秋》举之以为一端者,亦欲其省天谴而畏天威,内动于心志,外见于事情,修身审己,明善心以反道者也,岂非贵微重始、慎终推效者哉?

注释(www.xing528.com)

1二端:两个要点。即下文“小大”“微著”。2立:疑当作“知”。3“虽欲”至“谓也”:“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出自《论语·子罕》,当与“此之谓也”一起窜入此处。4“不顺数”至“受之者”:不依据原来月份顺序进行,而是根据上一朝所建立的正朔来加以改变。5“是故《春秋》之道”至“化大行”:苏舆《义证》将此段移至《玉英》篇,原处保留,今从苏说。6“故书日蚀”至“鹳鹆来巢”:蜮(yù),古代传说中一种能含沙射人影,致人生病乃至死去的动物。其他见《王道》篇注释。7效:效验,证明。

译文

《春秋》至深的要义有两条,不探求这两个要义是如何开始的,也就无法与他讨论灾异,这两个要义就是小与大、微细和显著之间的区别。在事物尚未萌生之处寻找细微的征兆,确实可知小事将会演变为大事,细微的将成为显著的。是吉是凶尚未显现形迹的时候,只有圣人能够察知,(即使想要跟从他,也无从入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君王禀受天命,改换正朔,不依照原来的月份顺序,而依照上一个朝代所用的正朔而加以改变,这是表示(上天与人之间)授予和接受的含义。所以圣人能留心细微的征兆而使之意义显著。因此《春秋》的原则,用“元”来端正天时的开端,用天时的开端来端正君王的政事,用君王的政事来确定诸侯即位,用诸侯即位来端正国内的统治。这五者都端正了,教化就可以广泛实现。所以记载日食流星陨落、蜮虫出现、山崩、地震、夏季降暴雨、冬天下大冰雹、降严霜却未冻死野草、从正月一直到秋天七月不下雨、有鹳鹆鸟来筑巢,《春秋》认为这些事都很异常,由此见到悖乱的征兆。这就是小事不至于变成大事,细微的征兆不至于变成显著的征兆,即使非常细微,也是一个要义。孔子就是用这个方法验证的,我之所以看重细微的征兆又重视事物的端始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因厌恶事先去推演灾异的征象,然后又希图祸乱发生之后能够安定,这不是《春秋》所推重的。然而《春秋》列举这种情况并视为一个要义,也是想让他们省察上天的谴告,进而敬畏上天的威严,于内震动己心,于外展现于事情,修养自身,审视自己,彰明善心以返归正道,难道不是看重细微征兆、重视端始、审慎对待结果并推验效果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