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春秋繁露》论五行对《孝经》关于孝德的解释

《春秋繁露》论五行对《孝经》关于孝德的解释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导读本篇针对河间献王刘德关于儒家经典《孝经》将孝德立为“天之经”“地之义” 的疑问,董仲舒创造性地将五行思想纳入对于孝道的解释,将自然界五行相生的关系理解为具有人伦道德性质的关系,五行由此具有解释人伦道德事件的内涵。温城,据苏舆考证,温城当为脩县的俗称,董仲舒即广川脩县人。2《孝经》曰:下引文见《孝经·三才章》。这五种音是乐律中的音阶。

《春秋繁露》论五行对《孝经》关于孝德的解释

导读

本篇针对河间献王刘德关于儒家经典《孝经》将孝德立为“天之经”“地之义” 的疑问,董仲舒创造性地将五行思想纳入对于孝道的解释,将自然界五行相生的关系理解为具有人伦道德性质的关系,五行由此具有解释人伦道德事件的内涵。联系刘德的诸侯王身份,以及汉初政局中央王权与诸侯王势力的博弈,本篇的现实用意与立场也是颇为明显的。

河间献王问温城董君1曰:“ 《孝经》曰2:‘夫孝,天之经,地之义。’何谓也?”对曰:“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3。水为冬,金为秋,土为季夏,火为夏,木为春。春主生,夏主长,季夏主养,秋主收,冬主藏。藏,冬之所成也。是故父之所生,其子长之;父之所长,其子养之;父之所养,其子成之。诸父所为,其子皆奉承而续行之4,不敢不致如父之意,尽为人之道也。故五行者,五行也。由此观之,父授之,子受之,乃天之道也。故曰:夫孝者,天之经也。此之谓也。”王曰:“善哉。天经既得闻之矣,愿闻地之义。”对曰:“地出云为雨,起气为风。风雨者,地之所为,地不敢有其功名,必上之于天。命若从天气者,故曰天风天雨也,莫曰地风地雨也。勤劳在地,名一归于天,非至有义,其孰能行此?故下事上,如地事天也,可谓大忠矣。土者,火之子也,五行莫贵于土。土之于四时无所命者5,不与火分功名。木名春,火名夏,金名秋,水名冬。忠臣之义,孝子之行,取之土。土者,五行最贵者也,其义不可以加矣。五声莫贵于宫6,五味莫美于甘,五色莫盛于黄,此谓孝者地之义也。”王曰:“善哉!”

注释(www.xing528.com)

1河间献王问温城董君:河间献王,指汉景帝之子刘德,好儒学。温城董君,即董仲舒。温城,据苏舆考证,温城当为脩县的俗称,董仲舒即广川脩县人。2《孝经》曰:下引文见《孝经·三才章》。3金生水:下脱“水生木”。4奉承而续行之:奉命承接下来并继续实行。5土之于四时无所命者:因土在四时中居中央,不像金木水火那样,分别代表秋、春、冬、夏,所以说无所命者。6五声莫贵于宫:五声,指宫、商、角、徵、羽。这五种音是乐律中的音阶。宫为五音之首。

译文

河间献王询问温城董君说:“《孝经》上说:‘孝是天经地义的。’说的是什么意思?”回答说:“天有五行,即木、火、土、金、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代表冬季,金代表秋季,土代表夏之末,火代表夏季,木代表春季。春季主管滋生,夏季主管成长,夏末主管养成,秋季主管收获,冬季主管收藏。贮藏,是冬季所完成的工作。所以父亲所滋生的,他的儿子要助长它;父亲所助长的,他的儿子就养育它;父亲所养育的,他的儿子就完成它。凡是父亲所做的,他的儿子都奉命承接下来并继续实行,不敢不使它符合父亲的意愿,尽做人的义务。所以五行是五种德行。由此看来,父亲授予,儿子就接受,本是上天的道理。所以说:孝是天之经。说的是这个意思。” 献王说:“好啊!天经已经听说过了,希望听一听地义。”回答说:“大地生出云而降雨,涌起气而变为风。风雨,是大地造成的,但大地不敢占有这个功劳和名声,一定归给上天。像是从上天之气接受命令,所以叫作天风天雨,而不说地风地雨。勤劳的是地,功名全都归给天,如果不是非常有义,谁能做到这样?所以在下者侍奉在上者,能够如同地侍奉天,可以说是极大的忠诚。土是火的儿子,五行当中没有什么比土更尊贵的。土在四季当中没有专门对应的季节,不跟火分享功绩和名声。木德对应春季,火德对应夏季,金德对应秋季,水德对应冬季。忠臣的道义,孝子的行为,都取自土。土,是五行中最可贵的,它的义不能再增加了。五声中没有比宫更尊贵的,五味中没有比甘甜更美好的,五色中没有比黄色更盛美的,这就是说孝是地之义。”河间献王说:“说得好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