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设立重庆直辖市文献选编-研讨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设立重庆直辖市文献选编-研讨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于是,重庆市委、市政府很快成立了新重庆的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勾画未来重庆的发展蓝图。三个月后,《重庆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及其20个专题报告初步形成。于是,以民主而科学的态度,集思广益,博采众长,重庆规模最大、发动最充分、讨论最热烈的战略研究由此展开。从今年2月至5月,三个月内,由市委、市政府举办的四次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讨会、座谈会相继举行。

设立重庆直辖市文献选编-研讨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世纪之交,中国西南重镇重庆举世瞩目。

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决定,中国第四个直辖市宣告诞生。

就在这次会议上,国务委员李贵鲜代表国务院在设立重庆直辖市议案说明中明确提出,设立重庆直辖市是为了“进一步发挥重庆的区位优势、‘龙头’作用、‘窗口’作用和辐射作用,带动川东地区以至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历史又一次选择了重庆。

这个无论近代或现代在中国历史上都有着重要地位与突出特点的城市,这个同时融合中国东、西部经济现象且承东启西的城市,这个全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将如何面对历史的选择,完成历史的使命,在中国跨世纪发展的战略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亿万人深切地关注着。

早在1996年7月,中央筹备设立重庆直辖市之际,市委书记张德邻同志就强调指出,设立重庆直辖市不是在原重庆市基础上的升格,也不是重庆、万县、涪陵黔江几地市简单的相加,而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对重庆今后的发展必须进行战略研究。于是,重庆市委、市政府很快成立了新重庆的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勾画未来重庆的发展蓝图。三个月后,《重庆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及其20个专题报告初步形成。

发展战略规划是地区发展的生命线。市委、市政府提出要让新重庆的第一个发展战略规划成为科学的、目标明确的、思路清晰的发展战略规划,成为动员人民、凝聚人心的行动纲领。于是,以民主而科学的态度,集思广益,博采众长,重庆规模最大、发动最充分、讨论最热烈的战略研究由此展开。

从今年2月至5月,三个月内,由市委、市政府举办的四次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讨会、座谈会相继举行。来自国家有关部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著名专家、学者们,中国科技界的精英们纷纷云集重庆,站在中国乃至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来研究重庆的发展战略,为新重庆的未来出谋划策。

新世纪即将来临之际,没有哪个城市像重庆这样机遇交织、地位特殊。“今天的中国有两片热土,上海浦东和重庆。”专家们对于重庆发展机遇与战略意义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为重庆列出了八大优势,而由国家有关部委人士组成的北京专家咨询组则从加快中西部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的高度,从长江沿江区域开发的高度,从三峡库区经济发展和重庆自身发展等角度纵论重庆的现实与未来。

在他们看来,今天的重庆,已经和正在由西南地区的经济增长点转变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和三峡工程的支撑点。重庆的发展和这个“积劳成疾”的老工业基地的再生已经超越了它的自身而事关西南乃至整个中国经济整体发展格局。专家们因此对重庆在本世纪末下世纪初成为中国西部地区开发战略的重点、中国内陆腹地对外开放的热点、长江上游产业带发展的支点充满信心。

据此,在设计未来重庆的发展目标时,他们认为重庆有条件也有实力成为长江上游及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商贸中心、文化中心——一个“具有多功能的中心”,最终完善城市综合功能,增强综合实力和区域辐射能力,担负起它的历史使命。(www.xing528.com)

不可否认的是,与空前的机遇并存的,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在综合实力上与其他三大直辖市的差距和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环境质量较差,基础设施落后等等。专家们在对此形成共识的同时,各抒己见,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不少对策。

——工业是重庆的主体和优势,没有工业的振兴就没有重庆的地位。专家们在认真分析重庆的资源、技术优势后,对市委、市府将汽车(摩托车)、化工(医药)和冶金列为三大支柱产业表示赞同。但鉴于重庆机械工业的实力,专家们建议将“两车”延伸为“以汽车、摩托车”为主的机械工业,并同时认为,作为重庆今后15年内一项重要任务的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应以市场为导向进行,重点扶持优势行业、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朱高峰还针对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国际不接轨的状况,建议重庆在抓好支柱产业的同时,充分考虑资源、市场、技术等比较优势和国际发展的大趋势,着力培育电子信息、旅游、绿色农业和食品等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发展增添后劲,并与国际经济接轨。

——可持续发展是中国“九五”计划的三大特点之一。重庆本身面临较为严峻的环境形势,三峡成库后生态环境问题将更加突出。专家们因此对重庆如何处理好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十分重视。不少专家都提出了建立“生态工业圈”的构想,希望把不同的行业有机地联系起来,通过技改,包括推广绿色技术、建立若干产品链、相互利用废弃物等,实现生态平衡,求得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此外,对于推广生态农业、“三废”污染物处理,库区可能出现的水污染等专家们都一一点到,“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求得经济的快速发展”。

——8万多平方公里的面积使重庆的城市规划建设成为一项极为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专家们特别强调以超前的意识进行这项系统工程,按照第一增长极、第二增长极、第三增长极的相互传递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建成由中心城市到大城市再到县城和中小城镇的层次分明的城市体系,其中要特别规划好特大都市圈,并建立中心商务区。根据主城区“多中心、组团式”的布局结构,有的专家提出可借鉴武汉三镇的规划建设模式。北京专家咨询组还建议,重庆近期应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尤其要加大高速公路的建设力度。

在各路精英倾其所有为重庆献计献策之时,身在其中的重庆人也在为关系自己城市长远发展的战略规划竭尽所能。重庆大学教授雷亨顺在病中研究并提出了库区应成为“生态经济区”的观点;渝州大学两位学生亲临库区考察后写出了长达万余字的“库区发展战略建议书”……

在采纳所有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之后,作为集体智慧和科学民主决策的结晶,充实和丰富了《重庆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在此基础上,《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制定经济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草案)》拟定了。在5月16日上午举行的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上,常委们对之予以肯定,认为文稿思路清晰,再作适当的修改之后,可将其提交新重庆的第一次党代会审议。

这个凝结了市委、市政府和专家、学者大量辛劳的发展战略思路,及在此基础上拟定的《建议》,一经成为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共识,必将形成强大的合力,推动我们的事业大踏步地迈向新世纪。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重庆将成为“经济发达、社会文明、城乡繁荣、生活富裕、环境优美、具有内陆沿江开放特色的新型政区”。

重庆,机遇难得,任重道远。

(《重庆日报》记者 张进原 李富伦)

【注释】

[1]本文原载于《重庆日报》,1997年5月20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