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张德邻: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委书记

张德邻: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委书记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月14日晚,重庆市委书记张德邻接受了本社记者采访。他用数字分析了重庆与其他三个直辖市的差距,“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上海、北京、天津分别比重庆高5倍、3倍、2.9倍,人均创财政收入京、津、沪分别是重庆的6倍、4倍、10倍”。在构筑经济高地的同时,重庆正根据区域经济中心的定位,重新设计自己。

张德邻: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委书记

重庆直辖市议案的通过,标志着这座有800多年历史的古城在世纪之交掀开新的一页。3月14日晚,重庆市委书记张德邻接受了本社记者采访。他说:“此时此刻,最强烈的感受是千斤重担在肩,压力大于喜悦,我们只有一种选择:珍惜机遇,迎接挑战,正视困难,踏实工作,用重庆的快速发展来回报全国人民的厚望。”

张德邻首先结合实际分析了重庆目前所面临的挑战,他称:“重庆有三多,一是困难企业多,去年重庆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净亏10亿元;二是贫困人口多,贫困人口占重庆总人口的10%,比全国贫困人口比高出一倍;三是移民多,重庆动态移民将达107万人。”他用数字分析了重庆与其他三个直辖市的差距,“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上海、北京、天津分别比重庆高5倍、3倍、2.9倍,人均创财政收入京、津、沪分别是重庆的6倍、4倍、10倍”。

张德邻感慨地告诉记者:“重庆就是在这种条件下根据国家发展大局的需要成为第四个直辖市的。发挥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作用,探索城市带农村的新路子,搞好开发性移民,是中央交给重庆的三大任务,这使重庆肩负的责任,与京、津、沪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很大差别。这就要求我们既要认真学习借鉴京、津、沪的发展经验,又要发扬邓小平同志倡导的敢闯、敢试的改革精神,在实践中大胆探索符合重庆实际的发展道路,艰苦奋斗10年、20年,向全国人民奉献一个崭新的重庆!”

找准坐标: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

“根据江泽民总书记提出‘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的要求”,张德邻说:“我们选准了发展方向——把重庆建成长江上游的商贸、金融、科教信息中心,交通通信枢纽和现代化工业生产基地。”

“我们将着力构筑长江上游经济高地,健全辐射通道,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张德邻理智地谋划未来,长江上游经济高地靠两点来支撑——一方面,通过壮大汽车摩托车、化工和冶金三个支柱产业,发展具有现实和潜在优势的机电设备电子信息、食品、建材、玻陶、日用化工六个行业,盘活存量资产,让老工业基地焕发青春;另一方面,利用行政体制向上位移的机遇,吸引外部资金,扩大增量资产,尽快形成长江上游新兴产业群。他兴奋地告诉记者,一批国际大财团、大企业纷纷来渝洽谈;国内东部发达地区企业常州柴油机厂、浙江娃哈哈等也孔雀西南飞。

在构筑经济高地的同时,重庆正根据区域经济中心的定位,重新设计自己。张德邻介绍说:“我们正在有针对性地完善各种城市功能:两条新铁路线、以高速路为主干的公路网、江北机场扩建工程均在筹建、动工;技术先进的邮电网络正在建设;重庆将构建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为西南发展承担起‘血库’的任务;重庆还将建设长江上游商贸中心和科教中心,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认真探索:完成大城市带大农村历史任务

3000万的人口,80%以上为农村人口,其中贫困人口近400万。这个世界上从未有过的极特殊城市所进行的大城市带大农村实践,未必让人感到胜券在握。但张德邻并不气馁,他告诉记者:“我们现都以农村经济是重庆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重庆经济宝贵的生存空间的认识来统领工作。”

张德邻信心满怀地说:“正视优势与困难并存的现实,我们梳理出了发展思路:发挥行政体制变革的有利条件,用行政手牵市场手,实现城乡各种经济要素的合理配置,促进经济水平的提高,最终实现城乡共繁荣。”他介绍,重庆将用行政这只有形的手,在两个点上着力:一是规划整个区域的产业布局,避免产业趋同造成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形成一个区域分工明确的多圈式经济结构;一是规划城市布局,建设“金字塔”形城镇体系,为城市带农村挂上联动的链条,首先扩大和完善重庆主城区的各项功能,壮大万县、涪陵永川等城市综合实力,其次建设星罗棋布的中小城镇,加强它们与高一层城市的联系,直接带动农村城市化进程。(www.xing528.com)

张德邻说,需求旺盛的城市市场、幅员广阔的农村市场,是重庆大城市带大农村的最大优势。两个市场如能对接得好,发挥联动效应,将使农村丰富的自然和人力资源,尽快装备上城市先进的技术和信息,大大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缩短完成探索的时间。他说,重庆在构建城乡结合的市场体系时,将积极发挥市场这只无形手的催化作用。完善城市中心市场,培植一批现代化流通企业;加快农村商品市场建设,培育大中小配套的批发市场;扶持一批沟通城乡经济联系的中介机构,将城乡市场衔接起来,形成网络。

踏实工作:破解百万移民的难题

面对移民量大、时间紧迫、移民安置的环境容量小等诸多矛盾,张德邻认为三峡移民是难题,但更是机遇。他告诉记者,库区不仅是个巨大的消费品市场,而且因三峡工程建设也成为生产资料和资金的大市场。不容置疑,谁先认识把握这个未来中国需求量最大的市场,谁就拥有经济发展的主动权。百万移民带给重庆挑战,更给重庆带来河山重整的希望。

张德邻指着地图给记者说:“设立重庆直辖市,使三峡库区连为一体,便于将老重庆的工贸、金融、科技与‘两市一地’的丰富资源、广阔市场结合起来,统筹实施开发性移民,保证移民安置和库区开发工作有序、有效地进行。这不仅能增强库区社会经济整体功能,在空间和产业上增大库区移民环境容量,也为把库区建成一个经济蓬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山清水秀的生态经济区夯实了基础。”他介绍,开发性移民这篇大文章经过几年努力现在开始破题。从1993年至今,重庆库区共投入资金33.4亿元,安排实施移民项目800多个,开发土地16万亩,安置移民1.8万人。尤其是一些企业借此脱胎换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如涪陵太极药厂,这个原年产值仅100万元的作坊式企业,把移民资金作为资本金争取到了1亿多元的其他投资,去年产值达5亿元,利税8600万元。

张德邻说,“国内兄弟省市支援库区,参与绘制三峡蓝图,点活了库区经济,也推动了移民进程。上海白猫集团与万县市淹没搬迁企业五一日化公司联合组建白猫有限公司,吸纳移民550人,还带动了万县其他6个企业,去年实现销售收入1.1亿元。”

采访结束时,张德邻再一次表示:“渴望奋进的3000多万重庆人民一定能凭着勤劳智慧,凭着百折不回的毅力,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继承邓小平同志遗志,圆满完成重庆承担的历史重任,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贡献!”

【注释】

[1]本文原载于《重庆日报》,1997年3月16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