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审律寻幽—谢俊仁古琴论文与曲谱集:琴统散曲,凄凉调与乐音游移

审律寻幽—谢俊仁古琴论文与曲谱集:琴统散曲,凄凉调与乐音游移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参加2012年于杭州举行的中国琴会首届国际古琴打谱研讨会暨2002中国西湖琴会,我完成了《西麓堂琴统》〈宋玉悲秋〉的打谱,全曲减字谱只有一处轻微的改动[283]。

审律寻幽—谢俊仁古琴论文与曲谱集:琴统散曲,凄凉调与乐音游移

现存的琴曲〈宋玉悲秋〉,最早出现于1525年的《西麓堂琴统》[282],此版本的调弦与旋律均与其后的版本相异,属孤本。为参加2012年于杭州举行的中国琴会首届国际古琴打谱研讨会暨2002中国西湖琴会,我完成了《西麓堂琴统》〈宋玉悲秋〉的打谱,全曲减字谱只有一处轻微的改动[283]。以下是有关此曲的几点讨论:

凄凉调

〈宋玉悲秋〉在《西麓堂琴统》归入凄凉调。凄凉调属外调,紧二五弦,在《神奇秘谱》(1425)亦称为”楚商”,其调意以一弦六弦为结束音,故此,一弦六弦是商音(2音),二弦不是正声[284],而是清角(4音),一至七弦散声是2, 4,5,6,1,2,3。但是〈宋玉悲秋〉完全没有用二弦散音,二弦泛音也只是用了一次十二徽(1音),全曲实在只需紧五来弹奏,而不需要紧二。为何当时琴人要用凄凉调来弹奏此曲?

这首先要探讨凄凉调的意义。凄凉调在《神奇秘谱》有〈泽畔吟》、〈离骚〉和〈楚歌〉,在《西麓堂琴统》还有〈屈原问渡〉和〈宋玉悲秋〉,都是以楚文化为题材之琴曲。凄凉调可能是楚地流行的调弦法,适合楚地的一些特别音乐风格。从《神奇秘谱》的〈神品凄凉意〉和〈神品楚商意〉,以及《梧冈琴谱》(1546)的〈神品凄凉意〉可以看到,4音虽然不是正声,但是凄凉调内重要的音[285]。另外,凄凉调紧二弦但没有紧七弦,散声构成六声音阶2,3,4,5,6,1。楚地风格的音阶会否是强调正声以外的4音的六声音阶2,3,4,5,6,1?

在中国现存的民间音乐,是有类似的音阶例子的。贺绿汀指出,陕西北部的民歌与地方戏,使用5,6,7,1,2,4为音阶,其7是稍低,7和4是其音阶的特色音[286];广东民间的“乙反(乙凡)线”亦是类似的音阶[287]。我觉得,这民间的六声音阶,与凄凉调强调4音的2,3,4,5,6,1很接近,如果4音稍高,再把音阶移高四度,2音记谱为5音,两音阶的构成音便是完全一样。更有趣的是,陕西的特色音阶称为“苦音”,广东的“乙反线”又称“苦喉”,“苦”与“凄凉”是同义,两者在历史上会否有关连?这是个值得探讨的猜想。

我在此提出两个论点去支持这猜想。首先,学者在探讨“苦音”的来源时[288],讨论了“苦音”与古代清商音阶的关系,猜测“苦音”可能来自魏晋时期清商乐,而后者可能和楚文化有关[289]。如果凄凉调代表了楚文化,苦音与凄凉调有关连的可能性便增加了。其次,我近几年的研究显示,类似苦音的音阶,在明末清初时,曾使用于凄凉调以外的琴曲,包括徵调和羽调[290]。这显示琴曲与民间音律息息相关,雅与俗的分野并不是绝对的。由此类推,代表楚文化的凄凉调琴曲利用了楚地的民间音律是大有可能的。

但是,由现时琴人常弹奏的凄凉调琴曲打谱版本,其旋法与现时民间的苦音旋律不同,亦与我研究的类似苦音的徵调和羽调琴曲不同。我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在承传过程中,琴曲和民间音乐都在蜕变,经历时久,两者的音乐风格的差距便愈来愈大。

〈宋玉悲秋〉虽然用了凄凉调调弦,但是,正如我在上文所说,是曲并没有利用到紧二弦的特色,4音在全曲亦不很重要。这可能显示,〈宋玉悲秋〉是较后期的创作,虽然以楚文化为题材,纳入了凄凉调,但是并没有利用到紧二弦的特色。此曲旋律的特色,将在下文讨论。

徽间音

另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是如何理解此曲的徽间音。全曲“八”、“七八”和“八上”三者并用。“八上”理应比“八”高、比“七八”低。但按一般理解,“八”与“七八”是半音关系。故此,“八上”在此曲似乎是十二律以外的微分音。可是,细察“八上”在谱内的运用,会得到不同的意义。例如,谱内七弦“八上”紧接六弦散声,理应为相差八度的2音,是七徽六。另外,五弦“八上”紧接四弦散声,理应为相差八度的6音,是七徽九。我因此觉得,“八上”如何理解,要看其前后的音,而并非固定的。

不过,此曲也同时使用“八”和“七八”。如果前者理解为七徽九、后者为七徽六,便与“八上”重叠。当然,同一个按音位置可以用不同方法显示,但是,另一个可能是,乐曲一些音是游移的,运用了不同律制的音和微分音。五弦“八”可能是真正的八徽音,即比五弦七徽九稍低的纯律音。六弦“七八”可能是七徽五,即比六弦七徽六稍高的微分音[291]。两者与以“八上”代表的七徽九和七徽六并用,便引致乐音的游移。(www.xing528.com)

沿用这思路,“七上”和“六七”、“六上”和“五六”也可以作类似的理解,是微分音的运用。

总括来说,明朝琴谱徽间音的记谱可能是显示相对位置,而未必是精确的固定位置;〈宋玉悲秋〉的徽间音的使用情况,可能显示一些音是游移的,这亦符合一些民间音乐的特性[292]。我是次打谱,便是以此思路来演绎的。

旋律特色

〈宋玉悲秋〉的分段明确,数个旋律主题在不同段落重现并变奏,音阶以五声为主,我打谱的节奏处理并不复杂。整体来说,是属于较容易欣赏的琴曲。

乐句的结束音以6和2为主,八个段落的结束音分别是:6、1、6、6、6、2、6、2。

乐曲的音阶虽然以五声为主,但有用4和7音,#4、#5和#1音亦各用一次。

如上文所说,我觉得,稍有不同的徽间音的运用可能显示乐音的游移,故此,是次打谱较为特别之处是出现了微分音,这包括稍高的1和5音,及稍低的3音。这些细微的音高变化,增加了乐曲的趣味,亦可能是楚地民间音乐的一项特色。

以上几个观点,值得容后再作深入探讨。

本文为参加2012年于杭州举行的第二届中国西湖琴会暨首届中国琴会国际古琴打谱会而写, 2015年4月略作修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